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农村实习报告题目: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基于石羊塘镇的实证分析指导老师:陈立新董海军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姓名:吕晓奇学号:2003080510专业班级:社会学0801班2010年7月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基于石羊塘镇的实证分析摘要: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发展以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的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业地区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广大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主渠道。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增收劳务经济一、导言(一)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而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人们的生存,全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辛勤劳作的农民,现在”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难点问题。“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始于农村。在1978年底到1984年的短短6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在那段时间,政府高兴,因为解决了粮食问题;城里人高兴,因为农产品市场丰富起来;农民也高兴,因为自己的收入快速增长。在农村改革成功的鼓舞下,我国从1985年开始,把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危险”的问题又突出起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果农民人均收入按照1998年以来的速度增长,到全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水平时,城乡收入差距将会从目前的3.2∶1扩大到5∶1。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就“农民苦”而言,现在农业劳动大部分已经机械化,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农民感觉苦,不是苦在生产的强度、难度上,而是苦在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付不起各种摊派上。同样,就“农业危险”而言,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收入增加而需求不会增加多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年均增长6.2%,这个速度并不慢。所以,要说“农业危险”,只能是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将来农民不安于农,农业才会危险。针对增加农民收入问题,2004年1号文件的思路是多予少取。少取部分,现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都已经免除;多予部分,则受限于现在57%的人口还在农村,目前补贴如此大量人口的力量还有限。2005年1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生产率,就增加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而言是必要的,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经常会带来“谷贱伤农”的矛盾,农民多产不见得就能多得。根据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要长期持续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基本途径是减少农民,不断将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1.2亿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也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从90年代初开始,大量农民工进城,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我国的劳务经济,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出现的经济现象,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中国农村农民的第三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破除了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力被牢牢束缚于土地和工作单位,企业没有用工自主权,劳动者没有从业选择权的僵化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分配制度,以及对劳动权益和个人财产的法律保护制度,为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拓宽了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市场机制是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动力源泉。在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动机驱使下,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城镇二、三产业巨大的用工需求,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和供求法则的作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加速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流动转移。劳务经济最初由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工)自主、自发、自利的个体经济行为,发展、壮大、汇合成全社会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澎湃潮流,其最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在于,实现了劳动力的又一次解放。据统计,截止2003年一季度,湖南农村劳动力离乡外出就业达680万人,其中到省外547万人,到省内流动就业133万人。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进入城镇,进入沿海,进入二、三产业,再加上城镇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出国跨省、上山下乡,汇成劳务经济滚滚洪流,给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思想观念、就业格局、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变革和影响。(二)文献综述研究农民收入增长现有文献的主要思路可以概括为:(1)依据经济增长模型及相关计量经济学方法,给出决定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Jamison&Lau(1982)、高梦滔和姚洋(2006)以及郭志仪和常晔(2007)等基于大量经验数据的支持,强调了教育和在职培训体现的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决定性影响;关于物质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研究结论,主张正向效应者有之(陈灿煌,2007;刘忠群等,2008),认为没有显著影响或为负效应者亦有之(高梦滔和姚洋,2006;温涛等,2005)。(2)遵循二元结构及其转变效应理论,强调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产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非农劳动力市场开放后,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决定于农业工资、非农就业工资和非农就业比例三个因素。限于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民收入扩张的更大空间只能来自非农就业收入的增长(赵耀辉,1997;蔡昉和王德文,2005;刘秀梅和田维明,2005;刘元梁和肖卫东,2005;李恒,2006)。朱农(2002,2005)的研究进一步显示,非农活动的参与还能够降低农村家庭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3)信奉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通过政策调整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民收入。沈坤荣和张璟(2007)、唐朱昌和吕彬彬(2007)认为,农村公共支出的总量不足和绩效低下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林毅夫(2001)、张秀生等(2007)以及何蒲明和黎东升(2008)也强调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对农户增收的消极影响。(4)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肯定上述诸多方面对农民收入的综合影响。比如,有研究者(龙翠红,2008;王广慧和张世伟,2008)把农户收入的增长视为人力资本及其非农配置效应的结果;而金融发展或资本积累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则是借助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劳动力转移以及财政支农强度变化等中间变量建立起来的(王虎和范从来,2006)。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学者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谷中原在《多功能农业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一书中提到:“多功能农业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多功能农业经营模式有力地回应了农业小部门化发展趋势和工业社会对农业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地展示了母体产业的永恒的生命力。”通过该著作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有限功能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二、研究方法和实施方式(一)研究思路通过对当地村民以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调查,对村民收入情况尤其是劳务经济进行分析,并从村民的年龄、文化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等进行分析,来探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二)理论依据1.社会流动理论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社会流动研究就是从动态的历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力的流动量是量的合理性,而质的合理性则是指社会流动所体现的原则要与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求相适应。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形成开发、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2)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3)合理流动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农村的劳务输入属于社会流动的范畴,使城乡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加,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农民增收。2.收入分配理论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认为,财富和收入固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他们毕竟属于工具性的范畴,人类社会最高的价值标准是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意味着人们具有选择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机会,而且还涉及到这种选择的过程。而这种选择过程又必然与人们的能力相关联。因此,国家再分配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给低收入阶层适当的收入方面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为提高他们的能力创造适当的条件,以便使他们最终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依靠永久的帮助、甚至是连续的施舍来摆脱困境。研究中,我们发现农民的收入跟他们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是更相关的关系。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一方面会促使农民更好的城市生产下去,取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其农业增加产量。(三)研究假设研究假设一: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会促使农民收入的提高。研究假设二: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技能,会促使农民增收。研究假设三:发展劳务经济,会促使农民增收。(四)核心概念的界定一般地,农民收入可分为总收入和纯收入。总收入是指农民家庭所有收入的总和;纯收入是指农民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效益大小,即扣除投入成本后的纯利润。总收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按产业来源划分,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按经营来源划分,包括从集体统一经营得到的收入、从经济联合体得到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其他非生产性收入;按要素来源划分,包括劳务收入、资产经营收入;按收入形式划分,包括货币性收入和非货币性收入。“劳务经济”相对于“农村劳务输出”、“民工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更深的内涵与更广的外延,反映了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劳务经济的活动主体应包括城乡所有具备不同智力体能水平的劳动者,其发展特征应包括劳动资本的输出与引进,其活动形式是以离土离乡到发达地区就业为主,劳动者返乡创业、自主创业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五)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结构式访谈法,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文献资料归纳综合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及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1.调查地点与样本选取本次实地调查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作为调查地点,最终获取了886个有效样本,样本量主要分布在石羊塘镇24个村。样本选取按照科学比例进行配额。2.资料收集方法(1)问卷法:本次调查小组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出了符合实际和实用的调查问卷,并在实地调查的时候采用问答式来获取问卷题目的答案,确保了问卷的有效性和获取资料的真实性(2)访谈法:通过结构式访谈深入调查村级干部和部分村民,在问卷质量之外了解到更多关于当地关于“三农”的有价值的信息,使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