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uctureandChangeinEconomicHistory《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美)道格拉斯·C·诺思道格拉斯.诺思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中心思想由于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所有权是交易的基本先决条件,所有权结构的效率引起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国家则规定着所有权的结构并最终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论述顺序第一篇为理论部分,也是全书的基础和精华部分,在这一篇,作者系统阐述了他的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并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历史中的经济组织进行了分析;第二篇为历史部分,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来分析历史,进而以历史的发展演变来验证理论,本篇分析了两次经济革命及其结果、古代世界经济的变迁与衰落、封建制度的兴衰、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产业革命和1789-1914年美国经济的结构与变迁;第三篇是理论与历史的结合部分,也是全书的总结部分。《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一章:问题被经济史学所忽视的两个主要任务:1、将经济的结构理论化;2、说明这些结构的稳定性与它们的变革。诺思的制度理论有三大理论基石: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所有权理论;2、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诺斯以新古典理论为基础,加上交易成本因素,建立了一个制度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有三个支柱:经济组织、政府理论与意识形态。《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一章:问题新古典理论的5大假设及诺斯的讨论:1.假定这样一种激励结构,它使得个人在边际上完全能获得投资的社会受益,即私人与社会受益相等。——要使这个假定成立的产权被充分地界定且交易费用为0,这样的条件从未有过。2、假定由于能使增加自然资源存量的成本不变,因此新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不存在受益递减。——仅仅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克服受益递减成为现实。3、假定储蓄存在着正收益。——储蓄正收益取决于产权结构,产权的保障是储蓄率与资本形成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4、假定抚养儿童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历史上马尔萨斯拐点的循环证明要达到这样的条件是不可能的。5、假定人们的选择与其期望的结果是一致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速率。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理解制度结构的两个基石是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因为是国家界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最终是国家要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解释人类力图降低交易费用和组织交换的经济组织形式,产权理论是必要的。实际上,产权的出现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的结果。但是这种交换的规则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存在很大的考核费用,监督费用。因此这里无法解决破坏规则已谋取最大利益的问题。遵从规则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致在对个人的最大化行为缺乏某种制约的情况下,任何规则的执行都将使政治或经济制度无法存在。因此,需花费大量的投资去使人们相信这些制度的合法性。因此,意识形态理论在这里就显得很必要了。《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二章:经济结构导论《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三章: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国家起源的三种理论:契约理论、掠夺或剥削理论、暴力潜能理论。契约理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它要为公民服务。契约的达成是多重博弈的结果。契约限定着每个人相对他人的经济活动,因而它对经济增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分工及协作受契约与交易费用的约束。契约的有效性制约着社会分工向纵深方面的发展。掠夺理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如列宁将国家定义为是一个阶级压迫剥削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掠夺性的国家将界定一套产权,使权力集团的收益最大化而无视它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即这种产权制度对某一权力集团是有益的,但并不能促进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从长期来看,这必然演变成无效率产权。《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三章: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暴力潜能”分配理论: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的国家;若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了掠夺性(或剥削者)。“暴力潜能”这个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工具,也包括权威、特权、垄断权等“无形资产”。国家的“暴力潜能”类似于企业拥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后所具备的“生产能力”。暴力实质上也是一种资源。在国家未产生以前,这些暴力资源都分布在“社区”或“庄园”之类组织的手里。显然,暴力资源的这种分散配置方式无疑是低效的。并且产权保护的费用也相当高。国家在暴力方面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国家暴力是对付暴力的暴力,即对付非法暴力的合法暴力,这种合法性起源于每个人捍卫自己利益,抵御别人侵害的合法权利。国家暴力只有在能够实现某种社会合作,并且比其他制度(如市场和其他组织)更有效时,才被采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三章: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诺思构造了一个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诺思的国家模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国家为获取收入,以一组服务(保护与公正)与选民作交换。(2)国家试图像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那样活动。为使国家收入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在这里,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3)由于总是存在着能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竞争对手,国家受制于其选民的机会成本。它的对手是其他国家,以及在现存政治一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因而,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替代度的函数。在这里,国家面临的外在竞争压力与开放程度相关,越是开放的国家,统治者所感觉到的竞争压力越大。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它有两个目的:一、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规定要素和产品市场的所有制结构),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促进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的税收。《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三章: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上述两个目标有三个重要的推论:1.综合起来看,上述两个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国家的双重目标存在持久冲突。第二个目标包含一套能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产权,而第一个目标是企图确立一套基本规则以保证统治者自己收入的最大化,或者,就是使统治者所代表的集团或阶级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从历史上来看,在使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三章: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2.国家基础结构的创立旨在界定和实施一套产权,并指定统治者代理人的权力。由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与统治者并不一致,因此统治者要设立一套规则以图使他的代理人与他自己的利益保持一致。然而,代理人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受统治者的约束,因为存在着统治者权力扩散。这也会降低统治者的垄断租金。3.统治者提供的服务有着不同形状的供给曲线。军事技术及其变化在决定供给曲线的形状上起着主要作用。某些服务是纯粹的公共品,而另外一些则具有典型的U型成本曲线,它表明超出某些产出量的平均成本会上升。保护的成本曲线与国家的军事技术有关,当保护的边际成本等于增加的收入时,它可以确定一个“有效率”的政治一经济单位的规模。从希腊城邦到罗马帝国,再从封建时代小的分散的政治组织到民族国家,军事技术及其变化在决定供给曲线的形状上起着主要作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三章: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诺思认为分析经济组织,必须结合国家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之所以必不可少,是因为在普遍短缺因而竞争的条件下,比较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将取代效率较低的组织形式。一、举例说明市场交换(买橘子)1.人们必须能够度量一种物品的数量,因为它是一种排他性的财产并具有交换价值;2.信息费用由于买者和卖者大量存在而降低;3.反复多次的交易约束了机会主义;4.国家作为第三种当事人,能通过建立非人格化的立法和执法机构来降低交易费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四章:分析历史上的经济组织的框架《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四章:分析历史上的经济组织的框架二、企业存在的原因:企业代替市场交易的有利之处是,减少了交易费用。市场和企业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式(即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费用。一方面,企业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干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产品的所有者组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者的数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因此,企业替代了市场。《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五章:意识形态与搭便车问题意识形态:根据诺思的解释,是由互相关联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包括道德和伦理法则。意识形态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它具有确认现行制度结构合乎义理或凝聚某个团体的功能。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1.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化;2.意识形态是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定纠缠在一一起的;3.当个人的经验与他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会改变意识形态上的看法。实际上,他是试图发展一套新的、能更好“适应”其经验的合理解释。在个人改变他的意识形态之前,必然有一个经验和意识形态不一致的积累过程。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们能遵守一定的意识形态。“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例如,在界定和执行产权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不能用产权来解决“搭便车”问题,这时就要靠意识形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再如,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确定的规则需要一个遵从过程。遵从也是有成本的。如果对个人的最大化行为缺乏某种制约,产生了过高的遵从规则的成本,这将使政治或经济制度无法安排,那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投资去使人们相信这些制度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或经济制度的安排需要和意识形态相结合。人们之所以能够不计较个人利益而采取服从社会规则的行为,正是意识形态在起作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第一篇:理论第五章:意识形态与搭便车问题搭便车行为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其根本原因在于团体利益同分,责任与成本却由团体的每个成员承担,这样便会出搭便车的投机心理与行为。(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免费搭车危害: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国王和臣民的故事)意识形态的中心问题:克服搭便车行为如果集团的每个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具有共同的利益,就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