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1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导入六十多年前,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集中营,在那里,劳动是最大的谎言;在那里,人的生命弃如草芥;在那里,屠杀时刻都在发生……这个地方就叫奥斯维辛。今天,我们就跟着罗森塔尔的脚步走进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背景)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1940年4月在波兰建立的,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现在)图片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营区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一、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二、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三、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四、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奥斯维辛的“新闻”(第二段)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本来不该有…不该有…可是到了那里却发现,到处“绿树成阴,阳光明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奥斯维辛的现状对我们来说,对历史来说,这就是一种新闻。←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理由因为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恶行之外,也没有什么好说的。(第五段----从那时起……)←为什么写1、(第6段)“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2、面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现状(文章开头)作者担心人们会淡忘历史,年轻一辈对此的认识会因现景而淡薄。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作者以此为题,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写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作者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默读文章的7—15段,概括出(标出)参观者所见所感及其反应思考参观者表情变化说明了什么?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毒气室←焚尸炉←女囚: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六英尺宽,三英尺高,,每晚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试验室里被用来做不育实验的犹太儿童死难者纪念墙←←绞刑架参观者所见所感和反应开始时:默默迈步——慢下来•看到毒气室时:特别恐怖,终生难忘(雏菊、头发、鞋子)不自主停步,浑身发抖•看到女牢房时:惊惧万分,欲叫无声•看到实验室时:庆幸(羞红脸)•看到纪念墙时:注目深思,心情沉重(照片)•参观地下室时:感觉被窒息下跪,胸前画十字•结束时:不忍再看、再听参观者感情随所见而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成堆的头发和鞋子品味细节,把握感情一、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为什么反复描写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的美好景象?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文章写了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作者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一场噩梦”。这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虽然今天的奥斯维辛是一幅阳光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的阴霾难除,总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难以令人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悚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可怕的原因是现景与历史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突出主题。思考文章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等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解析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这是从侧面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是从侧面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祷告一般有两种作用——寻求庇护或者请求宽恕。在奥斯维辛,犯人们寻求庇护却遭到死亡;恶贯满盈的纳粹侩子手也根本不会去请求宽恕。所以,祷告根本无用,也就不用去祷告了。精美细节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解析1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象征生命不息顽强抗争怒放→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此句运用了对比、象征手法,雏菊花象征正义之花。我内心赞叹生命的顽强、也有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精美细节2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解析2温和的微笑→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这一细节描写,让我惋惜她的命运,也控诉惨无人道的纳粹。她那内心充满梦想与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应尊重人性生命的思考。大批的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集中营的囚犯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集中营里的万人坑尸体遍野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运输尸体德国的反思2005年德国总理施罗德2011年德国总统伍尔夫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2005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以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牢记历史:南京大屠杀日军活埋中国小孩日军将无辜中国人反绑双臂枪杀后,掷入池塘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日本的行为:◆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编写教科书篡改历史◆一意孤行参拜靖国神社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历史反思:该如何面对历史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广场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陈诉申报理由珍爱和平勿忘历史了解了文章写的内容,看看本篇新闻的独特写法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本文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重点和主要内容来写,突破了“客观报道”和“零度写作”的框框,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情感,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共同心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颁奖词:零度写作←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0度),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