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府办〔2006〕128号关于印发苏州市农业布局规划的通知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农林局制定的《苏州市农业布局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2—苏州市农业布局规划一、基础条件“九五”以来,我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化、外向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战略,全市农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各类社会生产要素加快向优势行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积聚,农业赖以发展的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功能更趋多元化,农业一方面将继续为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更要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被赋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功能;农业竞争日趋国际化,经济的开放度越来越大,农业被置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体化的大环境当中,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在这样背景下,农业上固有的和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业的地位作用存在认识偏差。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耕地进一步缩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传统种养业的发展,再加上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农业的认识很容易产生“可有可无”的偏差。二是基础性投入不—3—足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仍较突出。近几年来农业的投入尽管增加也较快,但基数较低,总量不大,投向也不尽合理,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比重不高。另外,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和过去农业生产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压力仍然较大。三是劳力素质下降和分散经营体制的双重制约。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体力差;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偏低,智力差。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加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农业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苏州农业虽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矛盾,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更蕴涵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形态的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为农业由传统生产型向服务于生态、生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空间;人口的大量积聚和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党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加快流动,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科技空间。二、总体定位(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以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繁荣农村为目的,加快农业—4—现代化建设,确立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大力建设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大力保护培育和开发利用名特优种质资源,不断拓展农业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使农业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成为城市功能开发和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服务。(二)总体原则:坚持“一面向、二提供、三提升、四保障”的原则。一面向,就是立足苏州,面向大上海、长三角。在主动接受上海农业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辐射的同时,更加注重瞄准上海和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旅游的后花园,把苏州农业建设成为上海等大中城市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消费的大市场。二提供,就是为人民高质量生活服务,提供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和优美的生态人文环境;为农业高水平发展服务,向本市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提供良种、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服务平台。三提升,就是提升农业功能,强调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的综合开发,突出生态和生活功能;提升发展目标,追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提升产业关联度,将农业融入二、三产业,将二、三产业寓于农业之中。四保障,就是充分利用苏州农业的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努力保障城乡居民鲜活农产品的基本消费需求,保障有利于人民—5—身体健康的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和保障苏州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三)发展定位:以特优、生态、外向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把“特优”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种质资源、良好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以特为先,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追求的优质是“品质卓越、经济高效”,要确立“品牌立农、品牌兴农”的观念,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各类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加工园区,做强、做大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做亮、做响优质名牌产品,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档次和农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把“生态”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功能。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要确保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使生态和经济“双赢”。把“外向”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势互补、两种资源双向流动的要求,加强对国际资本、国内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的引进利用,加快发展和扶持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实力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开发和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出口创汇农产品,通过外向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三、产业规划形成“四个百万亩”和“一个百万头”的主导产业格局,即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园艺(蔬菜);百万亩生态林地;百万亩—6—特色水产和百万头优质家畜。(一)百万亩优质水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紧紧抓住清理整顿土地市场、控住盲目投资、支持农业发展等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努力保留“鱼米之乡”特色,积极巩固发展一部分特种优质稻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内市外两种资源,通过品种、技术等输出,扶持和发展市外和省外的农业生产基地,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1.目标指标(1)面积。到2010年,努力稳定在100000公顷(150万亩)左右,规划永久性保护水稻面积66666.7公顷(100万亩)以上。通过增加投入,不断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建设,逐步建成高标准的高产稳产粮田。(2)品种。粳米达国家优质米标准三级以上。良种覆盖率95%以上。(3)产量。每亩稻谷产量在550公斤左右。(4)质量。稻米卫生指标基本符合省无公害生产标准以上。2.区域分布(1)面积分解依据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及各地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等因素,初步确定至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为张家港20666.7公顷(31万亩),常熟24000公顷(36万亩),太仓16666.7公顷(25万亩),—7—昆山12000公顷(18万亩),吴江18333公顷(27.5万亩),吴中、相城各3333.3公顷(5万亩),高新区1333.3公顷(2万亩),工业园区333.3公顷(0.5万亩)。(2)主要区域以行政村为单位,相对连片,生态环境良好,灌溉水源水质较好,周边无明显污染源。重点是沿太湖、阳澄淀茆等区域。张家港(乐余、锦丰、塘桥、凤凰、农场)、常熟(沙家浜、虞山、王庄、海虞、古里、练塘)、昆山(巴城、玉山、千灯、张浦、锦溪)、太仓(浮桥、沙溪、浏河、璜泾、城厢)、吴江(盛泽、七都、震泽、平望、芦墟)、吴中(甪直、车坊、郭巷)、相城(望亭、黄埭、北桥)、高新区(东渚、镇湖、通安)、工业园区(唯亭、胜浦)。(二)百万亩园艺(蔬菜)1.发展目标(1)优质化生产目标:到2010年,全市蔬菜园艺总面积达53333.3公顷(80万亩),其中蔬菜26666.7公顷(40万亩),果树9466.7公顷(14.2万亩),茶园2333.3公顷(3.5万亩),桑树3533.3公顷(5.3万亩),花卉苗木11333.3公顷(17万亩)。全面达到无公害生产,其中有机食品占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达1~2%,绿色食品比重达15%。优质果品超过85%。(2)基地建设目标:到2010年,全市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3333.3公顷(35万亩),建立以吴中区、相城区和沿江、沿—8—太湖为区域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在环城高速以外,沿太湖、长江边新增666.7公顷(1万亩)市属蔬菜基地。建立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8000公顷(12万亩),把吴中区、张家港市、吴江市建成万亩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示范区,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000公顷(3万亩),其中在常熟虞山建设有机食品茶园66.7公顷(0.11万亩)。在张家港、吴中区建立白沙枇杷、杨梅、葡萄等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中心;同时在吴中区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和无性系良种繁育中心;在吴江市建立柑桔、蜜梨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中心;在苏州市蔬菜研究所建立蔬菜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中心;在吴江市建立桑树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中心。(3)产业化发展目标:改建和搬迁苏州市南环桥蔬菜批发市场,建成年交易额达100亿元以上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为长三角地区较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型农产品物流园,保障全市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改造扩建苏州市农贸果品和茶叶批发市场,在张家港市、吴江市分别建立生产基地市(县)产地批发交易市场,果品冷库贮藏能力达1万吨。完善苏州市蔬菜、果品、茶业、花卉、蚕桑等行业协会组织,进一步发挥协会在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各级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技术人员作用,为蔬菜园艺生产做好服务工作。2.区域布局(1)沿江蔬菜带:以常熟、太仓为区域,以荷仁豆、大蒜、—9—菠菜等品种为主,大力发展外向型蔬菜加工基地;以张家港、昆山为区域,以西瓜、南瓜、蕃茄、辣椒、茄子等品种为主,大力发展瓜果类设施栽培型蔬菜。(2)太湖蔬菜带:以吴中区、园区为重点区域,以芹菜、茭白、芡实为主要品种,发展水生蔬菜生产基地666.7公顷(1万亩);以吴江、新区为主要区域,以莼菜、雪菜、大头菜等为特色品种,大力发展特色蔬菜。(3)白沙枇杷、杨梅产区:白沙枇杷、杨梅产区集中分布于吴中区,到2010年发展目标:白沙枇杷达到666.7公顷(1万亩),杨梅达到666.7公顷(1万亩);白沙枇杷以冠玉、白玉、青种枇杷为主,杨梅以细蒂、乌梅杨梅为主。在该产区建立无公害基地4000公顷(6万亩)。(4)葡萄、水蜜桃产区:葡萄、水蜜桃产区主要分布在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等市、区也有一定的栽植面积,到2010年发展目标:葡萄达到333.3公顷(0.5万亩),水蜜桃333.3公顷(0.5万亩),葡萄以欧亚种为主,适当发展酿酒品种,水蜜桃以新一代白花、白凤为主。在该产区建立无公害基地2000公顷(3万亩)。(5)柑桔、梨产区:柑桔、梨产区主要分布在吴江市、吴中区,其它各市、区也有一定的栽植面积,到2010年发展目标:柑桔达到2666.7公顷(4万亩),梨达到333.3公顷(0.5万亩),在吴江市建立无公害基地13333.3公顷(2万亩)。积极引进和推广天草杂柑、朋娜脐橙、太田椪柑、苏菀1号和大分极早熟温柑等—10—优良品种,积极稳妥地改良吴中区本地柑桔老品种,恢复和提高吴中区柑桔老产区的品质和知名度。(6)茶叶生产区:茶叶产区分布于吴中区、常熟市。吴中区主产碧螺春茶叶,常熟市主产剑门绿茶和虞山绿茶,到2010年发展目标:茶园面积达到23333.3公顷(3.5万亩),其中发展666.7公顷(1万亩)无性系繁育良种茶园;建立无公害茶园基地2000公顷(3万亩),其中常熟虞山建立有机食品茶园基地66.7公顷(0.1万亩),吴中区建立有机食品茶园基地66.7公顷(0.1万亩)。(7)花卉苗木生产区:花卉苗木产区主要分布于吴江、张家港、常熟、吴中等地,到2010年发展目标为11333.3公顷(17万亩)。(8)桑树生产区:桑树产区分布于吴江市。到2010年发展目标为3533.3公顷(5.3万亩)。(三)百万亩生态林地1.总体目标以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和造林绿化质量、加大保护力度为重点,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建成“总量适宜,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