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目标的确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数学思维训练目标的确立财源办事处西关学校解玉君一、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教育部颁发的《纲要》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界定:“在学校里发生并展开,以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者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所有学生学习要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因此,校本课程以开发符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等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为目标。总目标应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或艺术素养,在这个总目标下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个性,既要准确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一般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来进行发掘和细化。(一)校本课程目标特点课程目标的确定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校本课程的定向、规范和评价,因而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首要问题。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课程目标具有针对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开发的课程,主要着限于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从目标、内容到形式都不是国家的学科课程的翻版。从课程目标来看,它应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与国家课程相辅相依,具有互补性的特点。校本课程目标特点课程目标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的教师开发、学生参与的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施瓦布语),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师的潜能和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人课程计划,他们本身就是课程的活的构成要素,并成为校本课程的核心。校本课程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持续的、开放的,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及时地吐故纳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充分体现学生的需要和变化着的课程资源,不断地在动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校本课程的动态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特点。根据不同学校、不同时期的情况,可以确定和调整适合于本校的具体课程目标,真正体现校本课程的弹性和灵活性。校本课程目标特点校本课程目标具有生成性特点在校本课程中,教师为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学生的需要和意见也被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参与课程决策。因此校本课程目标是在课程的师、生、教材诸因索互动中动态地生成,课程及其目标在动态中不断更新和发展。(二)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原则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和总的要求。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各类课程的总目标,从根本上规定若所有课程目标的内涵与外延。校本课程的开发权虽然在学校和教师,但开发者必须自觉以国家的教育目标来指导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只有将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相结合,有利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密切配合,从而才能真正发挥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整齐划一之弊端的优势。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原则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这是校本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问题,也是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内涵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为资质不一、能力倾向相异的学生提供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课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能力。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时,应该完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周详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惟其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才能得以完满实现。1.给学生留下空间。个性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2.学生需要为导向。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原则学生兴趣是课程设计的依据,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幼儿期和学龄初期(小学阶段),儿童的兴趣是多方面的、直接的、暂时的、不稳定的,儿童易对那些能直接感知并引起愉悦情绪的事物或活动发生兴趣。教育本质上不是“培养兴趣”,而是发现、发展兴趣,是让儿童表现、表达原有的兴趣。因此,课程就要提供儿童表现、表达兴趣的机会。不是学生需要什么我就给什么,也不是我能开什么就开什么,而是结合学校条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正当的兴趣。课程目标确定要以满足和发展学生兴趣为依据二、基于新课标的认识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三、基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认识数学思维训练是一种学科思维训练。它是指依附于学校常规的数学教学活动,以数学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根据数学思维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思维训练的原理,针对思维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或薄弱环节,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以便使思维活动正常开展,克服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掌握思维方法的一种智力开发活动。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训练目的的多维性。作为学科思维训练,基本的目的在于要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的能力,即使学生学会“数学化”。2、训练内容的全面性。数学思维训练在训练内容方面是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的。数学思维训练是个总的说法,其内容有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数学思维方法训练、数学思维态度训练、数学思维品质训练和数学思维知识训练等。数学思维训练特点3、训练对象的全体性。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思维训练的程序、选择思维训练的方法、内容、材料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思维训练中受益。4.训练效果评价的综合性。对数学思维训练效果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是保证数学思维训练有效实施、健康运作的重要机制。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数学教师习惯于从考试分数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思维训练效果,这样做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单从考试结果来看,很可能发现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变化与进步,也就不能对思维训练做出合理的评价。所以,针对应试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数学思维训练效果评价应体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性特点。数学思维训练应贯彻的原则数学思维训练应贯彻科学性原则。数学既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广泛的的工具性学科,它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很难替代的作用,只有发挥出这种作用才是成功的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思维训练贵在自觉,重在实践,实践出真知,自觉见功效。思维和知识并不像井水不犯河水那样界线分明,知识是思维之本,是思维发挥作用的基础性因素。思维之所以能够对客观世界做出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人们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数学思维训练与数学知识学习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思维训练应以数学知识技能为载体,和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数学思维品质的构成主要包括:(1)个体数学的概括水平与抽象水平;(2)数学语言的运用;(3)数学的判断及推理水平;(4)归纳意识,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转化问题等意识。在小学阶段,应侧重抓启迪思维、形象思维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思维上的广阔性等等。还应结合更一般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对比.具体化与系统化等思维操作,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⑴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⑵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⑶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⑷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训练目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并能够运用这些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以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数学思维特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注重情感培养,落实数学双基,发展提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层次,优化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思维训练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二)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数学思维训练目标(三)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四)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