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化思潮及其发展趋势模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文化思潮——若干问题探讨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于长江2016-11-27何谓当代?•中国•古代: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近代:1840-1919年,鸦片战争后至五四新民主主义运动•现代: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运动时期•当代:1949-,建国以来。•世界•古代: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前•近代:1689-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现代:1917年之后•当代:通常说是二战之后中国古代1840年前近代1840-1919现代1919-1949当代1949-世界古代1689年前近代1689-1917现代1917-当代1945-何谓世界?世界的划分标准:地理、政治、文化—宗教。《康熙字典》将“大千世界”注为:“世谓同居天地之间,界谓各有彼此之别。”现代汉语里的“世界”则已基本意指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通常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地球。何谓文化思潮?•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当代世界文化思潮发展脉络当代世界文化思潮发展脉络二战结束至60年代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60年代中至80年代末新左派、后现代主义等90年代以来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冷战结束越战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海德格尔提出。•存在主义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指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précèdel'essence)。一、存在主义文化思潮•产生背景战争。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战后人们失去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思想流派存在主义文化思潮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马丁·海德格尔让-保罗·萨特代表人物一、存在主义文化思潮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存在的存在——海德格尔海德格尔主要观点:《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对于“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他指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一、存在主义文化思潮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萨特主要观点:•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二、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简介:•法兰克福学派其成员主要是一些有着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这个学派的名称来源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创办于1923年。1931年,一个叫霍克海默的思想家担任了所长。他在一篇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就职演说中指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人。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单向度文化”等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最重要,也是影响最为深广的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历来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也不乏有人说,不读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就没有资格来谈大众文化。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就不可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二、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发展阶段(1)1923—1929年为孕育期(2)1930—1939年为创立期(3)1940—1949年为发展期(4)1950—1969年为昌盛期(5)70年代起为衰落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来源:•法兰克福学派是与社会批判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社会批判理论,一般认为,是一种关于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理论,它着眼于哲学、社会理论和文化批判之间的关系,并且对社会现实提供一种系统的分析和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赫伯特·马尔库塞是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单面人》这本书里认为,“虚假的需要”就是那些流行的需要,比如按照广告的宣传去休息、娱乐、处世和消费,爱他人所爱,嫌他人所嫌,都属于虚假的需要的范围。•《单面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单向度”One-Dimensionality就是平面化、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三、新左派•新左派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日本、美国等国的大学生和青年中,主要以积极革命为方向的人所组成了新生代的左派政治势力;他们批判在斯大林主义体制下建立的旧社会主义,以及批判掌握权力之后紧紧抱住不放的既成左翼,试图发扬基于反专制主义和反斯大林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毛主义和格瓦拉主义,这一系列学术势力和政治势力被称作“新左派”(ChineseNewLeft)。难以掩饰的激进性,与无法抹去的理想主义,这两者是历史上任何“左派”共有特点。•美国的“新左派”:•在美国,“新左派”泛指1960年代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激进政治运动。当时的美国社会学家莱特·密尔斯主张与关注劳工运动的传统左派区别,建立一个新的左翼意识形态;这个新的意识形态应该关注较个人化的问题。•日本的“新左派”•日本战后的左派运动发端于1958年,而学生群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66年,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发生路线争论,日本共产党决定脱离“中国路线”,同时积极与苏联修好;反对苏联路线的左派人士因此另起炉灶,发起新左派运动。三、新左派•“新左派”的评判:•“新左派”的立论基点还是对自由主义的直接攻击。因此,一切对“新左派”的分析,还必须落实到对自由主义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性的说明上来。这就要求在最低限度上回应两个问题:一、自由的祈求与自由主义对之的阐释,对一个期望现代化并处于现代化中的国家,意义何在?二、对于一个期望思想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思想界来说,又具有何种意义?•学术发展•“新左派”之所以谓“新”,自然是有满足这一称号“新”与“左”的双重理由:•首先,“新”在它与老左派的差异。•其次,“新”在左倾立场的更新。•再次,“新”在左倾方法的调整。•“新左派”之“左”,在于以下三点:•其一,激烈地痛斥资本主义。•其二,为“社会主义”呼唤。•其三,对既有成就(无论是理论的,抑或是实践的)加以否定,这种否定的理由就是这些成就的“不完美”。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简介:•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他们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之“后”具有双关性,它体现了对待“现代性”的两种不同态度。•在一种意义上,“后现代”是指叫非现代”,它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后”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否定地理解为可悲的倒退,传统价值、确实性和稳定性的丧失。•在另一种意义上,“后现代”被理解为“高度现代”,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五、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论”简介:•“历史终结论”最早源于美国国务院顾问弗朗西斯·福山1988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历史的终点”的讲座。随后,他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论文——《历史的终结?》。1989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发表了这篇文章,标志“历史终结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式出笼。•“历史终结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并且这种终极理想已经变成事实。•用来支持这一思想的论据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自由民主制和其他制度之间的现实比较;第二个方面是他的人性论思想。•在福山看来,自由民主世界的到来,即“后历史世界”的到来,就意味着侵略和支配的消失,意味着世界人民平等和大团结。五、历史终结论•2009年12月19日,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福山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福山表示,“中国模式”有其显著的特点,这些年中国作为大国所进行的外交努力和承担的国际责任,让任何人都不能忽视中国的发展。•《21世纪》:《历史的终结》享誉全球,但是书中也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预测。如果结合中国目前的发展经验,您打算如何修改你以前的一些观点?•福山:首先,我想要重申一点,《历史的终结》一书和当时鼓吹美国霸权的政治背景没有任何关系,这只是研究民主的一本书。•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书中我对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