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達著生態旅遊第一篇生態旅遊規劃科學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第一節什麼是旅遊?–旅遊的定義表1-1旅遊(tourism)定義的演變定義者時間定義定義關鍵詞舒樂得1910年舒樂得為奧地利經濟學者,他以經濟學觀點定義旅遊是一種經濟本質的總和,關係到一個國家、地區或是城市中的外國人的入境、停留和流動等活動。1.經濟活動。2.外國人。3.入境、停留、流動。亨澤爾、克拉普夫1941年亨澤爾和克拉普夫是瑞士學者,以教育的觀點提出旅遊和營利無關,僅止於某地方進行短暫的停留,並且在停留時間內所衍生的各種現象和關係的總和1.和營利無關。2.短暫停留。世界旅遊組織現代是指個人或團體出外最少離家55哩(88.5公里),為了個人或公(商)務因素,到居住地及工作以外的地方,至少逗留24小時,而且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的遊覽活動,其中包含遊程、住宿及交通運輸元素。1.個人因素、公務因素、商務因素。2.路程超過88.5公里。3.停留時間超過一天,少於一年。圖1-1美國政府在1872年成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的野生動物野牛群及特殊的自然景觀(方偉達/攝)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旅遊和經濟的關係•旅遊依附於經濟成長•旅遊效益超過生產毛額–國際旅遊的近況表1-2世界商業服務的主要分類(2000年~2007年)金額(單位:千億美元)平均成長率(%)2007年2000-2007年200520062007商業服務32.6012121218交通運輸7.421113918旅遊8.6297914其他商業服務16.5314141519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資料來源:WorldTradeOrganization,2008•第二節生態旅遊的發展史–發軔期(1960s~1970s)–醞釀期(1970s~1980s)–形成期(1980s~1990s)–成熟期(1990s~2000s)–蓬勃期(2001~)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表1-3生態旅遊的發展史簡表時期時代定義重要事蹟發軔期(1960s~1970s)赫特定義:環境影響極小化、文化影響極小化、當地經濟利益極大化、遊憩滿意極大化。1962年-美國學者卡森(RachelCarson)出版了《寂靜的春天》,該書被認為「改變世界環保的歷史」。1965年-赫特(N.D.Hetzer)在LINKS出版「環境、旅遊及文化」。1967年-世界銀行透過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FinanceCorporation),通過肯亞飯店為第一個接受貸款的旅遊產業。醞釀期(1970s~1980s)1976年-布多斯基(GerardoBudowski)發表文章,闡述旅遊業可以支持環境保護,或是破壞環境。形成期(1980s~1990s)塞瓦略斯-拉斯喀瑞定義:於未受人為干擾或污染的自然地區進行研究、欣賞及體驗生態環境的旅遊,並且將當地居民生活的概念融入其中的旅遊。1980年-馬尼拉世界旅遊宣言(ManilaDeclaration)。1983年-塞瓦略斯-拉斯喀瑞(HéctorCeballos-Lascuráin)在墨西哥PRONATURA的工作使用「生態旅遊」一詞。1985年-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與世界自然基金貸款給自然基礎的旅遊業。1987年-聯合國布蘭特委員會首度提出「永續發展」這個名詞,永續發展的定義是:「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時期時代定義重要事蹟成熟期(1990s~2000s)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定義:生態旅遊是保護自然地區,並增進當地人民福祉的責任旅遊。1990年-生態旅遊學會(後來成為國際生態旅遊學會,TIES)成立。1991年-美國旅行業學會(AmericanSocietyforTravelAgents)建立了正式的環境委員會。1992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第四次世界大會針對國家公園和保護區提出「生態旅遊顧問」計畫,藉以提供生態旅遊規劃諮詢。1995年-世界旅行和旅遊理事會、世界貿易組織和地球理事會公布旅行和旅遊業的21世紀議程。1996年-綠色觀光組織出版《多倫多城市生態旅遊的策略》,成為討論「城市生態旅遊」的第一本專書。1999年-世界旅遊組織通過10點全球旅遊業道德守則(GCET),藉以協助減少旅遊業對環境和文化遺產的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大幅度地增加當地居民和旅遊地的福祉。2000年-模宏(Mohonk)山莊國際會議的認證計畫,通過永續旅遊和生態旅遊的認證標準(模宏協定)。表1-3生態旅遊的發展史簡表(續)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表1-3生態旅遊的發展史簡表(續)時期時代定義重要事蹟蓬勃期(2001~)國際生態旅遊學會(TIES)定義:生態旅遊就是兼顧自然地區環境保育和促進地方居民福祉的責任旅遊。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臺灣生態旅遊白皮書定義: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2002年-聯合國宣布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2002年「魁北克之生態旅遊宣言」(QuebecDeclaration)公布。2002年-中華民國行政院正式宣布2002年為臺灣生態旅遊年。交通部觀光局出版《生態旅遊白皮書》。200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際生態旅遊學會舉辦全球生態旅遊大會,在挪威奧斯陸公布「全球生態旅遊奧斯陸宣言」(OsloStatement)。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將2009年全國主題旅遊年訂為中國生態旅遊年,主題口號訂為「走進綠色旅遊、感覺生態文明」。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第三節生態旅遊的定義–責任型旅遊(responsibletourism)–教育型旅遊(educationaltourism)–體驗型旅遊(experiencingtourism)–參與型旅遊(participatingtourism)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表1-4生態旅遊的定義層次標準要件說明是否符合國內外的定義?責任型旅遊必要條件在自然地區,尊重當地之生態環境、社會文化、傳統經濟及古蹟保存的責任型旅遊方式。符合國內、外最普遍型的定義。教育型旅遊必要條件提供環境知識、培養正確環境態度,並以環境行動減少旅遊影響的教育型旅遊方式。符合國內、外普遍型的定義。體驗型旅遊必要條件提供生態保育及復育的觀察、學習、服務與感性認知的體驗型旅遊方式。符合國內、外普遍型的定義。參與型旅遊充分條件對當地經濟有所回饋,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福祉,並鼓勵所有利益關係人集思廣益的參與型旅遊方式。符合國外普遍型的定義:赫特、塞瓦略斯-拉斯喀瑞、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生態旅遊學會的定義。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圖1-2生態旅遊的定義參與型旅遊體驗型旅遊教育型旅遊責任型旅遊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第四節生態旅遊的最新議題–生態旅遊的時代趨勢–生態旅遊所面臨的議題•大眾旅遊仍為市場主流•漂綠的綠色行銷•如何鑑別生態旅遊?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圖1-3大眾旅遊囊括世界主要的旅遊市場,替代性旅遊只佔了部分旅遊市場。(修改自:Butler,1996)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圖1-4旅遊活動所造成的資源使用壓力已很難避免,尤其是大眾旅遊活動在地質脆弱地帶所帶來的崩塌影響(方偉達/攝)。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圖1-5過多的觀光客會造成生態資源的壓力,尤其是觀光的熱門景點所帶來的人潮,圖為美國加州太浩湖旁的著名草原濕地景點(方偉達/攝)。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表1-5生態旅遊和大眾旅遊的比較生態旅遊(ecotourism)大眾旅遊(masstourism)規劃尺度精密式的計畫。粗放式的規劃。社區焦點引導遊客深入瞭解地方文化。蜻蜓點水式的景點停留,對於社區發展缺乏承諾。產品內涵自然取向(nature-based)的觀光旅遊概念。旅遊利益取向的景點觀光行銷。行銷手法謹慎處理盈利和環境衝擊的課題。以低成本、高競爭性的手段削價求售。經營觀念兼顧自然保育與遊憩發展目的的活動。謀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價值做為旅行業者經營的考量範疇,並未考量自然保育問題。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圖1-6莫海力克「系統—行為—成長理論」發展架構(Mihalic,2003:100)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表1-6生態旅遊的核心指標指標量度方法1.據點是否已經開始保育?依據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據點保護類別劃定。2.遊憩是否造成了壓力?該遊憩據點的遊客數(尖峰月裡每年遊客人數)。3.使用強度是否過強?尖峰時期的使用強度(人/公頃)。4.社會衝擊是否過大?遊客與居民人口比例(尖峰期)。5.發展是否已經控制?是否有旅遊據點發展及使用密度的環境稽核與正式管制措施。6.廢棄物是否妥善處理?該據點廢棄物經過處理的比例(及其他指標,基礎設施的能力等結構性限制,如水供應量)。7.規劃程序是否已經開始?有無觀光地區的區域計畫?8.關鍵生態系統是否已經運行?稀有及瀕臨滅絕物種的數量。9.消費者是否滿意?遊客滿意程度(問卷調查)。10.地方居民是否滿意?地方居民滿意程度(問卷調查)。11.觀光對地方經濟是否產生貢獻?全部經濟活動中直接來自觀光的比例。複合指標1.承載量影響據點不同層面觀光活動能力的主要因子的整合性量度架構。2.據點壓力據點環境影響程度的整合性量度架構,因觀光及相關活動而引起累積自然的或文化的影響。3.吸引力其他使觀光具有吸引力而且會隨時間改變的據點環境因子的定性量度。第一章生態旅遊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