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历史风俗民情景点饮食文化名人地理位置:九江镇位于南海西南部,由原九江、沙头两镇在2005年合并而成,紧邻西樵、顺德、高明、鹤山、新会等市镇,面积94.75平方公里,下设5个社区居委会,2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约10.2万人,外来人口8.4万人,有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16万人,足迹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珠江三角洲的典型水乡、侨乡。历史九江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商埠,历史上商贸之风鼎盛,素有“小广州”的美誉。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九江人凭藉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拓进取,一马当先,民营经济遍地开花。经过近25年的发展,形成了金属制品、服装、床上用品、包装印刷、装饰板材等支柱行业。风俗民情九江域内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由于陆上交通不便,九江人很早与水结缘,出行主要交通工具多为划艇,遂龙舟在当地兴盛起来。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年间,九江划龙舟运动已经兴盛。早年,镇里上东、下东、大谷等村多有龙舟,及至今日,几乎每村都有龙舟,通常用坤甸木或格木制造。最长的龙舟是“沙嘴龙王”,长十二丈,其次是“大谷龙王”,长九丈九尺。这两艘龙舟只有当乡间发生非常之事,才起龙划行祈福。对于九江人来说,龙舟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特殊的感情也延续到许多漂洋过海、闯荡四方的九江华侨和乡亲。看到“故乡龙”来到自己所在的异乡征战,并勇夺冠军时,那种激动与幸福难以言说。正因为这种龙舟因子的存在,才有了无数乡民四处追随龙舟队征战四方;才有了无数乡亲无论在哪都将九江队看作主队;才有了曾荫权、吴立胜等知名乡亲亲临现场为家乡的龙舟队加油、颁奖。九江人是如此的挚爱龙舟比赛,以至于每年都要举办“传统龙舟、五人龙舟、四人凤艇、三人农艇”等多种形式的竞技和斗艳比赛,全镇村村有龙舟,百姓家家爱看龙舟。九江拥有一百多艘龙舟,是南海龙舟数量最多的镇街,龙舟在九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龙舟给九江人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也让天南地北的九江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和团结,而龙舟文化孕育出来的敢为天下先的奋进精神,又让九江人走遍世界、怀抱天下。探花桥磺玑鹭鸟天堂三元桥儒林广场吴家大院九江双蒸博物馆。。。。。。儒林广场探花桥探花桥位于广东南海九江下西村,距今已有380多年历史,是一座用花岗石铺砌的桥。桥边有栏基,中刻“探花桥”三字,长约10米多,阔近2米,是南海最古老的石桥。吴家大院磺玑鹭鸟天堂这里地处九江水乡之腹,河涌交错,环境幽静,于河堤塘基上,长着一片连绵茂密、锐刺横生的勒竹林,面积有0.6公顷,自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勒竹林中栖息着树万只会、白两色的鹭鸟,颇为壮观。每当晨曙初现之时和傍晚时分,各种白鹭、灰鹭甘草鹭因昼伏夜出或昼出夜伏的习性而交相往返,群鹭上下翻飞,百鸟齐鸣,与霞光类景辉映,构成一幅幅世间奇景。九江双蒸博物馆三元桥九江大煎堆九江奇峰酱油九江双蒸九江三件宝阿妈用了都话好九江煎堆的制作方法是一门艺术,在色香味形等方面都要求完美,是制法独特的年宵食品之一。其特点是色泽金黄,形状扁圆,较油。九江煎堆是南海九江镇的传统特产。“煎堆”曾被成为“碌堆”,唐朝时期就已被作为宫廷中的食品。清朝时,九江人邹便南改革煎堆制作工艺,改良而成的“九江酥皮大煎堆”非常受欢迎,并在民间普及制作。20世纪30年代初期,九江煎堆已出口至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美洲各地,同九江双蒸、鱼花一道被誉为“九江三件宝”。1986年,九江煎堆被编入我国第一部介绍中国土特名产的大型辞书《中国名土特产辞典》。与龙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广州和珠三角,名声比盲公饼还要响。近几年九江煎堆在九江以及附近地区甚至海外都很受欢迎,每年的产品除了在广州、佛山等地区外,还远销港、澳、英、美等地。探花陈子状进士朱让儒学大师朱九江岭南画派先驱何丹山粤剧改革先驱黄鲁逸旅越华侨李卓峰中医泰斗岑泽波等名人义士朱次琦(1807-1882),字稚圭,广东南海九江乡人,世称“九江先生”。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中丁午科进士。曾任山西襄陵县知县。不久就厌倦官场生活,决定辞官归里。在任仅半年,但替地方做了不少好事,并提倡读书,故离任时,群众依依不舍,拦路遮留,后来还筹建“朱使君祠”纪念他.他回到九江后,立书院讲学,一生从事教学活动,他治学严谨,教学严格。在长期教学生涯中为广东培养出不少人才,简竹居、康有为等就是他的高足。广东学海堂曾聘他为学长,他没有答应。但学海堂仍虚位以待,并为他刻印著作。朱次琦生平著述丰富,对文史很有研究。重要著作《国朝名臣言行录》、《国朝逸民传》、《性学源流》、《宋辽金元明五史征实录》等,都很有学术价值。诗集有《是汝师斋遗诗》一卷。他的学生简竹居,生平尊崇九江先生,曾为老师写过《朱九江先生年谱》,辑《朱九江先生集》十卷。并著有《朱九江先生讲学记》。朱九江先生向更深一层了解九江吗,登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