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漫谈之一大学解读雨友编辑制作二0一一年十二月2目录1.中华传统文化之根2.中华传统文化之魂3.儒学经典4.《大学》介绍5.《大学》内容6.《大学》今释以下附录供自学用附录一.《大学》之传十章附录二.宋朝朱熹注释的《大学章句》附录三.朱熹介绍3国学内容,主要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传统之根。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基本也是目前地球人类的文明史。华夏名族有句老话: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来源于伏羲文化和女娲文化以及稍后的黄帝文化。根据历史考证,有资料可查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距今已达5000-6000年时间。在汉朝司马迁《史记》已有记载。三皇之首的伏羲、女娲,到如今已经5500年以上。在中原大地—河南周口淮阳现存有伏羲陵和女娲陵。当地老人都知道这里是人祖故乡。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河南周口---伏羲陵羲皇故里伏羲与八卦周口伏羲陵前的湖,相传伏羲在这里教人们结网捕捞,在这个湖里,多次出现罕见的白龟。证实史书的真实可信。周口白龟湖中华传统文化之魂就是:儒释道三学儒学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儒学代表经典---四书五经;道学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道学代表经典---《道德经》、《南华经》、《太上感应篇》佛学---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东汉以后传到中原汉地;佛学经典---三藏十二部,《华严经》,《楞严经》、《地藏经》、《心经》等人物:老子,李聃(约前571年-前471年),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孔子,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释迦牟尼,(前564-前484),古印度释迦族人,现今尼泊尔南部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之魂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易经》、《诗经》、《尚书》、《礼经》、《春秋》----(诗、书、礼、乐、易、春秋)四书五经,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全国各地都有孔庙、文庙、太学、县学。第三节儒学经典山东曲阜孔庙山东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北京孔庙南京夫子庙这部书受宋朝“程朱理学”之推崇,北宋程颢(hao)、程颐兄弟、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大学》,孔子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此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收集整理而成。后人称为曾子。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以下为经一章大学之道第四节《大学》介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第五节《大学》内容最高的学问,在于明白最高的道理,明白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在于亲近民众,使民众不断更新进步,在于让我们生活中、工作中的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让我们的人民和社会尽善尽美。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事情的起止,才能内心得到安定,内心安定才能静观其变,才能进一步思虑周详,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任何事情都有起始和结果,任何物体都有本末和先后,我们知道了事物的来龙去脉,也就是知道了事物的前因后果,这样,我们就接近于明白宇宙客观规律和自然之道了。古时的三皇五帝为了让天下人明白“仁义礼智信,孝善慈宽忍”的至善道理,首先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生活在自给自足、和谐舒畅的环境中;为了做到这些,就要先把每家每户都安顿好,使人们衣食无忧;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让人们有健康的身体,端庄的仪容衣貌,让人们安定其心,心情愉快,身心和谐。要能端正人们的心态,就得鼓励真心诚意之人,去除虚浮不实,弘扬社会正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落实教育,让人们明白客观规律,认识宇宙真理。第六节《大学》今释要想普及知识,明白道理,就要认识世界,认识因果,了解自然万物的客观规律,破除个人自己的邪见和错误思想。认识了宇宙真相,明白了好坏善恶,看到了因果现实,人们自然就能看护好自己的心意,端正自己的心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每个人都能管好了自己,则每家每户都会安宁和睦,互相之间也能谦让和慈善,则社会百姓都能互帮互谅,国家就能治理和发展,那么天下也就太平无争了。从社会的管理者到每个普通百姓,都能明辨善恶是非,知晓荣耻观念,断恶修善,众善奉行,这就是治理社会的根本方法。从来就没有每个人都不懂得荣耻观念和善恶标准,个人不能严格管好自己的行为,而社会能得到有效的治理的。只有每个人自己自觉管好自己,社会才能达到和谐发展。换句话说,光是靠别人监督和埋怨社会监督不够,是无法端正社会风气,把国家治理好的。第一章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第二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章句》右传之二章。释新民。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附录一。《大学》之传十章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第四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右传之四章。释本末。第五章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第六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右传之六章。释诚意。第七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第八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第九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第十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功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凡千五百四十六字。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附录二。朱熹的注释《大学章句》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