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区划变动历史甘肃镇原王寨搜索关于“甘肃镇原王寨...”的内容本站搜索更多关于“甘肃镇原王寨历史”的内容镇原这片土地,远古时代就是先民生息繁衍的地方。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今三岔镇的大原古墓群遗址及出土文物证明,这里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氏族部落所在地。唐虞时代,这一带是雍州属地,《括地志》记,夏时称戎翟。《宋山川记》载:商代为昆戎,《平凉府志》载:“镇原古大原地”,属古彭国境。《杜氏通典》记,春秋战国时“为义渠戎地”,属北地郡,置朝那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为北地、安定两郡,镇原属安定郡,辖有临泾、彭阳、高平等县,据镇原《文史资料》第一期载刘如顺撰文考证,安定郡郡治在今中原乡原峰村(即城隍庙)。临泾为首县,属今镇原大部分地区,且为丝绸之路之要道。《镇原县志》古迹条记载:“今县西南六十里有城隍庙城,址虽废,瓦砾相间。土人云:其旧址西城隍庙,东四郎庙,长一十五里,宽七、八里,为故镇戎州地。今其地北八里有汉武亭城,为西汉通西域古道。西北三十里有故新城驿,南二十五里至白水驿,东南有党原城,秦皇登鸡头,汉武出萧关,皆取道于此。”直至后汉,安定郡即置于此。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置湫谷县,取境内湫谷得名,大业十二年把湫谷并入临泾县,县治在今镇原县城西二里。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湫谷被吐蕃攻陷。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置原州郡于临泾,即今县城西之临泾故城。这期间八百多年里,镇原县具体疆界,分合不定,直到明洪武初年,镇原县界才基本定下来,据《平凉府志》载:镇原“东到庆阳之宁州界一百四十里,西到固原界六十里,南到平凉界六十里,北到庆阳之环县界一百二十里。”清、民国沿袭此界。镇原县的行政区划在明万历前划分为20个里,即:在城(临泾城)、上作、石佛、遥现、显圣、新城、麦子、原店、平泉、合到、五泉、双屯、马村、雄武、石窠、彭阳、西壕、堡宁、石泉、横河。万历十年将上作、新城、麦子、双屯四个里析并,全县改为16个里,又将石佛改名玉佛,石泉改为碧泉。崇祯元年改为10里,清为4里,即大丰里:所属原在城、麦子、原店、上作、横河五里。舒长里:所属原平泉、遥现、合到、新城、显圣五里。乐生里:所属原石窠、马村、彭阳、双屯、雄武五里。广积里:所属原五泉、石泉、堡宁、西壕、石佛五里。每里10甲,共40甲。雍正五年增设卫所里,共5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将卫所里撤并,改里下设镇,镇辖庄。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里设区镇,县城附近即现开边、城关、临泾、郭原等地为第一区,又名中区;萧金、屯字为第二区;太平为第三区;孟坝、马渠为第四区;新城、平泉、中原为第五区。原有的里所交通比较发达,人口密集的仍长期有集市贸易,如杜家寨子、西壕、开边、曹城子等。里、村、社制度一直保留到实行保甲制和征收田赋粮前夕,由乡约、保政、户首管理。20世纪30年代实行保甲制,于1935年全县编一镇为临泾镇,八乡为屯字、萧金、孟坝、太平、马渠、平泉、新城、中原,计253保,2266甲。保基本上是原来的一个社,甲形同于自然村。1940年将交口河以南地区辖镇改为乡、镇,在原八镇的基础上,增设了永安(今临泾乡范围),永绥(今萧金显圣庙),永和(今萧金上刘家),永定(今南川乡范围),永乐(今上肖范围),永康(今曙光乡辖地),开边,什户8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于1940年3月,在县城北马渠镇建立了陕甘宁边区镇原县抗日民主政府,5月,迁驻孟坝镇。这一时期县内同时并存国民党、共产党两个相对峙镇原县政府,边区政府管辖交口河以北地区,1942年设6个区。第一区,今孟坝范围;第二区,今三岔镇石嘴以东,方山乡枣沟、黑山峡以西范围;第四区,今马渠乡范围;第五区,今方山乡枣沟以东及新集乡范围;第六区,今三岔镇石嘴以西及殷家城乡范围。1945年解放区又增设3个区:王寨自治区(今王寨乡),太平游击区(兰家庙以西至孟坝界),交口河自治区(今开边乡交口河川的白家山、古城、惠大庄和庙渠的文夏、慕塬、黎明一带)。1949年7月,镇原县解放,镇原县人民政府从孟坝迁驻县城,接管了国民党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共划13个区,即城市:临泾、萧金、屯字、孟坝、太平、新集、三岔、马渠、开边、平泉、中原、新城。共121个乡。1958年春,撤销了区,全县划37个乡,1958年10月将萧金、野林、显圣3个乡划给庆阳县。镇原的花园子与固原的陈坪对换,上肖的高沟圈与泾川的梧桐和北庄、六条路对换。1942年将环县的三岔、殷家城划归镇原,1956年8月将中原区的党张乡划归泾川县。1958年10月,撤销原乡建制,成立了10个人民公社,即城关、临泾、屯字、孟坝、新城、三岔、马渠、开边、平泉、新城。下属56个大队,340个生产队。1961年6月,公社由10个划分为32个,1962年增加到38个,辖542个大队,2242个生产队。1971年全县合并为20个公社,辖249个大队,2092个生产队。1980年全县又增加到24个公社,下属269个大队,2435个生产队,4740个自然村。1983年12月将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为自然村。1985年7月将镇城乡改称城关镇,屯字、平泉、孟坝、三岔由乡改镇。2004年,开边、太平乡改镇,撤销湫池乡、小岘乡、彭阳乡,至今全县共有7个镇,12个乡。新集乡时间:2010-12-210:50:4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新集乡责任编辑:信息办点击:213次【历史沿革】新集乡自古为华夏故土,历史悠久,在明万历前,全县划分为二十个里,新集乡属于西壕里。到清代全县并为四里,新集乡属广积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新集乡属于舒长里下设的孟坝寺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县划分为五个区,新集乡仍属孟坝镇管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交口河以北地区划为六个区,新集乡为第五区。1949年8月,全县共划为十三个区,新集乡为一个区。1958年春,全县划为三十七个乡,新集、王寨被划为两个乡。同年10月,撤销乡建制,成立了十个人民公社,新集、王寨合为一个公社。1961年6月,全县公社由十个划为三十二个,新集、王寨分为两个公社。1965年3月,撤销王寨公社,成立新集公社,新集、王寨又合为一个公社。1980年,全县分为二十四个公社,新集、王寨被划为两个公社。1983年12月,将公社改称为乡。2004年12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将王寨乡并入新集乡。【基本概况】新集乡地处镇原县东北部,东临西峰区,西接方山乡,南界孟坝、太平两镇,北连庆城县。全乡共辖12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4845个农户,农业人口21193人。总土地面积215.6平方公里,有耕地90300亩,山、川、塬兼有,其中山地68445亩,川地2390亩,塬地19465亩。200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3824吨,实现农业总产值57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6元。【经济社会】近年来,新集乡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淋浴着改革开改的浩荡东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力以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全乡城镇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和“一次规划、分年实施、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项目带动,基础先行战略,通过持续努力,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功能设施完整齐全,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充分,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从改革开放始至本世纪初期,偏远落后的新集乡街道真可谓是街宽坑大垃圾多,房旧乱建面貌差,天晴尘土满天飞,雨天泥泞路不通。从2002年开始,乡党委、政府精心谋划,周密安排,着力改善城镇面貌。按照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拆迁乱建乱占房屋170多间,拓宽街道近200米。近3年共新建商品楼房13幢309间,吸纳个体商户180多户,尤其是新集综合商贸市场、新集饭店等工程的建成使用,结束了全乡无专业商贸物流中心和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场所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城镇环境和城市品位,服务功能日趋完整。2007年,乡上借助太新通乡油路机遇,实施街道“四化”工程,压埋排污排洪管道1530米,供水管道1240米,延伸街道500米,安装路灯32盏,设置固定垃圾箱30个,栽植绿化带2公里,硬化人行道2500多平方米,街道硬化率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建成移动、联通寻呼塔,安装了宽带网络。目前,新集35千伏供变电站、百户居民工程正在筹建,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特色产业基础稳固,发展势头良好。草畜是我乡的优势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很好。通过几届班子的不懈努力,全乡牧草面积达到17570亩,户均达到3.6亩。充足的牧草资源给畜牧业发展创造了平台。目前,全乡已建成王寨、永丰两个专业养殖村,规模养殖户达到489户,其中5头牛以上农户114户,20只羊以上农户287户,5头猪以上农户88户,年实现畜牧业收入760多万元。苹果是我乡着力培育的特色产业,乡上按照参观学习、协会指导、专家培训、划片包干的工作思路,采取勤学习、常指导、包技术、大投资的办法,截止2008年底,全乡累计留存苹果园4408亩,其中幼园3080亩,盛果园1328亩,建成千亩苹果示范村1个,幼树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0%以上。乡上坚持实行逐年逐步延伸产业链条的办法,向全乡各村拓展面积,初步形成了特色化、区域化格局。我乡境内石油、煤炭资源丰富,资源开发历史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末长庆石油入驻我乡,通过近20年的建设,我乡已成为长庆油田公司镇北区块重点产能项目区。近年来,乡上坚持建设陇东石油、煤炭资源大乡的目标定位,目前,已开采的油井有90多口,而且正在规模开发之中。煤炭资源正在预察阶段,初步探明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以新(新集)毛(毛大崾岘)公路沿线的新庄、唐原、王岘子三村为主,种植瓜菜、山东大葱、螺旋菜等取得较大收获,以此带动全乡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有组织输转、自谋出路和就地转移的形式,年均输出富余劳动力3000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2100多万元,劳务产业逐步成为强农富民的支柱产业之一。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基础条件滞后历来是制约我乡经济发展的“瓶颈”。多年来,各届班子都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修路、兴水、通电、改善耕作条件等惠民工程的落实,收效明显。2007年,新集人民期盼已久的孟(孟坝)新(新集)通乡主干道路实现了铺油硬化,结束了全乡无油路的历史,使新集几代人的梦想变为现实。新集至王寨黑河砂路铺油工程完成了前期规划论证,目前工程已开工建设。为确保畅通,提高道路通行质量,乡上先后开展了“道路建设攻坚年”和“道路建设突破年”等活动,坚持新修与维修并举,管理与养护并重的原则,促使通村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根本提高。目前,通村道路总里程达到133公里,其中农一级道路5条74公里,农二级道路6条59公里。全乡12个行政村村部通上了农二级以上砂路或油路。本世纪初王寨人饮管网延伸工程解决了全乡8个行政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全乡共新建上水工程3眼,山区群众自来水入户数达到414户,户均水泥窖1眼,基本上保证了大旱之年人畜饮水安全,全乡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1750亩。全乡于2005年实现户户通电。96个自然村中,实施电网改造的有37个,用电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新集35千伏供变电站工程正在建设中。多年来,乡上把改善耕作条件做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粮田采取年年修,户户管的办法,农田面积累计达到6589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是1978年36000亩的1.8倍。【社会事业】全乡现有初级中学2所,全日制小学15所,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3363人,教师159名,近年全乡中考及重点学科竞赛成绩较好,综合排名逐年攀升。在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上,王岘子、吴塬、岳庄小学实现了整校搬迁,新庄、崾岘两所小学于今年实施了原址重建项目,各修建砖木结构校舍20间,并完成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唐原、牛心、王寨、高崖畔、关坪等五所小学实施了校舍危改项目,教育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乡12个行政村新建了村级科技文化中心,唐原、王岘子两村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