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艺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讲义稿第一章中国远古时期声乐起源及发展概况(史前时代——约公元前22世纪)第一节音乐的起源一、关于人类的早期历史人类从类猿人进化成直立行走的、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行为意识的人,经历了大约几百万年的历史。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已超过四百万年;从中国范围来看,从巫山人到伏羲氏(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我国人类的祖先)也有二百万年的历史。二、关于音乐的起源“音乐史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音乐的起源问题。我们肯定地说,音乐是起源于劳动。中国原始社会音乐的发展,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扬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劳动完善了人类的肢体(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器官(包括大脑、面部各种器官)、语言,并且为各种艺术的产生准备了条件。第二节人类远古时期的发声功能及歌唱的起源一、关于人类早期的发声功能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相互间为了传递信号,不得不用强而有力的声音进行呼喊。二、关于歌唱的起源1、语言的扩展《吕氏春秋。音初篇》记有古代氏族社会时期关于歌唱及歌曲起源的史料记载:涂山氏女所做的《候人歌》,其歌词为“候人兮猗”。在这四个字的歌词中,仅以“候人”二字表达一种心愿,后两个字只是因感情的激发而发出的感叹,后人分析这可能就是当时歌曲的形式,是歌曲演唱的的萌芽。2、情欲、性欲学说这一学说认为早期的歌唱,起源于人的情感的表现欲。正所谓“情发于声,声成之,谓之音。”(《诗大序》)。性欲一说则来自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认为人类的歌唱如同鸟兽用鸣叫求爱一样,起源于性欲的表现。3、鸟鸣的模仿此说法源于我国古代《吕氏春秋》之《仲夏夜。古乐篇》“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的说法。4、劳动号子学说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人注意到,许多歌曲是出于劳动号子的呼喊声。如刘安(卒于公元前122年)在《淮南子》中说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动力之歌也”。今意是说;抬大木头的人们,前面的人喊出‘邪许、邪许’的声音,后面的人也好呼应着喊出来。这就是在抬重物的劳动中所产生的歌曲“第三节远古时期的歌曲、乐舞一、歌曲1、关于原始狩猎劳动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相传这是黄帝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创作的一首歌曲,名叫《弹歌.》。2、关于劳动生活及娱乐的《吕氏春秋。古乐篇.》里有一首记载古代先民们农牧生活的组歌:“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3、关于宗教祭祀的相传伊耆氏的时候,每年十二月的时候,人们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祈求土地安宁,大水流入山谷,昆虫和杂草不要危害农作物。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出现了祭祀的歌曲《蜡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效特性》)。4、关于反抗压迫与剥削的伴随着剩余价值的出现,产生了阶级,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于是便产生了被压迫者反抗压迫所唱的歌曲:“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反映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诅咒与反抗。二、乐舞1、关于劳动的乐舞《大夏》就是大禹治水及民众歌颂他的真实反映。“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四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为《夏蘥》九成,以昭其功”(《吕氏春秋。仲夏夜。古乐篇》)。这个舞共分九个部分(九段),跳舞时用一种叫做“籥”的原始管乐器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2、关于宗教祭祀的远古时期先民们的宗教往往是把“图腾”奉为自己全氏族的吉祥物而进行崇拜的。第二章中国古代声乐发展概况(夏、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770年)第一节夏、商时期的音乐教育(约公元前21世纪——前1066年)“瞽(gú)朦掌播鼗(táo)、柷(zhù)、敔(yú)、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周礼·春官·宗伯下》)。“瞽宗”是商代人进行祭祀和音乐教育的机构。“瞽朦”分别是进行歌曲演唱、器乐演奏以及音乐教育的盲人乐师。第二节西周时期的音乐机构及音乐教育(公元前1066年——770年)一、音乐制度根据《史记·周本纪》等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58年,周公借鉴“殷礼”和“殷乐”,制定了各级贵族在祭祀、宴请、朝贺等场合所用的礼节、礼仪,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二、音乐机构为了能够更好的为统治阶级服务,周家王朝在“掌邦礼”(政府的管理机构)下设专门的音乐机构,归“大司乐”领导,其管理大司乐的官员叫“春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了音乐方面的官员。这一音乐机构的职责包含音乐行政、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三个方面。三、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对象:“世子是王和诸侯的长子(《礼记·丧服小记注》),“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弟”(《周记·地官·师氏注》)也有个别从民间选来的优秀青年青年。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音乐美学理论、歌曲(声乐)演唱艺术、舞蹈等方面的“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以乐语(歌唱)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huo)、《大武》”(《周记·春官·大司乐》)。学习期限:从十三岁开始到二十岁学成(“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十五岁),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礼记·内则》)。四、歌舞音乐及表演形式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专业乐工演唱三曲。笙奏:《南陔》、《白华》、《华黍》——笙(器乐)演奏三曲。间歌: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歌唱与器乐演奏交替六曲,轮流三次。乡乐:《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群众合唱民歌六首。(《仪礼》中的《燕礼》和《乡饮酒礼》篇)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声乐发展概况(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第一节春秋时期的歌曲集——《诗经》《诗经》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歌词集。按其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按流行地域又分为周南、召南、邶(bei)风、魏风等(相当于今天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以及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和四川东部等地)。“风”原为民间歌谣(某“风”,即某地的歌谣),经文人加工而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它多是贵族文人仿照民间歌曲形式创作地,大多是描写贵族生活为贵族阶级服务的。“颂”,分为商颂、周颂和鲁颂,这是贵族和统治者们在祭祀、大射和视学等重大典礼所用的歌曲。第二节战国时期的歌曲集——《楚辞》及其曲式原来都是散落在民间,是民众的作品,后来被楚国的士大夫、大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经过加工整理之后,收录到属于他的流派的作家诗歌集子当中,真正使《楚辞》编集成书的是西汉时期的刘向。西汉的刘向收集了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景差以及西汉的贾谊、东方朔、王褒和刘向本人的辞赋编集成诗歌总集名曰《楚辞》。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家也大多承袭了屈原诗歌的特点,运用楚国民歌的形式以及楚地的方言声韵,描绘楚国的风土人情,因此“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文体为“楚辞体”或“骚体”,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篇。楚辞的曲式——“乱”、“少歌”和“倡”“乱”,就是乐曲的发展要有其倾向性,直至乐曲高潮的出现。少歌,也可以解释为小歌,是叙述之后的咏叹部分;“倡”,它大多位于少歌之后,“乱”之前,是少歌的展开部分。简言之:“少歌”和“倡”是起小结、间奏、等的作用,而“乱”起高潮和结束全曲的作用。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声乐理论1,“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礼记·乐记》)【译文】音乐是由内心活动而表现为声音的,声音是音乐形象的表达。旋律、节奏是声音的装饰。君子因内心的感动,而喜欢音乐形象,从而通过歌唱进行表达。“夫教歌者,使呼而诎之,其声能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韩非子·外储》)【译文】教授歌唱的人,先对学习唱歌人的音准进行检查,发声音准没有问题,就可以教。还说,教授歌唱的人,要检查学习唱歌人的发声条件,能快速唱出宫调音阶,慢速唱出徵调音阶的教之;快速不能唱出宫调音阶,慢速唱出徵调音阶,这样的人不能教其唱歌。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歌唱家1、秦青:不仅是位歌唱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声乐教育家,典故“响遏行云”即出于此。2、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3、王豹:“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孟子·告子》)。4、绵驹:“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孟子·告子》)。第四章秦、汉时期声乐发展概况(约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第一节秦朝设立的乐府官署(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我国最早设立“乐府”的朝代。秦朝管理音乐的有两大机构。其一是“太乐”,从属于“奉常”;奉常是掌礼的,所以“太乐”管理的自然是礼乐(礼仪音乐)。另一个是“乐府”,从属于“少府”;“少府”的职责就是搜罗全国各地的物品供皇帝挥霍。第二节朝汉的音乐机构——太乐署、乐府(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公元前112年,汉朝政府设立了“太乐署”和“乐府”两大音乐管理机构。太乐署仍延续秦朝“太乐司”的职能,掌管雅乐,即祭祀音乐和宴乐。“乐府”掌管俗乐,汉武帝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扩充了编制,增加了演唱、演奏各地民间音乐的人员,使乐府成为采集、整理、创作、表演民间音乐的专门机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的歌舞团体。第三节汉代的声乐作品、歌曲记谱法及歌唱家一、汉代艺术歌曲《相和歌》《相和歌》“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乐府·古题要解》)。是概括了汉朝在北方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的总称。其中有原始的民歌,有根据民歌进行加工改编而形成的艺术歌曲,也有从民歌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歌、舞大曲。二、汉代长篇叙事歌曲1、《胡笳十八拍》:是作者蔡琰(文姬,约生于公元177年)根据胡笳(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一种管乐器)及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叙事曲。2、《陌上桑》,歌词有五十多句,叙述了一位美丽而又善良的采桑女,如何藐视而又义正言辞地回绝了想要非礼她的达官显贵们;如何机智而又聪明的夸奖自己的丈夫,以此摆脱了达官显贵对她的纠缠与胁迫。3、《焦仲卿妻》,这是一首长达三百五十多句的长歌。在今天的中学课文里仍以叙事诗的形式出现,名为《孔雀东南飞》。三、关于歌曲记谱法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书目“河南周歌诗七篇”之后,又有“河南周歌诗声曲折七篇”,在“周谣歌诗七十五篇”之后,又有“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很明显这是同一种诗歌用两种不同的写法来记录,显然前者记录的是歌词,而后者记录的是乐谱,充分说明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流行了一种叫“声曲折”的记谱法。四、汉代的歌唱家汉代的歌唱家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李延年,他不仅是位歌唱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音乐家。五、《相和歌》的三种调式汉朝民间的歌曲《相和歌》通常是运用三种调式。所谓三种调式,即平调、清调和瑟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汉世谓之三调”(《旧唐书·音乐志》)这里的平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瑟调以角为主;“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魏书·乐志》)。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