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模块四考点突破考纲点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回归教材高效作业考卷评析脚踏峰顶眼界阔,胸怀大局思路宽01考纲点击考情分析本课考点:①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考查重点: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关注热点:①关注医改方案,医改是一个系统工程,可用联系的观点分析。②关注G20首尔峰会,可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峰会成果。考情分析:本部分考题集中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内容。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难度较大。根深树可繁茂,基牢楼能通宵02回归教材自主学习问题知识整合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实质与核心是什么1.(1)总特征:□1__________、□2____________(2)实质与核心:□3____________问题知识整合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2.(1)分歧:唯物辩证法坚持用□4________、□5______、□6______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7______、□8______、□9______的观点看问题(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10______,是否承认□11______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知识整合3.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有哪些3.(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12________、□13________和□14________(2)联系具有□15________、□16________、□17________问题知识整合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是什么4.(1)原理:①区别: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问题知识整合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是什么②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18______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19______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20__________,同时必须重视□21______的作用问题知识整合5.什么是系统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是什么5.(1)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①含义:系统是由□22________和□23__________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基本特征:□24________、□25________和内部结构的□26________问题知识整合5.什么是系统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是什么(2)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①从实践方面来说,要着眼于事物的□27____________;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28________;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29______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答案:□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3对立统一规律□4联系□5发展□6全面□7孤立□8静止□9片面□10矛盾□11矛盾□12相互影响□13相互制约□14相互作用□15普遍性□16客观性□17多样性□18功能□19决定□20全局观念□21部分□22相互联系□23相互作用□24整体性□25有序性□26优化趋向□27整体性□28有序性□29综合知识方法加技能,高考路上任我行03考点突破方法点拨考点一唯物辩证法考点归纳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2)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特别提醒1.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它全面、联系、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1)矛盾的观点与联系、发展的观点都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存在状态,都是唯物辩证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联系构成发展;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典题精析例1(2013·秦皇岛模拟)毛泽东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德国的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D.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根本对立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B、D不符合题意,都没有揭示材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故选C。答案:C牛刀小试1.(2013·海口模拟)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援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努力做到“五个始终”:一是始终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建立健全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科学制定和实施对口支援规划,统筹推进经济支援、干部支援、人才支援、教育支援、科技支援、企业支援,抓紧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二是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把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向农牧区和农牧民倾斜,改善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设,使西藏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是始终坚持国家支持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坚持对口帮扶与互利合作相促进,积极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四是始终加强对口支援干部工作,促进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有关地区和单位积极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和后备干部在对口支援工作实践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增强本领,使他们为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作用、作出贡献:五是始终注重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深刻把握对口支援工作规律,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水平,更好发挥对口支援工作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简要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方法论原则。答案: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统筹推进经济支援等各项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②要善于把握主要矛盾,抓住重点。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务,使西藏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③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既要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又要关注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始终坚持国家支持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④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始终加强对口支援干部工作,积极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和后备干部,使他们在对口支援工作实践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增强本领,为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作用、作出贡献。⑤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始终着眼于西藏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水平,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归纳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2.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3)基本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3)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4)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正确理解联系的条件性(1)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任何具体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3)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特别提醒1.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然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失去了联系,事物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所以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2.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3.不能把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4.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但不能据此认为建立越多联系,就越能推动事物发展。(1)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所以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同时,联系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只能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对具体联系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只有建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才能推动事物发展。5.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一方面,它没有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相反,只有基于事物固有联系才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比如,计算机网络这种人们建立的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并没有否定人们之间的原有联系。只是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了。6.世界上每一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因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一定的条件,事物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因此认识和把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