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教材:汪大海等,《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辅: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蔡禾,《社区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3.徐琦,《社区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一、总学时数:48二、学分:3三、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作为学科的“社区管理”所具有的基本的学科内容和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包括社区管理基本概念、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模式、社区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相关实践问题如社区环境、文化、卫生、体育、治安管理,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以及社区物业管理、社区职能化建设等内容。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章社区概述4学时第二章社区管理的概念及其体制4学时第三章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4学时第四章我国社区管理中的市场机制4学时第五章社区服务3学时第六章社区参与与社区民主政治建设3学时第七章社区文化管理3学时第八章社区教育管理3学时第九章社区卫生与体育管理3学时第十章社区治安管理3学时第十一章社区环境管理3学时第十二章社区智能化建设与管理3学时第十三章社区发展与社区管理创新2学时复习2学时课堂讲授:分专题、分教师实验教学:要求:五个一工程阅读一本好书;分析一个案例;开展一次主题小调查;聆听一场讲座;体验一次社区。教学方法与要求第一章社区概述第一节社区的含义与特征武汉百步亭花园社区升旗仪式绿色生态示范小区—金牛苑讨论:社区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讨论时间15分钟)一、社区概念的产生1、西方的“社区”“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本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首次将“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F.J.Tonnies)(1855~1936)。1887:GemeinschaftandGesellschaft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将该书译为《CommunityandSociety》(《社区和社会》,也译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正式中译本为《共同体与社会》)。英文社区一词由此产生。2、中文的“社区”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在其论文《二十年来中国社区研究》中说:“当初,Community这个字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的译法是‘地方社会’,而不是‘社区’。当我们翻译滕尼斯的Community和Society两个不同概念时,感到Community不是Society,成了互相矛盾的不解之辞,因此,我们有感到‘地方社会’一词的不恰当,那时,我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确切的概念,偶然间,我就想到了‘社区’这么两个字样,最后大家援用了,慢慢流行。这就是‘社区’一词的由来。”费孝通:1910年生,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吴文藻),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马林诺斯基),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奠定了他社会人类学巨擘地位。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会会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二、社区概念的界定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特里(GeorgeA.Jr.Hillery)发现94种社区定义1981年,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坤指出关于社区的概念有140多种夏学銮:组织论阶段(1887~1916),滕尼斯《社区与社会》——麦基文《社区》,社区与社会绝对对立区域论阶段(1917~1974),麦基文《社区》——桑德斯《社区论》,二者不对立,社区被看作是人们在其中共同生活的区域。综合论阶段(1975~至今):社区被看作既是一个互动体系,又是一个发生冲突的场所,还是一个行动的场所代表性定义:国外学者帕克《城市社会学》: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罗吉斯和伯德格《农村社会变迁》:社区是一个群体,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组成。中国学者徐震—社区是居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联系的一个人群。方明—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如果从定义的出发点来看,社区可以归为两大类:功利主义的观点—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关系的社会团体地区性质的观点—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绝大部分定义都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交往(群体);地域;纽带(共同约束),这是社区的三具核心要素。我们的定义:社区是建立在地域基础上的,处于社会交往中的,具有共同利益和认同感的社会群体。(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相互交往的人群形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三、社区的主要特征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有限社会)。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3、社区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4、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5、社区是不断变迁的。四、社区与社会、行政区划的联系与区别(一)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社区是地区社会,是社会的缩影2、区别:⑴社会关系:差异性;共同性⑵地域性:注重;不注重⑶内联性:紧密;松散。⑷外联性:封闭、自给自足;开放,相互依存⑸功能:明确、专门化;广泛⑹价值取向:单一;多元⑺地位:感情和身份;理性和角色(二)社区与行政区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社区与行政区有重合部分2、区别:⑴形成方式:自然形成;人为划定⑵边界:模糊;清晰⑶形态:单一;多元(三)社区与住宅小区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社区与住宅小区有重合部分2、区别:第二节社区的构成要素一、人(口)要素差异化管理:牛、羊、猴、驴理论牛型:敬业;拥有欲和保护欲强烈;不能容忍懒汉存在——牵着牛鼻子羊型:实干;创新;坚毅——放羊、警示猴型:销售天才——撒手锏驴型:独立性差,能力低下——示教(一)社区人口是社区的主体1、社区居民是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2、社区居民的社区生活的创造者;3、社区居民是社区物质要素的创造者或使用者;4、社区居民是社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二)影响社区人的要素1、人口要素⑴人口的数量:⑵人口的结构:知识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价值结构⑶人口的素质:⑷人口的稳定性:2、人群要素⑴人们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⑵各种正式的团体组织:二、自然物质要素1.自然环境2.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三、结构要素(一)什么是社区结构社区结构是指社区内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相互联结构成的关系(二)社区的五大基本结构一般社区具有五大结构:社区人口结构、社区的经济结构、社区的政治结构、社区的文化结构和社区的区位结构。1社区的人口结构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1)自然结构-根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来划分,主要是指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2)社会结构-根据人口的社会特征来划分,主要是指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等。2社区的经济结构主导作用:不仅直接制约社区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就业和生活。分类:•所有制—国有、集体、股份、民营和个体•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3社区的政治结构社区居民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关系,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和地位分化,表现为阶层结构、权力结构等。村民委员会和居委会4.社区的文化结构社区的文化结构是多层次的,成分也是多样的,不仅包括各种文化载体或设施、机构等,也包括语言、习俗、价值道德等5.社区的区位结构是指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社区内各个部分和各类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组合状况。目前社区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第一,社区功能增加;第二,社区组织增多;第三,群众团体增加;第四,社区社会关系复杂化四、精神文化要素1.社区行为规范2.社区特色文化3.社区心理意识第三节社区的功能一、社区的一般功能社区功能指社区运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社会或居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所有社会共同体都具有的功能叫社区的一般功能。桑德斯:十大功能亨特、史密斯:七大功能中国学者:八大功能二、社区的特殊功能社区共同体才有的或较明显的功能我们称之为社区的特殊功能。社区的特殊功能是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特殊功能的强弱也是判断社区兴衰的重要标志。现代社区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特殊功能:(1)互动功能;(2)人际影响功能;案例:社区为谁树碑立传纽约社区里有一个光荣传统,就是为社区英雄树碑立传。所谓英雄,就是指那些以自己的英雄行动赢得社区居民尊重的人。英雄可以是曾经在这个社区生活过的居民,也可以是在这个社区工作过的人员,当然更可以是为社区做出杰出贡献的任何人士。“树碑立传”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有的是真的立一块碑,记载死者生前的功勋;有的是以一条街或一个广场来命名。(3)互助功能;(4)组织和参与功能;社区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参与、自治、共享,也就是说,通过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努力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一同享受创造的成果。社区参与泛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公共活动,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案例:居民为何不合作?2004年3月1日,实有人口数据库建设在上海正式启动,近10个月来,数据库采集工作过半,近日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15%高档小区居民成了不合作人群。而按照上海市信息委的计划,2005年之前,上海3410个居委会都将建立实有人口数据库。《东方早报》2005/1/18按照人口基础信息库的建设规划设想,人口基础信息库的主体包括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地、出生日期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各部门业务系统在利用人口基本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部门存在共享需求的人口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而这正是居民不愿合作的原因。总统公寓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居民认为,个人信息属于隐私,为什么要公开?视角一:视角二:当前影响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瓶颈”主要有四:一是社区成员与社区之间没有明确的利益关系;二是参与者与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缺乏互信;三是参与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可操作的程序规范比较欠缺;四是进入社区的非政府组织太过弱小,对社区生活构不成影响。(杨荣:《论我国城市社区参与》视角三:在信息库的建设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一点就是尽可能不扰民。应该理解居民应付名目繁多的调查的逆反心理和保护隐私的维权意识,也要理解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难度,如果仅为建立这个系统而再做大规模的调查,实际上有违建立这个系统的初衷的。……除非万不得已,最好通过“搭车”的方式获得,而不要为建库直接去调查。特别要注意的是,……作为个人和家庭隐私的相关资料更不充许随意泄露。费孝通:关于社区参与从目前的情况看,人在社区中基本上还是通过行政体系组织起来的。“居民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市民来参与社区管理,其内在条件是否已经具备?不用行政方式,作为个体的居民如何走到一起来?他们是否认同行政意义上的社区组织形式?是否认为社区事务是与自己有关的公共事务?这些问题仍有待回答。”社区不可能像单位或家庭一样,因为没有那么直接的经济利益和血缘之类的纽带。在社区里,个人凭什么接受管理或制约,又为什么要“管闲事”?要让大家接受管、愿意管,主要还靠文化认同。我们今天在寻找社区认同基础时,还可以借鉴,可以把这个文化的基础再拓宽一点,内涵挖深一点,与居民的生活联系搞得更全面—点,作为生活方式的特点更鲜明一点,这样形成的社区认同,作用可能更大一点。要落实居民自我管理,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人和管理社区的方法与手段。……彼此平等的居民之间需要一种‘同意权力’。它不具有强制性,但有约束力,约束力首先不来自外部压力,而来自因为自愿参与和自主选择而形成的内在动力。社区建设强调参与,视之为社区中人的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主要方法,道理就在这里。基层政府在积极动员居民参与的基础上,要及时而充分地授权给居民,增加他们参与决策的机会……逐步使居民从认可具体事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