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资本社会化与垄断的发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时数参考文献与书目授课内容复习思考题教学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生产力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学习本讲,要求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自主调整的结果。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和新经济出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资本主义新经济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原有矛盾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教学重点与难点:1.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表现。2.私人资本的社会化与垄断的统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4.新经济的出现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授课时数:6学时节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节私人资本的社会化和垄断第三节国家资本和国家调节第四节资本社会化和新经济的意义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1.近现代史上三次大的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开始以英国为中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实现了机械化;19世纪末期以美国、德国为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实现了电气化;20世纪中叶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或科学技术革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生产的电子化和信息化。2.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上升为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农业社会,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社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数额巨大的固定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知本”——知识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二.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加强,是经济现代化重要方面1.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多样化发展,使经济生活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提高。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商品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推动了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三.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经济现代化的第三个重要表现。(一)产业结构及其划分1.产业结构是指组成社会经济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是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2.三次产业划分法,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等);第二产业是工业(包括制造业、矿业、公用事业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主要指服务业,如交通通讯、物质仓储、金融保险、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国防及行政社会事务等。(二)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与产业结构调整1.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农业社会,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吸纳的就业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最大比重;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吸纳的就业量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量比重上升,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在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时期,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吸纳的就业量逐步跃居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的首位。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虽然下降,但绝对值仍有很大增长。2.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产业部门向生产率高的产业部门转移。3.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第一、二产业部门就业人数会绝对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急剧增加;脑力劳动者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体力劳动者所占比重日趋下降;蓝领工人将向白领工人转变。4.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前期研究、技术设计以及投资决策等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而科研、设计、咨询等“知识产品”行业迅速崛起。(2)由于分工的发展,过去属于制造业内部的各种职能——租赁、广告、会计、律师事务等纷纷分离出来,独立经营。(3)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日益缩短,新部门、新产业不断产生和涌现的同时,既创造了大量的投资机会也增加了投资风险,导致银行、保险、交通、通讯等部门迅速扩展。(4)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性消费需求大大增加,服务性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大于物质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也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节私人资本的社会化和垄断一.企业制度的演进和股份公司的产生发展(一)企业的产生和企业制度的演变1.企业是集合生产要素、在追求利润和承担风险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企业是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物,以一种更低的交易成本配置资源的。1.股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1)股份公司是个别资本通过股票形式联合起来经营的企业。它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2.企业制度的演变:传统企业制度包括单个业主制和合伙制等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特指现代公司制企业制度。(二)股份公司和资本社会化(2)股份公司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73年到19世纪中叶,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产生并开始得到推广。产业革命把公司制推上企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第二阶段19世纪下半叶到二战前,是股份公司大发展阶段。股份公司数量急剧增加,成为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第三阶段是二战后至今,在组织形式上以股份公司为主的跨国公司,逐渐占据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2.股份公司促使资本社会化程度提高,加快了生产集中进程。(1)企业内部生产专业化协作,提高了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推动企业大规模的创新活动。公司制企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资金雄厚,集中了大量科研力量,既有创新的动力又有创新的实力。(3)企业通过开展多样化经营,合理规避风险。(4)资本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有利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使公司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提高了生存和发展能力。3.股份公司的特点。(2)股份公司扬弃了独资企业形式,改为社会企业形式。通过发行股票广泛筹集资本,公司股权结构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为保证投资者利益,企业必须公开接受股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1)股份公司是按照法定程序建立的法人。它采用社会资本即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或集团资本的形式。独资企业的自然人具有独立的生命,而社会资本中的个人资本不具有没有独立的生命,在股份公司失去了独立支配资本的权力,只能作为法人组织的一分子,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参与对公司财产的最终控制。(4)股息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的实现形式,随公司经营状况而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一方面来自企业经营状况的波动,另一方面来自股票市场股价的波动。(3)股份公司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股票所有者享有所有者权益,即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收益分配权和选择经营管理者权利,但不直接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公司日常管理由董事会从经理市场聘请具有专门管理知识和能力的职业经理承担。(三)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1.生产力多层次、生产部门多门类和消费需求多样化,是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生产力基础。(5)股份公司资本通过证券市场股票买卖实现所有权转移,这为投资者合理规避风险提供了有效路径。股票持有者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用脚投票”——在股票市场买卖股票的方式保障自身权益。二.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一)垄断的产生1.自由竞争导致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2.中小企业多为单个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独立经营、灵活性大、适应性强、专业化水平高、投资额低,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活力。3.中小企业的存在,有利于增加就业、维护社会安定。(1)当某一部门或行业产品主要集中在几家、十几家大公司来生产和供应时,垄断产生具有了可能性。(2)垄断产生的必然性在于:规模小、资本少的单个私人企业难以同规模大、资本雄厚的股份公司竞争;创办新企业同原有大企业竞争,由于需要更大量资本和市场增加了难度;生产规模扩大和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使大企业之间为避免两败俱伤的竞争,愿意联合起来组成控制一个部门生产和市场的垄断联盟。3.战后生产集中和垄断发展的新特点。(1)出现了一大批巨型企业。(2)大企业凭借巨大实力可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走向。2.垄断组织是由资本主义企业或公司联合起来,组成控制一个部门生产和市场以保证获得高额利润的组织。它既包括生产领域又包括流通领域的垄断,主要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二)垄断利润1.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凭借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利润。垄断价格是保证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企业规定垄断价格,一般遵循“价格领导制”。(3)若干大公司互相勾结是市场垄断的主要形式。(4)大型混合联合公司和多样化经营成了现代垄断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2.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1)从工人那里扣除的一部分劳动力价值;(2)占有本应归非垄断企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3)占有城乡小生产者生产的剩余产品以至一部分必要产品。3.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背离商品价值:(1)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对垄断价格起制约作用;(2)价格高低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影响;(3)垄断价格并不能增大商品价值。(三)现代化大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途径1.横向联合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不同企业间的联合。(1)横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通过扩大企业内部分工,充分享受分工带来劳动效率提高的好处;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单位产品平均分摊的固定成本与管理成本。(2)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节约的费用有限:资产的专用性,限制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使用大型设备进行小批量生产时,单位产品的费用会增加。从管理的角度分析,企业规模扩大将增加管理成本:企业监督管理费用增加(防止团队生产中的“搭便车”行为);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限制。2.纵向联合(垂直联合)是属于不同部门但生产经营相互衔接的各个部门和各个企业的联合,是企业把经营过程扩展到生产、供应、销售等相互衔接的不同环节。(1)企业纵向联合的实质是提高产品的经营深度,使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由原本纯粹的市场交换关系变成同一公司内部的管理关系或受管制的交换关系,目的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2)纵向联合的规模边界,取决于企业核心技术以及那些自己经营比市场合约来得有效的环节。导致企业多样化经营的原因:(1)将企业创新运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可以充分享受创新带来的多方面利润,取得“广度经济”效应。(2)通过企业“内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获得更好的总体效益和远期效益。3.多样化经营是一个企业不仅生产经营一种产品,而且同时产销若干种相关(相互之间有直接联系)的或不相关(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混合经营)的产品。(3)熨平多种产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合理规避单一经营的风险。(4)寻求或发掘企业更大的成长空间。4.企业规模扩张的边界,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管理成本=节约的交易成本(1)企业规模扩张虽然可以节约市场交易成本,但同时使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增加。第一,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较之市场激励机制的弱化,导致企业监督管理成本增加。第二,防止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损失和扭曲增加的信息成本。第三,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对高层决策产生的“影响力成本”。(2)企业规模扩张分为三个阶段:规模扩张之初,企业节约的交易成本大于规模扩张的管理成本,企业存在于规模经济区间;规模继续扩张,管理成本不断上升,直至到达管理成本=交易成本,规模扩张到经济极限;规模继续扩张,将突破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的界线,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规模扩张到规模不经济区间。(四)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统治1.金融资本的形成,是股份公司扩张的重要特点。(1)伴随工业垄断的形成,银行业集中也在不断发展。银行和工业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普通的支付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2)金融资本是银行和工业等部门融合生长而成的垄断资本: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通过相互持股方式实现的融合;银行和工业企业通过人事交流,互派要员去对方机构担任要职的方式实现的融合。2.金融寡头及其统治。(1)金融寡头或金融利益集团,是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