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职业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主要由国家管理和巫师兼任;在封建社会,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师范教育产生,教师职业更趋专门化和专业化。(二)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徐特立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毛泽东称他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荀况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优越、更光荣的职位。(三)教师的社会作用:(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学校和教师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传承,具有自觉性、科学合理性和专门性。(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以培养人培养人与传授文化知识比较,是教师职业的更为本质的社会职能。人的素质包括国民基础素质和各种专业或职业素质。国民基础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与生活技能素质等。专业或职业素质是指在各种专业或职业活动中所需要和表现的素质。(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教师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人才,就可以全面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是由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决定的;是由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二)创造性教师必须对知识进行加工,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劳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十分迅速。教学中融进最新的现代知识,需要教师的创造。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经常变化的,教师所面临的教育现场是复杂的,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要表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三)示范性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与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四)长期性教师劳动会效果的长期性,既表现为后效性,又表现为长效性,即人才成长和教育效果在人的一生中都将发挥作用。第二节教师素质一、文化素质:1.必须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2.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小学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兴趣和才能。二、教育素质:1.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2.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3.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4.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而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敏性品质。教师的这种教育机敏性品质首先是产生于教师平时对教育问题的不断的艰苦的思考。其次,这种教育的机敏性品质也来源于对儿童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观察和了解。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敏性还有赖于教育经验的积累。三、职业道德素质:1997年8月,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又进一步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敬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1.师爱师爱及其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师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的条件之一。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师爱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师爱具有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内容:首先,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是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的关怀体贴为起点而产生的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是师爱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其次,师爱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理解感和尊重感。第三,师爱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由衷的期待感。如何培养师爱?首先要增强对师爱的认识。师爱的培养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师爱要求教师平等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智力落后或行为表现差的孩子。师爱还要特别在处理师生冲突中培养锻炼。2.为人师表:为人师表首先应表现在教师义务方面。其次,应表现在教师行为方面。第三,应表现在教师品德方面。第四,应表现在教师风度方面。教师风度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步态手势、面部表情、服饰仪容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我国学校对教师风度的基本要求是:(1)语言文明;(2)举止端庄;礼貌待人;(3)仪容整洁大方。3.21世纪对教师素质的要求1.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2.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和创新观念;3.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4.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5.要树立教育网络化观念;6.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4.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课程观(1)学校的课程是发展的;(2)学校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的;(3)学校的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5.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学生观(1)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2)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3)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6.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不是学生的塑造者,而是教育生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2)教师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二是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指导者和引领者;(3)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与研究者。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1)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权威。韩愈在《师说》中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西方近代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平等”、“个性自由”等口号,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主张把儿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养,赫尔巴特主张“教师中心论”,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二、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对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类型的分析研究表明,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的师生关系下的教育教学效果,远不如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下的教育教学效果好。(2)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教师是教育者,他在建立尊师爱生新型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3)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4)教学相长: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良好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标准。(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生之间一般要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个步骤,才能建立起较为亲密无间的关系。(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首先依靠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具有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性格,即具有童心、公正感和自制力。第四节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一、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二、教师资格的种类日美欧各国教师资格种类和级别以学位和考试为基础。我国教师资格种类和级别以学历和评定为基础。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我国小学教师职务资格分为: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根据教师的政治思想、基本学历、胜任教育教学情况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评定其任职资格。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三、教师进修教师进修的形式: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函授学习与远程学习。教师应把教育诊断和解决教育学上的实际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把它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标志。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新研究强调教师教育机构多元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新研究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载体之一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别得到提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美国学者在90年代探索建立的,它是大学师范学院和中小学校合作双赢的教师教育组织和制度的创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