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追求——绵竹民房灾后重建设计陆德伟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灾区重建的工作号召,迅速投入大量人力承接了绵竹市遵道镇的大批规划和建筑设计,完成了镇区廉租房住宅区、棚花村村民住宅设计等居住建筑设计。遵道镇依山傍水,具有丰富的山、水、田、林资源,棚花村作为绵竹年画的重要发源地,震前农家乐旅游在四川省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我们在设计中经过慎重调研,避免灾后重建中出现的一些误区,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设计理念。1、对传统川西民居的解析。川西地处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生态条件独特,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川西平原地势低平。这样的生态条件要求人居环境与之适应,主要体现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保暖等多方面。同时传统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体现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内外区别、生活习俗。·与多山地丘陵的山地地形相适应,传统川西民居布局灵活自由,平面以院坝为中心,主屋正中为堂屋,侧面为主人用房,两厢为晚辈卧室和厨房、仓库等辅房。庭院是家庭的活动中心,喜院栽果树,有条件的农户把庭院作为农家乐的活动场所。·与盆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阴雾相适应,川西民居追求敞开外1露,多外廊,深出檐,屋顶舒展轻巧。·基本结构形式为穿斗式木排架,木料用材较小,柱距较密形成排架,稳定依靠柱间穿插的枋木。·根据地形房屋常分段跌落,木材以熟桐油涂刷,天然木纹,与白墙青瓦、飞檐、大屋脊、方格窗一起成为川西民居的标志符号。2、冷静分析当前重建设计中的矛盾,避免误区。灾区建筑损毁严重,重建建筑量巨大,时间紧迫,受灾地区本来经济发展薄弱,面临发展压力,有可能趁机加大对经济的追求。在土地利用上,出现对灾民的变相圈地,所谓集中建设,集中居住,往往以经济利益为主导,政府决策在先,设计滞后、盲从,以牺牲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为代价。不尊重传统川西风格,设计模式城市化。村民住宅主要由血缘、地域纽带联系在一起,当地村民乡土意识浓厚,且与城市住区存在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需要考虑晒场、家禽家畜养殖间、耕作距离等。目前在都江堰、崇州等地的某些重建方案,盲目引进了城市住宅模式,集中布局,把农村设计成多层单元式住宅区或别墅区,不尊重当地生活居住习惯,与川西建筑风格格格不入,把城市文明强加于农村。3、“和而不同”新川西建筑理念的提出在绵竹这样有特殊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特征的地区,现代农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川西民居保留了适宜的土壤,我们理应传承历史风貌,体现川西建筑特色。历史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传承历史不等同于对历史和传统风格的模仿。设计中既要避免在淘汰落后的建造2方式中以外来文化替代本土风格中的传统意蕴,又既要避免不顾当地村民实际生产生活方式照搬传统川西建筑手法,生搬硬套周边建筑形式,使重建设计沦为仿建模仿,为此我们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设计理念。这种理念扎根于根深蒂固的川西民俗文化,着重于把传统川西风格升华为川西建筑气韵、风骨,取得川西古韵,同时对村民生活方式、风俗民情等要素作出正面回应,让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融入现代的结构、材料、节能技术和美学元素,实现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历史的对话,反映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要求。4、“和而不同”新川西建筑理念的设计实践棚花村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的发源地之一,在震前是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示范村,每年举办的梨花节、赏果节吸引了大批农家乐游客。遵道镇廉租房居住区项目则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解决了震后困难户的生活安置,以50㎡户型为主,每户包括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及阳台,户型配套齐全,并考虑了户型的远期可变性,可由2户拼成100㎡户型。廉租房设计以3层为主,与配套车库、临街店面组成街巷格局。在这两个项目设计中既不仿古仿民居,也不硬搬城市住区模式,而是追求体现川西韵味的现代建筑效果,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设计理念,追求短期投入与长期产出的动态平衡,取得了良好效果。4.1尊重灾民意愿和灾区实际情况。通过现场察看、逐户走访、座谈、发放调研表,对棚花村震前村落布局、每户宅基地分布和建筑规模、经济结构、重建意愿甚至农户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详尽的资料采集分析,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棚花村四组震前有69户3民房,在地震中全部损毁,其中1户灭绝,2户作为五保户由政府统一另行安置,我们在村落原址废墟上重新规划设计66户村民住宅。4.2田园风格布局,打造川西特色村落,形成川西民居的整体风格。保护棚花村良好的山、水、田、林风貌,传承原有乡村肌理,维护村落的良好生态环境。村落西侧以云雾缭绕的鹿堂山为背景,沿山公路穿村而过,景观条件良好。对现有水质良好的3m宽左右水渠进行适当修整,使之从村落南侧贯穿至西北角,引水渠支流水沟进入村民内院,孱孱流水使川西风格融入了江南水乡元素,成为川西村落少有的独特风景。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绵竹市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分区,棚花村位于地址环境基本适宜区和地址环境适宜性差区,为了保证村庄建设的安全,民房避开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区域,尤其限制在山体上重建民房,对震前位于西侧山体上地震断裂带内的村民,实施搬迁。民房外围被农田所包围,村落果园被民房所包围,流水穿插其中,体现自然村落的田园牧歌诗意,与当地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遵从自然法则,量力而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房总体布局形成若干组团,产生有序、有机的建筑肌理。尊重当地居住习惯每户独门独院设计;根据村民亲缘关系和意愿把相关农户住宅组合起来;结合棚花村游客集散中心年画刺绣传习所、公交站台、停车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公共开敞空间;村民住宅不占用耕地、林地,又保证合理的耕作半径。这些设计措施产生建筑与山体、水系、农田、果园自然渗透融合的空间形态,形成“绿荫葱茏掩竹篱,花香悠4然入院墙,堂前品茶听鸟叫,水榭荷边赏月光”的田园美景。水环境的整治。为了维护棚花村的优质水环境,对生活污水进行厌氧净化处理。全村统一设厌氧净化池,利用厌氧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净化废水功能,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转化,生活污水经过固液分离→厌氧发酵→生化过滤→植物吸附过程,达到净化目的。根据震前沼气利用的有效经验,每户设计沼气池位置,人畜粪便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清洁了环境,改善了厨房卫生,缩短了炊事时间,使“三废”(粪便、桔杆、生活垃圾)变“三料”(肥料、饲料、燃料),成“三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源效益)。与城市小区相比具有独特的环境优势。4.3保持川西院落肌理的平面布局村民住宅设计体现川西民居朴实飘逸的风格,以“院”为基本组合单位。川西民居有丰富的院落空间,院子兼作休闲、室外劳作用途。主屋与卫生间、厨房、仓储、禽畜间等辅房均围绕院子布置,顺应山地地形后产生参差错落、舒展自由的院落空间,平面设计为“L”型、“工”型等平面形状。院落组合既体现了传统川西民居的伦理秩序内涵,体现传统建筑家、园并提的文化内涵,又适应了灾区村民的居住习惯,表现出川西民居浓郁的人情味与亲和力。通过对住户宅基地以及生产辅房布局进行调整,形成公共与私密,封闭与开敞的院落空间,强调大小院落的组合穿插,强调宜人的尺度,强调院落、绿化、外廊的空间层次与延续,丰富村庄空间体系。院落空间促进村民相互间的交往,在给人以领域感的同时密切着邻里关系。力图展现空间层次丰富、亲和力强的村落,完整演绎川西建筑文化中5最显著的院落文化,解决生活中人性的需求。院落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和补充,还是游客休闲度假的温馨空间。在富达园、鲜李园、福地缘等开展农家乐项目的村民住宅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庭院空间的布局,石材地面、果树、流水、石桌椅都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与流行的单元住宅、花园洋房相比,它所体现的温馨的邻里亲情、率真的群体文化心态,正是现代人怀念和缺乏的。4.4街巷格局与院落空间、川西建筑三位一体,营造廉租房住户的归属感。廉租房居住区位于遵道老街附近,通过设计街巷空间的张弛有度,建筑体块的进退有致,再现了传统街道的尺度和空间氛围。在住区入口设置传统照壁,组织设计街巷以及组成街巷的外观风貌,包括具有川西文化色彩的门头、垂花、挂落、拱门、标记招牌等装饰物,街巷路面做石材铺装,同时保护院落空间,作为街巷格局的见证,以强化其所处的老街历史标志。通过这些手法营造居民的归属感、邻里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利于安抚灾民的心理创伤。通过设计街、院、巷的建筑空间格局,街巷连接,院院相套,空间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再现了走大街——穿小巷——跨门道——进院落——入居室的生活情趣,与川西休闲文化一脉相承,体现了新川西建筑的文化内涵。充分考虑街巷格局设计中的消防问题。廉租房居住区四周设消防环路,平时控制机动车进入住区内部,必要时消防车可进入内部街巷和院子,到达每幢廉租房。64.5设计川西建筑韵味的立面造型严格控制体量,民房以一层为主,不超过两层,单元式廉租房以三层为主。屋顶以悬山式为主,适应地形设计屋檐进退、错落,通过多尺度的屋顶体量组合,创造亲切宜人的尺度感、空间感。入口根据地形设计为各种朝向龙门,不拘泥于对称。立面造型体现新川西建筑的特点——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元素。为呼应当地特色,建筑表现出色调淡雅,注重细部,极具地方性的特点,并且把当地建筑的屋顶及外墙装饰加以改进运用到建筑中,和本土传统建筑风格相呼应,体现出“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的传统风格。提炼运用了川西建筑中青灰色坡顶和勒脚、白墙、飞檐、瓦当滴水、方格窗、雕花窗棂等设计元素,褐色的木结构、枣红色门窗,与青瓦白墙、飞檐斗角相配合,表达了巴蜀之地的婉约之美和内敛气质。把传统民居的穿头结构、斗拱、木梁等元素简化运用到建筑细部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川西建筑韵味。考虑到棚花村是绵竹年画发源地之一,设计了年画上墙位置,将原来仅存于博物馆、书报、大门的年画搬上了农户墙壁,在沿山路两侧形成了年画走廊。素雅的青瓦白墙成为色彩鲜明、内容生动的绵竹年画画布,梨花年画映古村,积淀着川西的历史和文化。5结语提出“和而不同”新川西建筑理念既有别于复古仿建思路,又有别于照搬城市建筑的做法,它追求的目标在于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充分尊重和合理利用川西历史和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适应发展要求,78延续川西乡村特色。在本质上仍然是现代建筑,我们在设计中充分计算和解决了结构、节能、环境、消防等问题。棚花村村民住宅由村民自建,政府补贴和引导,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结构抗震设计得到了较好的重视和实施,但由于没有统一施工和监理,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和宣传,节能设计部分未获重视和实施,留下了一点遗憾。(作者单位:常州市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