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老舍与市民小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老舍与市民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老舍那样,提供给读者如此丰富如此生动的市民形象及其社会。•在他描绘的市民形象画廊中,既有带着浓厚宗法封建性、固守传统规矩的旧派市民系列,又有追逐洋化、人格堕落的新派市民形象,以及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群体。正因为老舍创造出包罗万象的完整的市民社会,且极富中国文化地域性,所以老舍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市民小说的集大成者。第一节老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一、老舍的生平与创作•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正红旗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1、生平简介•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笔名有“舍予”、“老舍”。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北京大杂院•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英国五年(1924—1929)•1924年赴英国,1926年写成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同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7)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引起读者的注意。•1929年由英国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完成长篇《小坡的生日》。老舍在伦敦大学山东七年(1930—1936)•1930年老舍开始短篇小说和幽默诗文写作,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从1930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1931)、《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等。抗战八年•主持“文协”工作、创作通俗文艺作品和话剧,多以抗战救国为主题。•主要作品:《残雾》(1939)、《国家至上》(1939)、《四世同堂》(第一部1944)等。美国四年(1946—1949)•1946年3月赴美讲学,完成《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了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同期,还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并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新中国十七年(1950—1966)•又一个创作高峰。除小说、散文创作外,其话剧创作尤为引人注目,并取得很高的成就。•1951年,创作话剧《龙须沟》。作品上演后,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老舍因之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话剧《茶馆》问世,遂成为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建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残酷迫害,跳湖自尽。•二、主要作品内容简介•(一)、早期代表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老张的哲学》在这部小说里,作者为我们着力刻画出了两种不同社会类型的形象;即市井恶棍老张和洋场恶少蓝小山。老张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哲学。他的人生哲学是经商、当兵、办学堂,“钱本位而三位一体”,政治哲学是“凡公事之有纳入私事范围内之可能者,以私事对事之”。作品通过旧中国市民社会层面透视民族的社会心理,从而揭示出小市民卑琐灰色的生活和扭曲灵魂;•《赵子曰》写的是20年代北京大学生的生活。作家“在解放与自由的声浪中,在严重而混乱的场面中,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缝子”(《我怎样写〈赵子曰〉》),讽刺指向这些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二马》是有意识地将一对“老中国的儿女”放到西方列强的文化背景下,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劣根性,通过资本主义强国的民族性来加以表现和批判的长篇小说。作品的题旨是“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二)、《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猫城记》是一部寓言体文化讽刺小说,带有奇特的科幻和寓言的色彩,旨在讽刺一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在火星上的“猫人”国家里,“我”亲自观察了猫国病入膏肓的文化百态及社会情状,目睹了猫国在“矮人”国军队人侵下的亡国灭种经过。这个猫人国自诩为“一切国中最古的国”,他们以“迷叶”为“国食”,以金钱为“国魂”,他们天性敬畏外国人,讲究男女有别等等。作品讽刺麻木愚昧的民族痼疾和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告诫人们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但与此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情绪和对于革命的严重误解。•《离婚》成功地刻画了北京市民人物的灵魂,深刻揭示并批判了市民性格的劣根性及造成这种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审视的出发点在民众,通过对思想文化革命在普通平民阶层中引起的反映,来透视传统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与挑战。《离婚》中的精彩片段•“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这相当的人物都在哪里呢?张大哥的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是眼睛有点近视。在天平上,麻子与近视眼恰好两相抵销,上等婚姻。近视眼容易忽略了麻子,而麻小姐当然不肯催促丈夫去配眼镜,马上进行双方——假如有必要——交换相片,只许成功,不准失败。•自然张大哥的天平不能就这么简单。年龄,长相,家道,性格,八字,也都须细细测量过的;终身大事岂可马马虎虎!因此,亲友间有不经张大哥为媒而结婚者,他只派张大嫂去道喜,他自己决不去参观婚礼——看着伤心。这决不是出于嫉妒,而是善意的觉得这样的结婚,即使过得去,也不是上等婚姻;在张大哥的天平上是没有半点将就凑合的。”•“介绍婚姻是创造,消灭离婚是艺术批评。张大哥虽然没这么明说,可是确有这番意思。媒人的天平不准是离婚的主因,所以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必须从新用他的天平估量一回,细细加以分析,然后设法把双方重量不等之处加上些砝码,便能一天云雾散,没事一大堆,家庭免于离散,律师只得干瞪眼——张大哥的朋友中没有挂律师牌子的。只有创造家配批评艺术,只有真正的媒人会消灭离婚。张大哥往往是打倒原来的媒人,进而为要到法厅去的夫妇的调停者;及至言归于好之后,夫妻便否认第一次的介绍人,而以张大哥为地道的大媒,一辈子感谢不尽。这样,他由批评者的地位仍回到创造家的宝座上去。大叔和大哥最适宜作媒人。张大哥与媒人是同一意义•。“张大哥来了,”这一声出去,无论在哪个家庭里,姑娘们便红着脸躲到僻静地方去听自己的心跳。没儿没女的家庭——除了有丧事——见不着他的足迹。他来过一次,而在十天之内没有再来,那一家里必会有一半个枕头被哭湿了的。他的势力是操纵着人们的心灵。就是家中有四五十岁老姑娘的也欢迎他来,即使婚事无望,可是每来一次,总有人把已发灰的生命略加上些玫瑰色儿。”•由此见出老舍的幽默:例短篇小说《一天》•《一天》讲主人公“我”忙忙碌碌,一天都被别人侵占的这个过程。好不容易熬到晚上了。“晚饭后,吃了两个梨,为是有助于消化,好早些动手写文章。刚吃完梨,老牛同着新近结婚的夫人来了。老牛的好处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他能不管你多么忙,也不管你的脸长到什么尺寸,他要是谈起来,便把时间观念完全忘掉。不过,今天是和新妇同来,我想他决不会坐那么大的工夫。•牛夫人的好处,恰巧和老牛一样,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我在八点半的时候就看明白了:大概这二位是在我这里度蜜月。我的方法都使尽了:看我的稿纸,打个假造的哈欠,造谣言说要去看朋友,叫老田上钟弦,问他们什么时候安寝,顺手看看手表……老牛和牛夫人决定赛开了谁是更没心没肺。十点了,两位连半点要走的意思都没有。”一个很烦人的生活细节,被老舍写的意趣盎然。当事人很烦,可读者读起来很有趣,觉得并不烦。•老舍的《话剧观众须知》就是这样讲的,里边非常幽默地说:“如果你是楼上票一定坐楼下,楼下票一定坐楼上,这样剧场才热闹。”所以老舍用反语的方式把30年代中国观众不文明,不遵守公共秩序的情况写的非常鲜活。人们读了以后就觉得再也不好意思这样做了。老舍夫妇与未满周岁的长女舒济(1934年夏)•《牛天赐传》讲述了一个“没有准家准姓准名”的路边弃婴,被牛氏家庭收养长大,一步步地得到家庭、社会文化熏陶,终于模塑出典型“国人”性格的过程。风趣幽默,可与《离婚》看作姊妹篇。•牛天赐是一个人名。小孩姓牛,因为是拣来的,所以父亲给他取名为天赐——天上掉下来的。通过这个,写一个小市民成长过程。在一个小市民的教育环境下,怎么被培养成一个窝囊废。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家长也可以看一看,作一个反面教材。从小就把孩子的腿捆得紧紧的,长大以后就是罗圈腿。当然罗圈腿有象征:表示孩子长大后丧失独立生存能力。因为小时对他太溺爱,他父亲50多岁好不容易在门口拣一个孩子。比如孩子长到七八岁时,有这么一段写他,也是非常幽默,这一节叫《换毛鸡》:•“黄绒团似的雏鸡很美,长齐了翎儿的鸡也很美;最不顺眼是正在换毛时期的:秃头秃脑翻着几根硬翅,长腿,光屁股,赤裸不足而讨厌有余。小孩也有这么个时期,虽英雄亦难例外。‘七岁八岁讨狗嫌’,即其时也。因为贪长身量而细胳臂蜡腿,脸上起了些雀斑,门牙根据地作“凹”形,眉毛常往眼下飞,鼻纵纵着。相貌一天三变,但大体上是以讨厌为原则。外表这样,灵魂也不落后。正是言语已够应用的时候,一天到晚除了吃喝都是说,对什么也有主张,而且以扯谎为荣。•精力十足,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翻着跟头睡觉;自要醒着手就得摸着,脚就得踢着,鞋要是不破了便老不放心。说话的时候得纵鼻,听话的时候得挤眼,咳嗽一声得缩缩脖,骑在狗身上想起撒尿。一天老饿。声音钻脑子,有时候故意的结巴。眼睛很尖,专找人家的弱点:二嫂的大褂有个窟窿,三姨的耳后有点泥……都精细的观察,而后当众报告,以完成讨厌的伟业。狡猾,有时也勇敢;残忍,无处不讨厌。”•对于七八岁的一个讨厌的城市孩子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足见老舍的写作功力。1931年老舍与胡絜青在北平结婚。(三)、中篇代表作《月牙儿》•1《月牙儿》的故事。•《月牙儿》是以都市暗娟为题材的中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式的故事内叙述,特别是从内部的和女性人物本位的视点出发,以平视近距的角度深入女性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写出母女两代怎样一步一步由贫乏走向毁灭的共同命运。小说中通过女儿的情感心理变化不断反射出母亲的沉沦历程,当女儿同样经历了人生的崎岖坎坷之后,终于原宥了母亲当初令她羞辱的选择,而且自己走上了母亲的旧路。从憎恶到排斥,从逃避到认可,直至最后的屈从,她终于认识到“女儿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2《月牙儿》的人物形象:小说以“我”的独白的方式进行叙事,写出了母女两代人相继沦为暗娼的悲剧。•《月牙儿》在反映底层人物的挣扎与沉沦上与《骆驼祥子》的人物精神内核一脉相承。3艺术特色•A散文式的笔法。将母女命运悲剧的主要枝叶省去了,节取了一些事实。•省去生活的细节,戏剧冲突激烈的情节。•注重心理的精细刻化。以主人公“我”的眼来观察,以“我”的心去体味,注重人物内心感受。•B歌哭般的调子。•C月牙儿,意象。三、老舍小说创作的特点•(一)传统文化的反思•拒斥与嘲讽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颂扬和眷念传统文化的优质,具有现代眼光和超前意识。•《二马》把中国国民性置于中西民族特性的对比中,以独特的角度透视中国传统文化,显示了开阔的文化批判视野。1953年老舍夫妇为齐白石祝寿•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