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1、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是推动其向外扩张的经济动力。2、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而欧亚其他民族缺乏这种好战性和努力改变异端信仰的精神。3、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4、技术的进步为西欧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条件。技术上的进步包括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以及商业技术的发展。5、专制政府的支持。二、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首先,远航的目的不同。其次,远航的组织者不同。而且,西北欧的商人和中国的商人也完全不同。造成郑和和欧洲的探险者远航的结果有所不同。三、地理大发现的后果和影响1、近代早期的殖民征服。2、世界分割孤立状态的结束与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3、推动商业革命的兴起和欧洲商业重心的转移。4、地理大发现在欧洲造成的最直接的经济后果是“价格革命”。5、开阔了人类的眼界,有利于科技进步,也敲响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丧钟。四、文艺复兴的含义与指导思想1、文艺复兴的含义: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宗教桎梏及其一切封建残余,因此也称人道主义。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五、人文主义的特点1、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未来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化,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2、重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3、在文学艺术上要表达人的真情实感,反对虚伪造作。4、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5、强调发展个性,反对基督教之禁锢人性。在道德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控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6、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六、人文主义的评价.1、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宗教神学的一场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2、人文主义反映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其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推动了欧洲人的海外扩张。3、在人文主义运动中涌现出的学识渊博的巨人,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破教会统治,冲击腐朽文化,为近代文学、艺术、哲学、教育和实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4、资产阶级在当时还不是一个成熟的阶级,这就决定了人文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七、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的原因:1、意大利经济的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物质环境。2、与某些城市政权的支持分不开。3、意大利特有的文化环境和人才结构,也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4、14、15世纪的意大利具有适宜的政治环境,各城市的相对独立状态,城市国家在意大利北部、中部形成的均势,是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5、教皇、教会势力衰落,导致反教会神学文化的产生。6、意大利商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把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带回祖国,使新文化得以吸收异国的养料,呈现出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特点。八、早期文艺复兴的人物及代表作但丁:《神曲》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彼特拉克:《歌集》歌颂了爱情,摆脱了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薄伽丘:《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以通俗的格调,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九、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萌芽16世纪是西欧封建主义瓦解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欧洲封建制国家解体,民族专制国家形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反映了这个现实。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君主论》这部著作中。《君主论》政治思想第一、从人性出发研究政治,强调政治应脱离道德的约束,使政治学和伦理学分离。第二、必须依靠专制君主统一意大利。第三,提出君主统治术:①君主善于统治;②君主在政治上应该考虑有效,而不必考虑正当不正当;③君主应当使人畏惧,但不能使人憎恨;④君主应富有远见防止献媚。比马基雅维利稍晚的另一位政治思想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代表作品是《太阳城》十、文艺复兴的实质及历史意义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这一历史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意义:(1)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将越来越多的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同时培养了人们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和创造精神,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2)文艺复兴时产生的光彩夺目的文学艺术杰作,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它使自然科学脱离了神学,同时推翻了僵化的经院哲学体系。(4)不仅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而且对以后的资产阶级社会革命思潮产生了影响,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十一、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对人民群众严密的精神统治,激起了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群众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束缚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而且对天主教会占有巨额财富并享有征税特权十分不满。2、必备条件:15世纪西欧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出现,利用教皇权衰落的时机开始了摆脱教廷的控制,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3、直接原因:教会的腐败、搜刮和群众不满情绪的增加。4、突破口: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对教会腐败和丑恶的揭露和批判,为新教思想家发起改革提供了突破口。5、宗教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个1、反对天主教会的封建经济剥削和精神统治,改革封建主义的传统教会体制及其宗教生活形式,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宗教制度与宗教精神;2、剥夺罗马教皇对欧洲世俗政治的控制和扫除各封建诸侯割据势力,变革欧洲中世纪以来形成的那种由封建教会支配的政治体制,加速欧洲各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统一君主制王权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十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提出他的政治思想;(2)《论基督徒的自由》全面论述了“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理论。评价:①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最高权威论、圣礼得救论、教士特权论②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人的思考和意志,将人的个性体现在信仰之中。③局限性: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德意志君主和贵族身上,他承认君权神授的原则,反对人民拥有反对君主的权利。十三、托马斯·闵采尔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闵采尔主张:信仰得救,信仰是人的理性。人人有理性,也就都可以有神性,便都可以升入天国;他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在现实世界上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王国“。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德国爆发了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高潮。失败原因是市民阶级的背叛。路德号召,无论是谁,只要力所能及,就应该把反叛者“戳碎、扼死、刺杀,象打死疯狗一样”。另外贵族的妥协。但运动打击了天主教势力,也加剧了德国政治上的分裂和宗教分裂以及农奴制的复活。十四、路德教派的确立1555年,路德派诸侯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教随国定”原则;1552年以前新教诸侯所夺得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应由其继续占有。路德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路德新教得到迅速传播原因:第一,它得到农民、工人和市民(中等阶级)的全面支持。第二,它得到一心一意想攫取天主教会财产的世俗君主(大诸侯)的有力支持。第三,它也得到德国爱国主义者的同情。第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力不从心。第五,路德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有助于新教的胜利。他学识渊博,雄辩的口才,又能写典雅的文十五、瑞士的宗教改革瑞士的宗教改革出现了两位领袖,即慈温利和加尔文,其中卡尔文于1536年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吸收了慈温利和路德的观点,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其重要内容是:1、《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2、信仰耶稣即可免罪;3、“预定论”。由于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胡格诺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派都是加尔文教的教徒。加尔文本人也在日内瓦建立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神权共和国。十六、英国宗教改革1、1532-1534年间英国议会通过“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税收上缴教廷法”2、1534年通过“至尊法”3、1536年制定了“十条法规”4、废除修道院制度,勒令修道士还俗英国经过宗教改革,一方面确立了英国国教的地位,确立了国王在英国国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经济上打击了天主教会,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十六、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1、革除天主教会内部的弊端,如停止兜售赎罪券,不再增加教会神职薪俸,加强对神职人员监督等。2、在信仰问题上宣布所有新教为异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条和仪式全部正确无误,教皇是最高权威,唯有教会有权解释圣经,教徒只有靠教会实行圣礼才能得救。3、耶稣会的活动。积极传教,修建教堂、创建学校,深入社会各阶层等,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施加思想影响。十七、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影响性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影响:1、宗教改革及三大新教派的创立,天主教的大量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大大缩小罗马教廷的势力范围。2、新教教义不仅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符合他们创造“自由”、“平等”关系的需要,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3、从基督教本身发展看,“改教运动最大的意义,就是使基督教信仰恢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毫无窒碍地来到上帝面前。”十八、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欧洲君主专制制度是从封建国家向资产阶级国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形态,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即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这两个运动正在同时展开。君主专制政权是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粉碎了地方割据势力之后逐渐树立起来的。在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了扶植和保护作用。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共同特点是:国王均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他实行个人独裁,将行政、立法、司法权集于一身。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是“君权神授”论,另外两大支柱是官僚制度和军队。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在内)几乎没有民主自由的权利。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1.16世纪经济的发展:16世纪的法国仍旧是一个封建农业国,人口的90%以上从事农耕,但这时法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大部分农民成为人身自由的世袭佃户。贵族衰落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专制制度的形成(1)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结束,奠定了法国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基础;(2)法国路易十一(1461—1483年),打败了勃艮地公爵大胆查理,消灭了勃艮地公国;(3)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年)统治时,王权比较强大。①三级会议长期停止召开,御前会议掌握着行政管理大权。②下令剥夺男爵的司法审判权,削弱贵族而加强王权。③下令取消仍然保有自治权的那些城市的独立地位,削弱地方势力而加强中央。④着手创设常备军。⑤从15世纪起,法国实现教会民族化。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又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⑥实行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他禁止法兰德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毛织品进口,为法国商人取得在土耳其贸易的特惠权,从而保护了法国的工商业,他还部份地取消了国内关卡,开始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形成。(4)掠夺意大利的战争为了巩固法国在地中海区的商业地位,占领意大利领土,1494—1559年,法国与德皇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卡托·坎布累齐和约告终,法国收复加来港,占领洛林的麦茨、土尔和凡尔登城。但侵占意大利领土的目的没有达到,加之长期的战争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大削弱了王权。(5)胡格诺战争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