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主讲人:文喆1、有效教学的提出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有关,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诉求:现代社会,教育权利进一步普及,快速扩大了教育工作的对象,大量非传统教育对象进入了各级各类学校,使一些传统的教育举措或者失效,或者不再那么灵验;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缓解了生存压力,也弱化了学习的社会功能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极其丰富多样,诱惑增多,向“苦读”传统提出了挑战;知识普及方式更加多样,文化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容易,减轻了学校教育传播知识文化的压力;信息网络技术和认识理论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可能的方法和工具;2、不同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背景,对“有效”的要求并不相同:美国学者提出的“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有九项:(1)鉴别相似性和相异性(2)总结和笔记(3)提倡努力和给予认可(4)家庭作业和练习(5)非语言表征(6)合作学习(7)建立目标和提供反馈(8)产生假设和检验假设(9)问题、线索和先行组织者其中相关研究个案数从31个到1251个,平均效应值也从1.61顺序排列到0.59;而同一项研究的不同研究小组报告的效应值也有极大差异,以“提倡努力和给予认可”为例,最高达1.85,最低为-0.25,即比不采用这一策略效应还差,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种策略是对所有人同样有效的;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界之所以倡导有效教学,除前述的世界性共性因素以外,又与中国在二元社会机构和民族文化的复杂影响下快速转型的现实诉求有关,与中国教育的快速普及和管理改革、社会心理转变滞后有关。一般认为,影响中国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1)学校办学条件和经费保障不足;(2)教师专业水平偏低(3)社会、家庭的教育诉求存在内在矛盾冲突;(4)传统教育观念的复杂影响;(5)教育管理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在中国提倡有效教学,又与师生普遍负担过重有关:由于升学考试成绩压力过大,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自主学习机会与动力不足,而教师愈益不敢放松要求,过多采用频繁考试、反复操练的策略,由于多数学生疲于应付,成绩下滑,从而促使教师更增加了讲解与考试的密度,甚至陷入“越差越考,越考越差”的怪圈中,最终导致师生双方身心疲惫,信任度下降;调查研究表明,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与办学条件下,改进教师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展现个人聪明才智,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深化自己对于教学本质的认识,努力改进教学策略,促成更多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的有效学习。3、有效教学和实现学校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有效教学的内涵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实际上,还可以指有效用,有效率;就有效教学而言,有效,主要是指达成目标的程度较高;所谓有效教学,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对谁有效,对什么问题有效。按照现代教学理论,就是说教学应对促成学习者的学习有效;由于人们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效教学的内涵也渐趋复杂,因而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还应坚持从学生学业发展的角度去衡量教学的有效性。(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渗透和促进功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学校文化最重要的要求是和谐、进取、宽松;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有不同的价值态度,又有相近似的共同追求,在求同存异中鼓励个性发展;进取的本质是努力做事,永不放弃。努力是人生之本,只有崇尚努力的群体,才会有和谐、宽松的文化;宽松的核心是包容错误,鼓励反思。在容错的环境中,让每个学习者快乐成长。(三)尽力整合家庭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影响,尽量避免或化解学校文化与家庭、社会文化的直接冲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家庭文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多样,他们与学校主流文化的矛盾碰撞,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尽量为儿童、少年营造较少矛盾冲突的发展环境,也要引导儿童、少年在矛盾碰撞中学会正确地主动选择;虚心听取家长诉求,学会讨论和协商,不排除必要的妥协,从民主建设入手来整合多元文化影响,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方法。要逐步把“家长学校”变为家长委员会,吸纳家长的正确主张,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让家长说服其他家长;(四)从现代教学认识出发,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可能,要把研究具体的学生及其学习特点,做为准备教学、设计教案的起点: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了教师备课重点的调整。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要承认学生学习有一般规律,又要尊重个别例外,具体差异,努力尝试在大班额条件下异质异步、区别指导,最终实现差异发展的教学,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有效教学的工作目标:“共同的方向”,“不尽相同的目标”,“各具形态的追求方式”;“备学生”,即在备课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特别要了解他们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态度,他想不想学习,需要不需要学习,有没有相应的学习条件或准备,而最适合于他的学习方式或教学安排又是怎样的?要尽量为不同层次或特点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学习进度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统一考评主要适用于选拔性考试。(五)在学习者自主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授课,让阅读学习成为多数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提升当代中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举措:用阅读取代听讲,在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讲解,答疑,组织讨论、实验、调查、探究……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学生发展目标;阅读学习能力,是现代人基础性的生存能力,也是影响个人一生发展的关键能力。这一能力,是每个人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家庭、社会、学校的多样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其中,学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奠基和整合提升功能;培养阅读学习能力,指导阅读学习方法,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本学科书籍的责任,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认识工具和认识方法;阅读学习,是解决当代中国大班额教学条件下,促成学生异步多样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一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二要深入了解学习情况并及时有区别的指导,三要有针对性的评价与考核。这三者,是推广阅读学习的关键;从教师有组织有指导的阅读学习,到学习者能够自行选择材料,自行确定学习进度和方式,并自行反馈调整的自主阅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从“需要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人从自发走向自为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儿童的“成人”过程;要充分重视并认真探求阅读学习的规律。(六)问题引导或探究性学习,是解决难点、深化认识的重要方法:问题是引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问题应该问在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重要之处,要有一定深度或难度,要留出思考的时间,必要可以设置“脚手架”,提供有助于思考的线索方法或相似相异的材料等等;既要准备针对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又要准备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要让学生有选择问题的机会。切近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好问题”也不能普适于所有学生;围绕问题设置问题链,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或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探究方式,进行探究,都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其主要价值在突破难点,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平,改善其认识方法和态度。缺点是需要大量组织力量和消耗时间较多,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要辩证地看待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目标。发现问题需要方法,更需要科学精神,要从教师自身做起,进行科学精神或科学态度方法的传承;问题来自事实、认识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问题是由新认识、新现象与其既有认识的矛盾冲突产生的问题。接受(观察、阅读……)信息,多方面筛选分析新接受的信息,再进行联想比较和深入思考,乃至重新观察阅读等等,是发现问题的基本环节;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科学态度,是中小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七)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生资源和活的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及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资源丰富程度,对资源整合的力度,与教学质量高低成正比。要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资源;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从有指导到淡化指导,帮助学生学会从具体需求出发去筛选、加工各种教育资源,从而营造出“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习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的环境,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习者实现发展的需要;知识丰富而且有导向的环境,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网络环境充满信息也存在大量冗余甚至有害信息,成长中的主体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从这个角度说,学校是引导学生走向网络世界的桥梁,学校教育不会被取代,关键是要培养能正确掌握鼠标的主体;要重视活的教育资源,重视教学活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与变化性。培植教育智慧,以欣赏的态度处理教学意外,促成不利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化,是密切师生关系,促成有效教学的需要。(八)依据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及时用多种方式给予相应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环节:一切人都需要真诚的鼓励和准确恰当的批评,儿童少年更为关注教师的态度;区别对待,要落实到作业考试要求及评价反馈的所有环节。强化纵向比较是鼓舞学生信心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全面深入了解认识学生,发现连主体自己都未充分自知的长处,是激励学习主体自主发展的良机;批评和惩戒也有不可或缺的教育价值。无标准的,随意的,或不正确的表扬,不会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关键是表扬批评都应强化针对性,并出自可为对方确实感知的关心。谢谢!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