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人教版新课标高考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第一部分:模块三复习方案第一步专题二: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二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侧重于为什么,怎么做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责任的主动担当。复习本专题首先应从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大的层面宏观上把握文化自觉的内涵,其次要从微观上系统掌握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复习中要把握一对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围绕两条主线——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必须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熟记四项措施——文化创新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措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串主干知识][明热点考向]1.文化发展的常考知识点: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及其途径。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常考知识点:正视我国的文化现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及关键;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及其目标。知识整合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高考真题分类研究——找规律考点(一)文化的多样性1.(2015·江苏高考)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旗袍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题眼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故①②当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不同文化应交流、借鉴、吸收,但不可能趋同,④错误。答案:A2.(2014·江苏高考)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解析:题干中“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等关键信息,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不选。答案:A考点(二)文化的交流传播3.(2014·全国卷Ⅰ)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和普遍的规律,也有各自的特色,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得以交流的前提和基础,②说的是中法文化的共性,③说的是中法文化各有特色,均当选。①和设问不构成因果联系,④说法明显错误,均排除。答案:C考点(三)大众传媒4.(2015·福建高考)小王为撰写《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的论文,在图书馆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从篇名判断,最符合论文主题的是()A.现代社会互联网传播特点探究B.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C.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D.2014年央视收视率的调查分析解析:本题的题眼是与题干中的篇名最符合的论文主题。透过论文的标题《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可知,论文的主题是网络与人的关系,C项最符合论文主题,当选;A项没有体现网络与人的关系,只强调互联网自身的特点,故排除;B项只强调网络与文化传播手段的关系,未涉及人,排除;D项强调对大众传媒的调查分析,与论文主题无关,故排除。答案:C5.(2015·天津高考)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本题的题眼是“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题干材料体现了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①与题意相符;材料没有体现“提升文化软实力”,②与题意不符,排除;网络语言的作用具有两面性,③说法错误,排除;网络语言“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体现了④。故选C项。答案:C二、命题陷阱全部洞悉——除隐患1.(2011·海南高考T14)民俗节日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指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但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2.(2011·福建高考T25)保护文化遗产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指正:保护文化遗产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3.(2011·浙江高考T31)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指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既有个性,又有普遍的规律。4.(2012·江苏高考T32)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指正:尊重文化多样性不等于承认文化的同一性。5.(2013·山东高考T22)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指正:文化交流维护了世界文化多样性。6.(2013·北京高考T25)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指正: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途径,但并非主要途径。三、对接高考整合知识——明考法(一)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怎样正确看待文化的多样性1.民族节日(1)地位: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2)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2.文化遗产(1)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二)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必要性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②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④有利于加强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三)正确对待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怎样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任务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四、锁定热点预测押题——验能力1.2015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我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我们之所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它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发展历程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B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错误;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表现,④不选;②③阐述了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符合题意,故选B项。2.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2015年5月26日,中国艺术之梦网、美国中美文化协会、世界汉诗协会等中美两国文化机构联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2015联合国中华文化交流大会。这一活动()①有利于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②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③能够促进中美文化的融合,消除中美文化差异④标志着中华文化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解析:选A③中的“消除”一词错误;中华文化不是因为2015联合国中华文化交流大会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④表述错误;2015联合国中华文化交流大会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①②正确,故选A项。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