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省科技顾问团2008年系列研究报告之六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215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办公室编二○○八年八月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专题研究报告》215期反馈意见:回函请寄: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1号七楼省科技顾问团办公室邮政编码:610041E-mail:scskjgwt@126.com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格局的要求,2008年,省科技顾问团组织专家,针对我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的研究。目前各课题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将各课题研究报告陆续付印,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本期付印的报告是:《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1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省委九届四次全委会提出了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0年、2015年、2020年“三步走”的目标,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接近或达到当年全国水平。本课题是在对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主要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议。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惠及全国9.49亿人口的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2006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34.9%,比2005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全国分省区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上海、北京、天津3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4的路程,进入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期。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实现程度分别为88.6%、86.9%和80.9%。第二层次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和辽宁6个省,实现程度分别为68.1%、60.8%、58.3%、57.2%、51.6%和51.3%,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半的路程。2第三层次包括吉林、河北、黑龙江、湖北、江西、湖南、海南、山西、内蒙古和河南10个省区,实现程度分别为41.6%、40.1%、37.0%、35.0%、32.5%、32.4%、31.2%、27.3%、27.3%和26.0%,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4的路程。第四层次包括安徽、陕西、四川、重庆、广西、新疆、云南、宁夏、贵州、甘肃、青海和西藏12个省区市,实现程度小于25%。其中安徽、陕西、四川、重庆和广西实现程度分别为24.6%、22.8%、22.6%、21.4%、20.3%,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良好的开端。新疆、云南和宁夏实现程度为14.5%、14.2%、9.5%,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刚刚起步。贵州、甘肃、青海、西藏四省区没有实现2000年总体小康,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负值。排在第20位至第31位的,除了安徽省外都是西部的11个省区市,这些省区市的农村小康建设水平与2010年的预期目标都还有较大距离。四川进程为22.6%,比全国总体进程34.9%低12.3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序居第22位,处于第四个层次的靠前位次。四川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2年的0.3%提高到2006年的22.6%,平均每年提高5.58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年均提高5.6个百分点的水平,呈现出加速推进之势。据四川省统计局测算的结果,包括城市在内的全省全面建设3小康实现程度为61.6%,比2000年提高11.5个百分点,每年平均提高1.92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同期2%的水平,也呈加速推进之势。但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与全国比较差距还很大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1.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落后。我省实现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指标都在全国排20位以后,与人口大省极不相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比全国许多省区市更重。2007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12893元,比全国平均少582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1.1%,处于全国各省区市的第24位,在西部的12个省区市中还低于内蒙、新疆、重庆、陕西、青海、宁夏等6省区市。人均财政收入1600元,比全国平均少2282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41.2%。2.居民收入增长慢、水平低。2002年至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年均增加1072元/人,我省仅增加743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年均增加270元/人,我省仅增加235元/人;在全国所处位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17位降到23位,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20位降到21位。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占农民人口总数的15.5%,我省仅占3.64%;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0—5000元的,占农民人口总数的17.1%,我省仅占11.3%。以上进入高收入和较高收入的两部份,我省比重仅14.94%,大大低于全国的32.6%。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4000元的,占农民人口总数的25%,我省则占38.5%;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3000元的,占农民人口总数的24.8%,我省则占37.2%。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上述中等和中下等水平的人数(即属4000—2000元/人),占农民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三,这是影响全省收入水平的关键,而全国处于这一收入水平的只占农民人口总数的一半。四川与东部一些省比较差距更大,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江苏只占13.2%、浙江只占30%、山东只占25.3%,这些数字充分反映了我省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全国不在一个层次上。3.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大。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2∶1,差距比许多省大。江苏、浙江两省都达到了2.49∶1,超过了全面小康目标(2.85∶1),山东省2.86∶1,己接近全面小康目标。4.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2007年全国已分别降至36.3%和43.1%,而我省仅降至41.2%和52.3%,城市高于全国平均4.9个百分点,农村高于全国平均9.2个百分点,农村与全国差距进一步拉大。5.反映结构变化指标与全国的差距更大。第一产业劳5动力比重全国平均42.6%,我省为48.9%;小城镇人口的比重全国平均20.1%,我省19%,只相当于中部平均水平,与江苏29.4%、浙江29.8%、福建23%、山东25%、湖北23.5%、广东28%差距很大。四川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由2002年41.1%,下降到2007年的36.3%,降了4.8个百分点。非农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比全国低8.2个百分点。城乡从业人员结构,全国平均为37.1∶62.9,我省为26.8∶73.2,农村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平均10.3个百分点,在农村从业人员中,我省以农牧渔业为主,比重达68%,而浙江不到35%,山东是50%。我省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6.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全国平均实现值24%,我省仅9.3%;农村养老覆盖率全国平均实现值8.2%,我省仅5.4%。2005年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全国平均1.7人,我省0.7人。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位,我省万人平均25.5张,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但医疗人员平均每万人仅拥有30.2人,比全国少5.2人,加上投资不足、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7.农村人口教育素质低。我省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低于全国平均的7.7年,也低于邻近重庆市的7.6年和湖北省的7.9年。(二)省内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均衡少数发达地区与多数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居民收6入、结构转变等方面,不但不均衡,而且差距还有继续拉大之势。1.按21个市州行政区划分析,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己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5000元/人的占51.5%,超过全省平均实现进度的只有攀枝花、成都、德阳、自贡、绵阳、乐山等6市。市州之间人均值最高的攀枝花和最低的巴中差距高达5.37倍。全省超过全国人均进度74.8%的只有攀枝花、成都两市和181个县市区中的16个县级区、5个县和2个县级市,其余多数市州不仅低于全省的平均数,而且与全省的平均数差距比2006年又进一步拉大。如巴中市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5632元,实现进度虽然由上年的18.8%提高到22.5%,但与全省平均的差距由上年的23.4个百分点扩大到29.0个百分点。2.农民纯收入按自然地域分析,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3547元,比上年增加545元,是1997年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全省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7500元的47.2%,但是在平原、丘陵、山区、高原民族地区等区域之间差异很大,最高的武候区达8556元/人,最低的色达县是1486元/人,高低差5.77倍。3.平原地区有27个县市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7.7%,农村人口(户籍)比重52.5%。农民人均纯收入5796元,跨入省内农村居民高收入线,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777.28%,其中成都市中心的五城区人均都超过8000元,最低的安县人均4247元,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27个县市区平均的人均生产总值23334元,是全省平均数的2.2倍。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己降到32%,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4%,己具备提前跨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条件。4.丘陵地区有68个县市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67%,农村人口(户籍)比重达78.8%。全省百万以上人口的22个大县全部集中在这一区域,是我省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最多的区域,也是粮食、油、生猪等集中发展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占49.6%。农民人均纯收入3897元,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51.95%,虽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是县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靠近平原地区的蒲江县、崇州市人均收入达到5200元,地处深丘的平昌县人均收入仅2490元,两者差一倍还多,达州、巴中、南充的10个深丘县,只实现小康目标的33.2%,低于全省平均数。丘陵地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数,仅达到32.6%,其中有30多个县的工业比重还长期低于30%。2006年68个县市区人均生产总值平均7616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数的72.2%。5.山区有35个县,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4.7%,农村人口(户籍)比重占76.3%。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占54.3%,其中15县的比重达60%—80%,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35298元,实现全面小康目标47.05%。但是,由于区内各县的工业化程度上的差别,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攀枝花的5区县,工业增加值率达到60%,而其他30个县工业增加值率仅32.5%。2006年攀枝花的5区县人均生产总值达24000元,为全省平均数的227%,其他30个县人均生产总值只有7939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数的75.9%。6.民族地区有51个县,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8%,农村人口(户籍)比重占85%。但是,处于川西北高原的甘孜、阿坝和处于川西大山区凉山各县,由于气候、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差异,在居民收入和县的经济发展等方面水平也是很不一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甘孜州18个县平均只有1692元,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22.5%;阿坝州13个县平均2406元,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32.1%;而凉山州17个县平均3187元,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42.5%。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51个县平均为7163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数的67.9%,但甘孜州18个县仅为61%。从以上几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历史基础、产业布局、投资强度、发展快慢、转型程度等因素影响,省内既存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呈现区域之间的差距,集中表现为平原发达区域与丘陵、山区欠发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不同步、不均衡,要改变现状,实现惠及全省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工作重点需9要加大力度支持丘陵和山区的经济发展。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的预测与分析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除了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必须在2000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