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质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教学要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授课学时:6学时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2.实现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圈地运动(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殖民贸易、贩卖黑奴(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政治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2.生产层面上的产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蒸汽机采煤业的卷扬机处死查理一世英国下议院煤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寒冬的芝加哥,滴水成冰。小学生查理放学回到家里。儿子: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家里没有煤。儿子:为什么不去买呢?妈妈: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钱买煤。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妈妈: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自然经济——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2.商品的二因素(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2)交换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二者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交换价值——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统一:对于商品而言,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可能有价值。反之则未必。对立:二者相互排斥。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都不可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解决途径: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价值,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3.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特点: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非唯一源泉,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商品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2)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并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特点:形成商品的价值,唯一源泉,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统一性——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对立性——具体劳动:人与自然,自然属性,一切社会形态;抽象劳动:生产者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属性,商品经济特有(三)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2.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1)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表示方法:·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2)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生产率=1/单位商品价值量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复杂程度的关系(1)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2)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衡量尺度。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四)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2.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从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3.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后果:导致垄断;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五)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4.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2.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货币的职能:商品(使用价值)货币(价值)真题练习03单选——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D(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社会分工——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比例)私有制——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盲目)2.成为基本矛盾的原因:(1)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该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完全自由的人(2)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工人自由得像个鸟儿一样,可以到处飞翔。但是为了生活,最后又只能飞进资本家的‘笼子’——工厂”。——马克思《资本论》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劳动力价值:由生产、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包括: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维持家属生存所需;教育训练费用。资本家用手中的货币购买来劳动力商品,为其带来剩余价值,这样货币就转化为资本。4.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能生产大于自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过程):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恰好用来补偿劳动力的消耗,整个过程没有余额,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劳动力的价值刚好创造出来。3.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4.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5.剩余价值m: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3.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4.区分的意义:(1)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即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考察资本家对雇用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例题: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用了8000元,购买劳动力用了2000元。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请计算: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解:c=8000元v=2000元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8-2)/2=3=300%m=m’v=300%*2000=6000元5.剩余价值率m’:表明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物化劳动——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活劳动——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6小时12小时15小时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2)劳动时间的限制条件:生理;社会和道德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4612(2)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3)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相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不同:前者——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全体资本家获得;后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资本家获得。思考题: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里,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代替了人的一部分体力劳动,甚至脑力劳动。有人说这是机器解放了人力,机器创造了价值。请思考并回答:1.在这种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2.资本家采用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能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参考答案:1.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在生产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