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市场经济:指一种依赖于经济活动主体自发的参与经济活动并从中获利的经济系统。市场经济的机制:1、供求机制——组织共能;2、产权机制——保障功能;3、价格机制——信息功能;4、竞争机制——效率功能;5、激励机制——动力功能;6、信用机制——维护功能。市场经济失灵的表现:第一,市场运行的条件不能达到正常状况而引起市场机制功能不到位;第二,市场运行的条件已经达到正常状态但功能依然有缺陷;第三,市场机制根本不起作用。1、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2、存在外部效应3、低效或无效提供公共产品4、存在收入分配差距5、垄断6、盲目性引发经济运行不稳定7、资源浪费政府的经济职能:1、培育市场体系、提供市场信息2、处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实现内外部均衡3、提供公共产品,合理组织非市场经济领域活动4、保护竞争,防止垄断5、调整收入再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6、避免经济运行周期性震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政府干预的局限性:1、政府行为目标决策偏离社会公共利益2、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3、政府机构膨胀,效率低下4、政府行为派生的外部负效应政府干预局限性的弥补:1、在思想认识上,要明确市场调节或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二者各有利弊,各有长短,重要的是保持二者关系的平衡。2、在政府内部制度建设上,要努力完善政府管理制度,提高政府管理水平。3、在政府外部环境上,要强化政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4、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国民经济:国家经济,对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加以管理,就是国民经济管理。按照空间范围的大小划分为: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按照再生产环节划分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按资源要素划分为自然、人力、资本和技术。国民经济管理的前提:1、政治法律前提:政府经济管理受到政治制度的前提约束,受到国家法律的约束,2、经济基础与物质前提:国民经济管理行为受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发展阶段的影响;受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制约。3、传统文化前提: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岁月积累而遗留给后人的那些精神财富。国民经济管理首先依据的是社会、国家及集体的利益。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国民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科学性和艺术系的统一)从自然属性看,他体现着合理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对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其作用在于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保证国民经济高效、协调有序运行。(一般功能)从社会属性来看,是指国民经济管理必须体现作为国家管理主体的国家意志,维护现存的财产关系,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利益。(特殊功能)认识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原理,对于搞好现实的国民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不同的国家政府履行经济职能、进行国民经济管理的经验具有可借鉴性和可继承性。其次,在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还应清醒的看到,由于管理的社会属性的存在,任何管理经验和理论,都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沉积。最后,经济管理的二重性,反映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短期任务:总量调控经济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总成果的数量反映。中期任务: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个相关因素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及其数量对比关系。长期任务: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模式:是对一种经常性的、大量的、重复性的和相对固定出现的社会经济行为方式的理论抽象和概扩,是对某种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特征的理论综合。经济制度:是指经济活动当事者之间发生的一种经常性和规律性的关系方式,通常以一定口头式或契约式的约定表现出来。经济体制:在特定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产、收入、消费决策的一组机制和制度。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其社会经济资源进行特定方式的决策、组织和调控行为的理论抽象和概括。总体性特征:国民经济活动是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经济体系,因此对国民经济系统进行管理,必须要从总体角度去考虑和进行宏观性特征:宏观经济活动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投入与产出活动。操作性特征管理行为:是指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若干措施的活动。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形成条件: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力为代表的社会生产能力,是形成一定形式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物质条件。2、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社会生产关系涉及财产关系、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是形成一定形式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客观条件。3、政治制度,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在大范围内服从一国的政治制度。4、国家法律制度,国民经济管理是在一定国家法律框架内运转的,不得不服从于国家法律制度的规定。5、传统文化,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中的国民经济管理行为是存在着差异的。6、社会心理,7、国际环境。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比较: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模式与私有制为基础的模式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政府对国有企业拥有领导与监督的权利企业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权政府与私有企业的关系指导扶持协调服务外部控制政府计划主导型模式与政府政策主导型的模式计划主导型模式:存在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计划机构计划行动是一项严肃的管理活动计划性质是指导性和预测性的计划从总体上是富有弹性的战略规划计划制定是民主协商的过程计划编制和实施注重了科学性和有效性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管理的基本性质是间接性的政策管理以良好的市场机制运营为基础政策实施是一个系统配合过程政策重点和作用由政策主体价值偏好和地位决定政策调控以短期为主发展战略:是指对发展进程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的谋划和抉择。具有全局性、长期稳定性、纲要性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战略方针:是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准则,是对整个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准则,是对整个发展战略基本取向的高度概括,它在整个发展战略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地位。战略目标: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和预期要达到的总体要求,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指标来体现。战略重点:是指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环节和因素。战略布局:是战略在空间上的考虑,是根据发展目标的要求,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战略步骤:在时间上的考虑。战略措施:是指为实现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而需要采取的对策和手段,他是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2、公平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公平利用有限的资源。3、协调性原则。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4、共同性原则。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要求人类共同行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2.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3.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进步为杠杆4.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5.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合理的制度、政策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为保障SWOT方法:分析国家发展的内部条件,包括优势和劣势;分析国家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包括机遇和挑战。科特勒国家内在能力因素:文化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融合性、要素禀赋、产业组织结构、政府的领导、IMD四大要素体系:经济绩效(规模、增长、财富、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价格;政府效率:公共开支、财政政策、制度框架、商业环境、教育;商业效率:生产率、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管理效率、全球化的影响;基础设施:基本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卫生与环境、价值系统。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条件:发展的有利条件:广阔的国内市场前景,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为经济增提供广阔的空间,稳定的政局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人口过多,就业压力巨大;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紧缺;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将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新科技革命成为新世纪显著特征全球化范围的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中国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点:战略指导思想比较稳健务实、战略目标选择的视野更加开阔、战略措施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国民经济决策:是有关未来各种国民经济管理行动方案所作的选择和决定。(预见性、指导性、择优性)国民经济决策内容:确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路线选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和计划方案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国民经济决策是战略性决策,对整个经济发展有决定性意义。国民经济决策是制约国民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国民经济决策是提高政府计划管理效率的重要依据。正确的国民经济决策是动员、鼓舞亿万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目标、增加就业目标、稳定价格目标、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社会发展管理目标:人口控制、调整居民收入差距、环境保护、保持社会稳定。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选择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导向原则、国情原则、短期与中长期管理效应的有机结合的原则。中长期规划的内容:宏观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的规划、对外开放发展规划、国家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动员运用计划。规划后评价: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国民经济管理组织:是指政府部门中从事经济管理的机构,以及在这些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政企职责分开原则、精简原则、统一原则、分工合理原则、效能原则)非政府组织:指处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社会组织,代表着社会中某些群体、阶层、集团的利益。(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作用: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市场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发挥其各自优势,形成内在合力,起到相互补充和平衡的作用,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参与和经济民主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和规范市场。国民经济调控:指国家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而运用调节手段,对特定时期的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干预,以达到既定政策目标的行为。经济信息: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其变化特征的各种消息、数据、情报、知识、资料等的统称。国民经济调控目标:国民经济调控主体借助经济调控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最终取向或要达成的目的。国民经济调控手段:经济手段(引导性、价值形式行、环境依赖性)法律手段(权威性、稳定性、公开性)行政手段(直接性、强制性)财政政策: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运用国家财力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间接控制工具和行为准则。(总量调节、结构调节、利益调节)财政政策的目标:经济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货币政策工具: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控制的,能通过金融途径影响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而影响经济政策目标的经济工具。经济周期: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外部推动说:用一些外部推动力的循环行为来解释经济活动周期性质的理论。经济周期心理说:所有经济现象都是人行为的结果,都有期心理影响的作用,因而所有人类行为的假设和分析研究,都必须是以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心理作为基本依据的。国民经济监测的主要内容:观测、计量、分析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运行轨迹和状态及时监测和评估国民经济管理体系运行过程及其效果监测和分析国民经济系统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监测主要内容:监测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监测和分析国民经济景气的态势模拟、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跟踪、预测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警情:那些能够引起国民经济波动并值得警觉的重要经济实施和现象。警兆:指区分安全和警情的分界标准或标志。国民经济预警的主要内容: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扩散指数:一定时期长度内扩张指标序列个数占全部有效指标序列个数的百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