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县桑园中学王兰芳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说课材料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流程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应用社会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生活——化学——社会设计思想一生活化肥来源于生活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建立区分物质的一般方法化学学科1.Summary社会对生产生活指导意义重大二1、教材的地位作用教材分析2、教材内容化肥简介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使用化肥的利与弊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区分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e-Business구현단계_FulfillDemand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ThemeGalleryisaDesignDigitalContent&ContentsmalldevelopedbyGuildDesignInc.ThemeGalleryisaDesignDigitalContent&ContentsmalldevelopedbyGuildDesignInc.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2、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ThemeGalleryisaDesignDigitalContent&ContentsmalldevelopedbyGuildDesignInc.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讨论交流,了解常见化肥在使用和贮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通过探究实验初步学会鉴别几种常见的化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化肥的种类及作用2、化肥的简易鉴别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化肥。重点与难点学生的认知基础三、学情分析1、不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化肥对人类的影响2、建构区分物质的一般方法不够明确3、不能科学地根据作物的病症选择合适的化肥学生的认知困难1、对植物生长以及化肥有一些零散的片面的认识。2、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基本的阅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实验技能。3、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基础多媒体1教师教具试管、试管架、药匙、研钵、红色石蕊试纸2实验仪器四、教学准备3实验药品碳酸氢铵、氯化铵、硝酸铵、硫酸铵、尿素、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熟石灰、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和水。学案导学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1教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分组讨论法。2学法五、教法与学法六、教学过程的设计化肥的简易鉴别巩固化学式的计算初步认知进一步认知全面认知深化认知实践应用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合作探究,归纳方法课堂讨论,全面认识收集归纳,交流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归纳小结,提升认识情境一:如何用化肥化肥的产生及重要性化肥的种类及作用化肥的利与弊情境二:如何区分化肥情境三:如何买化肥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作业布置六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线素材线知识线环节活动线“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你知道肥料的作用吗?环节一植物生长需要哪些营养元素环节一化肥的产生及重要作用展示多个图片初步感知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六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入新课,设计问题明确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课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植物生长需要营养元素以及使用化学肥料的重要性。体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六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线素材线知识线环节活动线环节二化肥的种类及作用教材、社会调查、网络化肥的种类有哪些各类化肥有何作用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完善补充收集归纳交流新知类别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名称化学式含营养元素作用缺乏时症状使用注意事项收集整理六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边读边思考,在阅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从而进一步认识各种化肥的重要作用。便于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作物的症状选择合适的化肥,有利地突破重难点收集归纳,交流新知六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线素材线知识线环节活动线环节三化肥农药使用的利与弊化肥对环境有影响吗?归纳整理讨论交流分组展示课堂讨论全面认识教材、报刊网络利:防病虫害,提高产量弊:破坏土壤结构污染水大气污染水的富营养化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六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意图课堂讨论使用化肥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课堂讨论,全面认识六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线素材线知识线环节活动线已知试剂瓶中分别为硫酸钾、氯化铵、碳酸氢铵、氯化钾、过磷酸钙、磷矿粉六种物质,你能简单的鉴别区分这几种化肥样品吗?环节四一些化肥样品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化肥?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方法化肥的简易鉴别收集资料六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线素材线知识线环节活动线环节四一些化肥样品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化肥?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实验探究归纳方法化肥的简易鉴别活动一:比较上述六种肥料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记录现象。活动二:取上述六种肥料,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记录现象。氮肥钾肥磷肥看外观闻气味加水加熟石灰六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线素材线知识线环节活动线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设计方案观察外观溶解性实验作出猜想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环节四一些化肥样品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化肥?实验探究归纳方法化肥的简易鉴别讨论: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化肥?六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线素材线知识线环节活动线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环节四一些化肥样品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化肥?实验探究归纳方法化肥的简易鉴别1、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NH4HCO3=NH3↑+H2O+CO2↑(NH3有刺激性气味)2、铵盐与碱的反应: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铵盐浓碱溶液注意!施用铵盐时不要和碱性物质一起施用(如草木灰)2NH4NO3+Ca(OH)2=Ca(NO3)2+2H2O+2NH3↑(NH4)2SO4+Ca(OH)2=CaSO4+2H2O+2NH3↑(NH4+的检验方法)六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线素材线知识线环节活动线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猜想环节四一些化肥样品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化肥?实验探究归纳方法化肥的简易鉴别现象与结论区分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尿素、硝酸铵五种氮肥六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线素材线知识线环节活动线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现象与结论作出猜想实验反思环节四一些化肥样品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化肥?化肥的简易鉴别实验探究归纳方法六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方法设计意图首先认识各种肥料的性质,明确区分物质的依据,其次体会实验探究的完整过程,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根据现象得出结论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探究的乐趣,进一步学习物质定性分析的方法。有利地突破了难点。六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线素材线知识线环节活动线情景一环节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景一情景二情境三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已有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巩固提高1.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右图所示。(1)硝酸铵属化学肥料中的(填序号):A.钾肥B.氮肥C.磷肥该化肥的主要作用是(2)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填序号):A.易溶于水B.有挥发性C.受热易分解保存时应该(3)硝酸铵能与强碱反应,其中与烧碱反应的方程式为:NH4NO3+NaOH=NaNO3+NH3↑+X,则X的化学式是:施用该类肥料时,要避免与(填“酸”或“碱”)性物质混用,否则会减低肥效。为鉴别NH4HCO3、(NH4)2SO4、KCl、K2SO4四种化肥,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实验方案,请你根据每步实验现象将有关化肥的化学式填写在下图相应的空格中。NH4HCO3、KCl、(NH4)2SO4、K2SO4③⑥加澄清石灰水有氨味无氨味加盐酸溶于水后再加氯化钡溶液有气体产生无气体产生有白色沉淀无白色沉淀提高题:情景二六教学过程的设计情景三商店中现有碳铵(NH4HCO3)、尿素(CO(NH2)2)两种氮肥,标价为:碳铵0.54元/千克,尿素1.25元/千克。若用100元钱买氮肥,试通过计算说明买哪种氮肥所含氮较多?利用化学式计算,学会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化肥六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如何买化肥,如何用化肥,化学定性定量分析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社会的思想。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习小结知识层面方法层面应用层面六教学过程的设计归纳小结,提升认识六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意图利用课堂小结,将所学知识按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提炼,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深化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整体性。归纳小结,提升认识⑴P84课后练习与应用⑵课后调查无土栽培技术某种营养液的组成⑶上网查微量元素肥料【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课外作业的布置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所学知识。布置作业六教学过程的设计六板书设计化肥简介鉴别利弊复合肥农药氮肥磷肥钾肥四研磨三溶二闻一看【设计意图】体现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清晰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2:化学肥料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设计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注意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主动参与,感到化学就在身边,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二是,课堂具有“动感”。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课外“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展示成果,课内“动”;让每个学生都“动”。三是,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区别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每一环节的进行受学生预习情况,收集信息多少情况以及课上分组实验进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时间有些紧,所以这样的设计应在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进行,否则有必要将两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