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维持稳定PH的机制贵溪市实验中学王数传第二课时一,说教材生物体维持稳定PH的机制是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中的一个探究活动,它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验证,也很好的落实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一)知识目标:探究生物体维持稳定PH的机制(二)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稳定PH的机制。(三)情感目标: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后,分析,总结,探究变化规律,并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稳定PH的机制。二,说学情•高中学生对曲线的概念并不陌生,学生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DNA的复制等内容的学习。本活动是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到数据并绘制曲线、验证假设、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科学探究的过程解决学生遇到的科学问题。在之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探究的一般过程有所体验,但如何设计严谨的实验方案,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直观演示法2,活动探究法3,分组讨论法学法分组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四,说教学设计(一),引入(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环节(三),整体回顾,归纳小结(四),布置作业酸性食物碱性食物海带、蔬菜豆制品酸奶、水果实验正常人血液中的PH通常在___________间,变化范围很小!7.35—7.45•实验原理分析: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7.分析数据,并绘图三、方法步骤起始的pH轻轻摇动充分的冲洗上述的烧杯缓冲液选用两种生物材料方法步骤生物材料1和2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pH逐渐减小pH逐渐增大讨论(P10)•1.更像缓冲液。•2.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Na2HPO4NaH2PO4H2CO3NaHCO3(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正常人血液中的PH通常为7.35—7.45间,变化范围很小!细胞消化系统碳酸钠组织液乳酸血浆中缓冲物质H2CO3NaHCO3乳酸C02H2O碳酸钠泌尿系统排出Na2HPO4NaH2PO4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如碳酸钠NaHCO3H2CO3乳酸钠+呼吸系统排出C02四、实验结果自来水中加入酸碱物质后,pH逐渐偏小或偏大,而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碱后pH几乎不变或变化不大。PH不升高过多的碳酸氢钠由泌尿系统排出PH不降低乳酸纳由泌尿系统排出PH不降低CO2经呼吸系统排出+H2CO3碳酸氢钠碳酸钠(食物)乳酸+NaHCO3乳酸纳+H2CO3H2O+C02H2CO3血浆pH调节小结课后作业•1.图2—3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描述是()•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B.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C.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2.某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淡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伤的区域是()•A.大脑皮层运动区•B.大脑皮层S区•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D.大脑皮层H区•3.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水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五,说教学反思1,加强预习环节,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2,重视组织教学,提高实验课效率3,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目标六,说板书设计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一,实验原理二,实验目的三,方法步骤四,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