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的异常情况处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针刺的异常情况处理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异常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气胸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晕针。[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悸,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晕针[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水沟、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晕针[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患者的感觉。一旦发现患者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痛剧的现象。[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临床表现]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疼痛加重。滞针[处理]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克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弯针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硬组织器官;患者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临床表现]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觉困难,且患者感到疼痛。弯针[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患者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记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变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断针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针刺穴位内。[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弯针、滞针未能及时地正确处理等[临床表现]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断针[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变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母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预防]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除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发现弯针,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滞针等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血肿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临床表现]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血肿[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肌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气胸气胸指的是由于针刺伤及肺,使空气进入胸腔,引起肺萎缩。[原因]由于针刺胸背、胁、肋、缺盆等部位的腧穴时,直刺过深,伤及肺,引起创伤性气胸。[临床表现]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悸、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胸部叩诊鼓音,器官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有的病例,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现象,隔几个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气胸[处理]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预防]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恰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针刺注意事项在针刺前,医者应向患者解释有关针刺的问题,以使患者客服恐惧心理。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择卧位。2、妇女妊娠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妊娠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通经活血的腧穴,在妊娠期应予禁刺。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针刺注意事项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大及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针刺注意事项7、针刺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谢谢观赏!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