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一、杠杆:(一)、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二)、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三)、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四)、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2)、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F2=L2/L1。注意: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五、应用:名称结构特征特点应用举例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天平,定滑轮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六、滑轮:1.定滑轮: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2.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21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21(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3.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n1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n1(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七、机械效率:1、有用功:(1)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斜面:W有用=Gh2、额外功:(1)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额=fL3、总功:(1)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公式:W总=W有用+W额=FS=W有用/η斜面:W总=fL+Gh=FL4、机械效率:(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公式:滑轮组;η=Gh/FS或η=Gh/F.nh=G/F.n斜面:η=Gh/FL(h:斜面高L:斜面长)(2)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5、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增加物体的重.(2)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6、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原理: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③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动滑轮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C、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增加有用功,减少额外功,增大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比值7怎样才算做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常见的几种看似做功而实际没有做功的情况1、物体靠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如:推出去的铅球,投掷出去的标枪2、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没有移动距离,如搬石头没有搬动3、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垂直或指向反方向。如:用手提着水桶水平运动、关闭发动机的汽车慢慢停下来ηW有用W总=GhFS=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