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问题研究【内容提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努力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管理互动、发展互惠”的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已成为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拜城县建立健全“五项”工作机制,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但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文】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2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努力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管理互动、发展互惠”的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已成为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一、基本情况2008年以来,拜城县共驻共建单位(部门)达136个,其中:地直单位2个,地区企业10个;县直单位108个,县域企业16个。共驻共建村38个,社区7个。开展资金帮扶3268.782万元,物资帮扶折合资金142.85万元,其中帮扶农村3398.382万元,帮扶社区13.25万元;项目扶植14个,帮扶农村38个,产生效益262万元,覆盖农户1520户6677人。二、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整合资源,建立城乡合作的互助共进机制。充分发挥机关和城市党组织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送信息、出点子、办实事。一是建立县级领导定点包乡包村联社区制度和部门包村包社区制度。2008年以来,16名县级领导分别包1个乡镇、1个村和1个社区,累计安排县直108个部门(单位)分别包联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18个贫困村;选派419名县直机关和乡镇干部进驻140个村、场、连、队和7个社区。包村部门和驻村进社区干部按照“四位一体”工作要求,通过访民情、查村情,抓班子、带队伍,抓帮扶、上项目,调结构、送科技,摸社情、顺民意,强化了农村党组织建设,3解决了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二是持续开展后进村整顿工作。将27个综合评估差的村确定为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选派157名县乡机关干部组成工作队(县直机关选派37名干部整顿9个村、乡镇机关选派120名干部18个村),分别进驻后进村开展整顿工作,帮助村“两委”班子和配套组织健全制度,理顺关系,抓好培训,解决热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三是大力实施“6020”、“1050”两大帮扶工程。2007年以来,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由60个县直单位帮建2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年内每个单位投入帮建资金不少于5万元;10个以上实力强、效益高的企业帮建2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点村,三年内每个企业投入帮建资金或实物不少于50万元。2010年底,共投入帮建资金1400.412万元,62个县直单位落实帮扶资金971.412万元(包括整合项目资金576万元,物资折价15.4万元,现金380万元);16家企业落实429万元,帮助解决了防病改水改厕、村庄整治、乡村道路、抗震安居、村级办公阵地等热难点问题,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建立在职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构建“双向联系”、“双重管理”工作格局,增强在职党员的自律意识和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在对各单位在职党员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有序组织动员819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并认领了4自愿服务岗位,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五是选派县直机关干部与地区工作组混合编队,组建了到农村、社区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工作队,各乡镇(场)也结合干部包村工作,对地、县没有选派工作队的村、场、连、队,选派2-3名乡镇机关、站所干部驻村,全县共派出工作队147个,党员干部455名,其中地区19名,县直机关45名,乡镇(场)356名,构建了城乡维护稳定第一防线、服务群众第一平台。(二)强化引导,建立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互促共赢机制。一是巩固发展一乡一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农村产业格局,2010年底,特色作物种植、订单农业面积分别达到33万亩、55万亩,设施农业“万元田”达到1800亩,以葡萄、核桃、杏子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呈现出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转变的良好态势,10万亩葡萄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现代畜牧业初露端倪,促农增收更加明显。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得到较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家,色素辣椒、葡萄酒厂、杏子深加工等项目的落户拜城,对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二是积极做好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工作,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超市、学校及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探索建立经销公司、推行企农股份合作制,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架通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三是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招商思路,依托优势资源和优5势产业,积极搭建村企双方交流沟通、互信合作平台,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2010年,“农字号”龙头企业增加至23家,地县两级确定的29个重大项目累计落实资金9.82亿元。企业与农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互帮,在信息、资源、技术上共享,双方优势互补、融合互动,解决了农牧民销售难、企业缺少资源的问题,共同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加快了农牧民致富增收步伐,达到“以工哺农、城乡统筹”目的。(三)引流并用,建立城乡干部人才的互动共用机制。一是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对党建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维稳任务重的村,坚持选派优秀乡镇机关干部到村任职。2010年,共选派17名乡镇机关干部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二是选派县直机关新招录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分批选派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县直单位公务员到乡镇或社区工作1年以上时间。2010年以来,共选派38名到乡镇、社区,其中到社区14名、乡镇24名,进一步充实了基层工作力量。三是选聘高校毕业生志原者到村任职。按照自治区“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要求,制定了《拜城县选聘高校毕业生志愿者到村任职工作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从全县未就业的历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中为每个行政村选聘1名大学生志愿者村官。2009、2010年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130名,今年计划再选聘50名,“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将顺利实现。四是建立村干部到乡镇机关挂职锻炼机制,6选派38名能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干部到乡镇(场)机关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期间保留职务和待遇,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挂职干部工作能力明显增强,部分人员已经可以胜任党支部书记工作。五是大规模培训农村干部。充分利用县党校阵地,扩大村干部培训,2010年9月举办1期7天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138人,8名社区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地区培训班,有57名村干部在县党校参加了学历继续教育。通过严格管理和大规模的培训,使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四)加大投入,建立城乡党内互爱共励机制。随着财政收入的提高,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基层覆盖范围,着力激发党的内生动力,基层干部“暖心工程”大力实施,党内“关爱机制”广为推行。一是社区、村级组织财政运转经费得到提高,社区办公及活动经费由2007年的1万元提高到目前的8.4万元,村级办公经费、“五保户”供养、村干部工资、“四老”人员待遇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城乡阵地建设得到加强。从2005年以来,采取多方筹措资金的方式,投入建设资金6922.6081万元,其中中央、自治区预算内建设项目资金219.08万元、地区安排专项资金387.97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506.179元,建设了148个村(场、连、队)和7个社区阵地,投入资金245.455万元,完成了16个乡镇(场)、148个村(场、连、队)、7个社区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设,配齐了办公及活动设施,城乡阵地集办公、文化、卫生等功能于一体,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三是7落实村干部报酬增资措施。从今年1月起,“一肩挑”的村“两委”正职年报酬由去年的8000元提高到1.2万元;不是“一肩挑”的村“两委”正职由8000元提高到1万元;村级副职由7000元提高到8000元;村民小组长由2000元提高到5000元。村干部报酬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仅此一项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四是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县委完善了《拜城县村干部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拜城县村干部意外伤害保险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120余万元为全县140个行政村1038名干部购买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五是提高“四老”人员待遇。2007年“四老”人员生活补助每人每年为1200元,2010年7月分别提高了生活补助,目前,老党员、老军人每人每年生活补助达2520元,210元/月;老干部达2760元,230元/月;老模范达3120元,260元/月。六是实行村干部和“四老”人员购房补助。凡在县城购买商品房的每户村干部和“四老”人员给予购房款15%的补助,并解决家庭成员农转非户口,保留其原有承包地。七是建立贫困党员互助关爱基金。县财政每年为互助基金注入20万元保底资金。从有一定致富能力的党员开展试点,帮助提供无息贷款,发展一些短平快的致富项目,提高贫困党员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五)规范举措,建立城乡党员互联共管机制。一是建立党员数据库和流动党员信息库。全县共有党员9326名,流动党员45名,流动党员全部发放活动证。二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对流出党员,由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外出前8与其进行一次谈话,发放一本《流动党员活动证》,确定一名干部作为联络员负责对其进行日常联络,联络员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主动了解流动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并督促其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到流入地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按规定参加党内的重要活动。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三是设立党员服务站。在县委基层办,人才交流中心,各基层党委,社区设立了党员服务中心(站、分站)205个,在县委组织部开通了“12371”党员服务热线,在全县24个基层党委开通了党员服务电话。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但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存在思想认识障碍,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内在动力不足。在“互利共赢”问题上缺少深层次沟通和创新的举措,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就是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而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帮助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上还缺少研究和措施;同时,城区党组织处于优势地位,也缺乏接受农村基层党组织帮助的意识。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城乡统筹发展局限于资金、物质上的帮扶,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9帮扶的转变还做得不够。2、存在现行体制障碍,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工作渠道不宽。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党的建设在区域、行业界限上没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尚未突破,特别是在共享人才资源、服务资源等方面难以操作。另一方面,如何把城乡一体党建工作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之中,纳入到现代社会管理工作之中,与行政组织对接,与群团组织对接,与社会工作长效机制对接,以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来引领城乡经济工作、社会工作,形成全面覆盖、长效管理的统筹机制,还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加大探索力度。3、存在资源差异障碍,统筹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