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个人简介周恩来的辉煌人生路周恩来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杰出贡献从各个方面看周恩来的功绩周恩来生平照片展怀念周恩来周恩来个人简介周恩来(1898.3.5~1976.1.8),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辉煌人生路(1)1898年3月5日生。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周恩来的辉煌人生路(2)周恩来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贡献(1)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失利后回到中共中央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周恩来,在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统治中央的形势下,他对全国革命形势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而对坐镇指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错误意见虽然未能抵制,但他非常注重实际,敢于批评实际工作中的“左”右倾错误,尤其是注重总结秋收起义、各地武装起义中保存与发展革命力量的经验,较早地提出了建立工农武装格局的重要思想。倡导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倡导建立工农武装割据1928年1月28日,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致江西省委的信中,批评“省委计议在南浔路沿线举行暴动并造成割据的局面”的布置不妥,指出“南浔路路工、九江城市工人、南昌工人群众的斗争,尚未达到剧烈的发展,兵士运动尚没有成绩的时候,这一沿路暴动必致流产”,他强调“南浔路及九江、南昌的暴动,必须在全省割据的暴动逐渐汇合的时候,益以客观主观的条件逐渐齐备,一个总暴动在一省的完成才能在南昌、九江出现”。这就清楚地表述出:要夺取江西省的中心城市,必须有本省各地武装割据的汇合,形成对城市的包围才能取得胜利。这就提出了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一省政权的思想。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包围城市夺取一省政权的策略思想的提出,说明周恩来等是努力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及时总结各地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周恩来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贡献(2)有亲身体验又注意吸取他人智慧的周恩来,完全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共产国际的批评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他说,城市都被强大的敌人占据着,要城市和乡村相配合的发动“是很困难的”;如果要等城市出了革命高潮,再去发动乡村农民暴动,必然是“乡村的发动等待城市”工人起义,而城市的工人起义“一时又难于发动”,“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不利的”。周恩来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思想的升华第一,他从中国不统一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来说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驳斥了来自共产国际的错误观点。陈毅在汇报中曾讲到刘安恭到红四军后散布中共“六大”时布哈林认为“脱离生产的红军必被消灭”的观点。第三,他高屋建瓴地指出了红军的根本任务与前途。来信指出:“目前红军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几项:一、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周恩来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根据地三者结合起来作为红军的根本任务,认识上又大大前进了一步。第四,指出红军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动力之一。周恩来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贡献(3)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是中国革命的特征1928年11月,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到上海时,正值湖南、江西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会剿”,井冈山处于困难时期。周恩来对形势感到忧虑,根据当时形势和共产国际的意见,他说,军队还是分散为好,毛泽东和朱德二人“能出来一次更好”。李立三发言表示同意周恩来的意见,并补充说,要分散也不是一个个地散,最好是二三百人的分开,朱毛出来的意义,还不单是保存这几个同志,因为朱毛目标太大,也是为了减少敌人的目标,保存这部分力量的办法。多数人同意周的意见,并决议由周起草一封给毛泽东、朱德的信,这就是著名的“二月来信”。他说:站在红军是促进革命高潮动力之一的条件的立场,红军也要集中才有办法,因集中才能扩大;从开展土地革命方面来说,乡村群众很散漫,以红军组织的力量去帮助农民组织也是很有作用的,即在俄国革命过程中,有些乡村也是红军在那里作没收地主的土地。从各方面看,过去主张分散的策略不适用,尤其在中国。在谈到农村工作时,他说,目前农运问题客观上是忽略的,目前中国割据的形势是存在的,问题是要城市的领导,城市工作一旦发展,割据局面一定可以发展到固定方面。周恩来虽然还是强调城市的领导问题,但根据情况的变化,认识到在中国农村存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形势,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红军是促进中国革命高潮的动力之一;红军可以帮助土地革命的发展。从各个方面看周恩来的功绩(1)从“立功”看周恩来的伟业巨绩(一)凝聚中华民族精英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和半个世纪的核心领导成员(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进行武装斗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三)党在反动统治地区长期进行地下工作和非武装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四)艰辛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和国总理(五)参加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领导人(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立场,且有泱泱大国风度的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七)“文化大革命”中力挽狂澜、苦挥危局的中流砥柱(八)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的第二次伟大革命作了重要的干部准备和思想准备从各个方面看周恩来的功绩(2)从“立言”看周恩来的思想理论第一,周恩来所立正确和比较正确之言,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确立毛泽东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推动全党实现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一些真知灼见,并汲取或概括在毛泽东著作和党中央文件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内容。——参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研究,或以毛泽东、或以中共中央署名的一些文电,就是由周恩来起草后经毛泽东等改定的。——对长期从事的某些方面工作的系统总结和某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重要思想,尽管不在毛泽东的著作中,但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晶也属于毛泽东思想。第二,周恩来所立正确和比较正确之言,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之一。1,是邓小平过去长期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受到周恩来多方面的影响。2,是周恩来与邓小平的共同经历,使他们的思路往往相通,对许多问题存在着共同的思想认识。3,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观点直接来自周恩来。4,是作为改革序曲的1975年全面整顿受到周恩来高度赞赏。从各个方面看周恩来的功绩(3)从“立德”看周恩来的精神风范周恩来从小表现了高尚的志向。他在沈阳东关小学堂写的那篇被批阅为“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的文章中论及教师的责任写道:“诸公为国家造人才,当殚其聪明,尽其才力。求整顿宜重实际,务外观先察内容。勿自隳行检,以失人则效;勿铺张粉饰,以博我名誉;更勿投身政界党会,谋利营私,以纷扰其心志,而日事敷衍。”这“不私于个人”,可谓是周恩来一生的座右铭。在中华民族身受多重压迫,处于灾难深重的世纪之初,他正是怀着这种“不私于个人”之大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去寻求济世救民的真理。周恩来在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征途上,无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还是在含辛茹苦地探索社会主义之路的建设年代,都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同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能力的同时努力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坚守“不私于个人”的信条,提出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先顾公,后顾私;先为公,后为私”;“对共产党员,一般要求做到先公后私,有的时候要求做到公而忘私”——的人生准则,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因而,在为中华民族立大功的同时也立了大德,在创造伟业巨绩的同时也铸造了他特有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周恩来在这方面的事迹说不尽,道不完,感人至深,刻骨铭心。周恩来生平照片展周恩来生平照片展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12月,到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1932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1935年1月,出席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议委托周恩来为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1936年4月9日夜,和张学良会谈,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周恩来生平照片展1937年,9月,到山西开展华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对日作战工作。12月,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到武汉,为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成员。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任书记,领导南方各省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7月,因坠马右臂骨折。8月,赴苏联就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封锁消息,周恩来为《新华日报》书写题词和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并在中共南方局内部署应变措施。1945年,1月,再到重庆谈判。8月,日本宣布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