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因素分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从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资源、产业、自然环境、人口素质等方面分析甘肃省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着重分析制约因素。只有认清影响甘肃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更好的制定经济对策,服务于甘肃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快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词:资源;地理环境;甘肃;经济发展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干旱、半干旱面积327841k㎡,占全省总面积的72%,其中极端干旱区有11个县,面积179931k㎡,占全甘肃省总面积的39.6%。甘肃省森林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众多。森林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仅有6.9%,其中次生林占60%以上。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等是甘肃省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1]。区内产业结构、城市化程度、人口素质、农业也对经济造成制约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良好的自然区位能使经济迅速的发展,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周围城市的发展;另外,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下面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1.1地貌甘肃省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沟深,锋锐坡陡,地形复杂。[2]1.2气候条件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省内有亚热带气候、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受季风影响;甘南高原为高寒湿润气候。[3]1.3河流及水资源1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流,内流河流为内陆和流城的河流。全省共三个流域九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³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分黄河、洮河、湟河、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4]甘肃省冰川分布在祁连山区,共有冰川2444座,冰川面积1657.21平方千米,储水量801.31亿m³。[5]甘肃省内湖泊较好,最大湖泊为苏干湖。1.4森林土壤甘肃省植被类型从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和高原草甸草原带。其特征是:一是森林资源贫乏;二是森林分布不均;三是次生林占总面积60%以上。2发展优势2.1矿产资源甘肃省矿产资源潜力巨大,勘查开发前景广阔。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85种。(含亚矿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5%,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有99种,在已查明的矿产中,我省资源量名列全国第一的矿产有10种,居前5名的有34种,居前10名的有60种.2.2风能资源甘肃省是全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可开发利用总量为1950万千瓦,占我国风能资源的7.7%。借助这一优势,甘肃大力发展风能产业,累计风能发电已超过1亿千瓦时。2.3中药材资源甘肃省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包括野生),居全国第二位。2.4产业优势工业方面,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有色工业基地,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拥有西部最大的高新石化基地,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其中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甘肃石化产业有着中国石化工业“摇篮”之称。[6]农业方面,甘肃省是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杂交玉米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一半以上,马铃薯播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瓜菜花卉制种、啤酒花,食用百合等十多个产业和产品居全国前列。2.5区位优势甘肃省是西北的交通枢纽。在铁路方面,兰州是西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包兰2铁路和兰青铁路交汇之地;在公路方面,11条国道中有6条国道通过或由兰州引出,于陕、宁、青、新、川等连接,“六纵六横”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地连接于甘肃城市和乡村;航空方面,甘肃现有中川、敦煌、嘉峪关等机场,已开通了35条国际国内航线,覆盖了除西藏之外的全国所有省、市和自治区。[7]3制约因素自然条件是先天的,是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并不能有效的改变。但是社会经济条件是人们创造的,我认为,人们可以顺应自然的规律,创造出更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更好的作用于社会实践,为甘肃的经济建设服务。所以,我觉得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其社会经济因素。3.1产业结构不合理甘肃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产业缺乏关联性,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工业与乡镇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都缺乏应有的关联性。[8]有关资料显示,甘肃省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本应更多地依赖于重工业,但与此相反的是,从1995年到2005年,轻工业总的比重上升了,而轻工业中反映与重工业关联性的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部分却下降了,[9]这一方面限制了甘肃重工业优势的发挥,特别是甘肃重工业是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完全可以生产更多的关联轻工业产品。另一方面,省内市场需要的众多轻工业产品却需大量从外地购入,市场被别人占有了,也限制了甘肃本地轻工业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部门之间产生越来越密切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每个部门会越来越多的依赖其他部门,缺乏关联的部门结构会由于缺乏整体凝聚力而消弱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甘肃省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性,是甘肃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3.2城市非中心化缓和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出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增长以大城市为中心,称为城市中心化过程。战后,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迅速向外扩张,人口和产业增长出现了中心城区向郊区、小城镇、农村地区的转移,称为城市非中心化。城市非中心化是带动地区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地区经济整体繁荣的必由之路,因为城市非中心化过程中,必然会在城市周边地区形成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将自身的经济优势辐射到其周围,反过来,又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然而,甘肃省的城市分布零散,他们都缺乏周边的卫星城镇,而且有些城市本3身就是靠一、二个大型企业支撑发展起来的,中心化发展过程快捷迅速,但非中心化过程却很缓慢,结果造成城市呈“孤岛”状态,[10]城市经济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城市基础设施难度加大,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植根于周边经济相当落后的城市经济缺乏市场,先天不足,发展缓慢。[11]3.3人口因素的制约人口因素是主要的区位因素之一,人口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3.1数量增长过快甘肃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在近几年总的有所下降,但在全国仍是一个较高的省份。甘肃经济发展并不快,人口的增长没有相应的经济发展来吸纳,造成甘肃人口待业率高,劳动就业安置工作困难。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富余多,还有大量的贫困和特困人口,如果人口的增长失控,无疑是对甘肃经济雪上加霜。3.3.2人口素质过低人口素质有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从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素质是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地域、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省内一些人才在近几年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省内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又不发达,造成人口素质过低。据统计资料显示:甘肃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8.99%,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22.12%,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甘肃为9.31%。[12]众所周知,文化素质低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是他们的转移在地区和行业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农村劳动文化素质低也将直接影响甘肃农业经济的发展。3.4农业薄弱因素的制约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他的薄弱无疑会限制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13]甘肃省农业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4.1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特产性品种数量少,难以形成足够的工业加工,而且多处在交通不便的地区,运出加工和当地加工的能力较差,商品化程度不高,这一方面限制了甘肃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甘肃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发展。43.4.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较少,基础设施落后,使得甘肃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基本上靠天吃饭的农业。而偏偏甘肃的地理位置又地处内陆,干旱、阴湿区较大,山地面积占绝大部分,自然灾害频繁。3.4.3农产品产地初级产品加工能力差这一方面使得农副产品浪费损失严重,另一方面农村更多的提供已加工或初级加工的农产品,使得农民收益回报减少。4区域发展战略甘肃省的城市均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都不发达,随着近年来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西移,甘肃省经济迅速发展。兰州市是省政府所在地,经济增长很快。根据经济地理学关于区域空间发展结构的理论,我个人认为,甘肃省应该采取点轴式空间结构的模式,以兰州市为增长极,在兰州市和省内各市之间建立起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互补关系。为了实现这种互补性,就会建设连接它们的各种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供给线路等。这些线路的建立,一方面更加有利于兰州市和省内各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改善了沿线地区的区位条件,刺激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沿线地区就逐渐发展成区域的经济活动密集区,构成区域发展所依托的轴线。增长极和轴线上的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它们又会向外进行经济和社会扩散,在其他地区再现上述点轴形成的过程。这样,就在省内形成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它们相互连接,构成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以上分析是甘肃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认清了上述因素之后,政府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制定出切实的方案和政策。“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找到甘肃经济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就等于找到了支点。当前政府部门应针对上述问题寻找对策,利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发展产业、地区、产业内部之间的协作关系,推动集团化企业的发展,主动推进城市非中心化,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繁荣农业经济,使甘肃经济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为早日实现甘肃经济的现代化,再造“丝绸之路”繁荣而努力。参考文献:[1]许恫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若干问题与研究需求[J].水土保持研究,2000.7(2):10—13[2]杨县瑞,万铎,成自勇,何文社,刘兴年.甘肃省生态环境变化成因及区域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3.5[3]缪培俊,康建生.河西气候趋向干旱的一些事实[J].学术纵横,2006.[4]王根绪,程国栋.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空间分析特征[J].地理科学,1998.18(4).[5]程春娥.甘肃水利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3.4.[6]甘肃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农村处.甘肃开发的一个重要突破口[J].资源环境与开发,2006.1.(2).[7]杨清,查祥德.甘肃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J].学术纵横.2009.9.2[8]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甘肃统计年鉴.2008.[10]韩剑萍,李秀萍.甘肃乡政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选择[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1]欧阳慧.我国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特征、问题与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7.(5)[12]中国人口年鉴.2007.[1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