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管理、学校管理与学校管理学一、如何理解管理:从现象到本质管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管理的实质:(一)管理就是一种职能的运转(二)管理就是一种用人的技巧(三)管理是一种系统的优化(四)管理就是一种决策的制定管理就是管理者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原则,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各个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活动,创造一种远比各个人活动力量总和要大的集体或社会力量,以便高效率地达成一个组织或社会的预定目标进行的各种一般职能活动。“achievethings,throughpeople.”“成就事,通过人”,即管理的实质就是用人以治事从案例“张校长新官上任”看管理的意义、要素和特性。★管理活动的意义1管理是一个组织能够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2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工作绩效的最主要手段;3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众人的士气,对维护组织生存至关重要;4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能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扯皮和推诿。管理的要素:①组织②目标③资源④效率★管理的特性:1管理活动虽然有赖于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更多地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3管理活动就整体而言是一种过程,不是一种短暂的、即时性的活动。4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管理活动模型二、如何理解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学校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比,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试看案例:“谁能去休养”★学校管理特性:1学校管理的创造性、个性化2学校管理教育性3学校管理多维性4学校管理价值取向——以人为中心5学校管理组织和人员——专业化★学校管理发展趋势(一)学校管理自主化(二)学校管理开放化:1树立现代大教育管理观,改变“就教育论教育”的观念;2建立比较稳定的与社区联系的网络基地;3建立一定的信息反馈系统;4在学校内部,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三)学校管理民主化:1从学校自己管理转向社会参与管理;2从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向着全员管理的方向发展;3从学校管理学生转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四)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1建立现代化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2计算机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三、如何研究学校管理学:从对象到内容(一)、研究对象作者著作名研究对象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学校管理》(1980年)学校管理的原则、制度和方法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1984年)研究学校内部管理现象及其规律,同时研究学校内部诸因素与整体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规律。齐亮祖《普通学校管理》1985如何运用学校内外资源条件,科学组织筹划,发挥学校资源的最佳组合效能。盛绍宽《学校管理学》1986年学校管理的目标、过程、方法、体制、机构、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工作的管理和领导班子的建设萧宗六《学校管理学》1988年学校内部管理现象及其规律(二)内容结构两个板块:学校管理原理、学校管理实务结构体系:思考题:1如何透过管理的现象把握管理的本质?2学校管理的特性及其发展趋势是什么?3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体系是什么?第二讲:西方管理理论西方管理理论的演进历程: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二十世纪初形成——二次大战前)第二阶段:现代管理理论(二次大战后)古典管理理论古典学派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1916年: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人际关系学派1933年:梅奥《人际关系论》社会系统学派1938年:巴纳德《组织论》古典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生产效率起因是对“磨洋工”现象的观察“磨洋工”现象的原因:第一,“本性的磨洋工”第二,“故意磨洋工”第三,由于管理不善的磨洋工◆泰勒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泰勒在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最优工作方法”。所谓工作定额原理,即认为工人的工作定额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地加以确定。2.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所谓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即主张一改工人挑选工作的传统,而坚持以工作挑选工人,每一个岗位都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以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3标准化原理:标准化原理是指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所在工作现场环境等都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差别计件付酬制:泰勒认为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按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不仅超额部分,而且定额内的部分也按此单价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5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原理:泰勒主张把“计划职能”(指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指工人的实际操作)分离开来继而扩大管理机构,并在管理人员中间实行专业分工。◆对泰勒管理理论的评价1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①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②讲究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2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①把工人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剌激②把工人看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③“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1劳动分工。实行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这种分工不仅限于技术工作,也适用于管理工作。2权力与责任。权力是指“指挥他人的权以及促使他人服从力”,而责任则是随着权力而来的奖罚。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企业领导人同下属人员之间在服从、勤勉、积极、举止和尊敬方面所达成的一种协议。4统一指挥。指挥必须统一,双重指挥会扰乱秩序、威胁稳定。5统一领导。达到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得益。7合理的报酬。薪酬制度应公平,有利于激励、不超过合理界限。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等级制度。组织中的传递是垂直上下的,但与相邻部门传递则应确立“跳板”原则;让下属部门不再迂回上下,而应直接沟通。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另一内容是他认为管理有五项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对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评价1法约尔一般管理的贡献:法约尔管理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强,他对管理的五大职能的分析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构架。2法约尔一般管理的局限性:管理原则缺乏弹性。◆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际关系论一、霍桑试验:霍桑试验是从1924—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1照明试验:照明度的改变(物理环境)是不是生产效率改变的决定因素?2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究竟什么原因使女工提高了生产效率?五种假设:①改善材料供应情况和工作方法;②改善了休息时间,减少了工作天数,从而减轻工人疲劳;③改善了休息时间从而缓和了工作的单调性;④增加产量后每人所得的奖金增加了⑤改善了监督和指导方式,从而使工人工作态度有所改善。3大规模访问交谈4对接线板工作室的研究①大部分成员都故意自行限制产量。②工人对待他们不同层次的上级持不同态度。③成员中存在着一些小派系。二、梅奥的人际关系论的主要内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工作态度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三、对梅奥的人际关系论的评价1梅奥的人际关系论的贡献梅奥的人际关系论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管理方法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导致了管理上的一系列改革,其中许多措施至今仍是管理者们所遵循的信条:①强调对管理者和监督者进行训练,以改变他们对工人的态度和监督方式。②提倡下级参与企业的各种决策,以此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职工士气。③加强意见沟通,允许职工对作业目标、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提出意见,鼓励上下之间实行意见交流。④建立面谈和调解制度,以消除不满和争端。⑤改变干部的标准。重视管理干部自身的人际关系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⑥重视、利用和倡导各种非正式组织,重视美化工作和宿舍环境,建设娱乐、运动、生活福利设施等等。2梅奥的人际关系论的局限性①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②过多地强调感情的作用,似乎职工的行动主要受感情和关系的支配。③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工作条件、外部监督、作业标准的影响。◆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1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2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3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组织效力: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组织效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4权威接受论◆对巴纳德组织理论的评价巴纳德组织理论对管理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①巴纳德最早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知识应用管理领域,创立了社会系统学派。②关于经理的职能,他与他的前人不同,他的前人多采用静态的、叙述的方式来说明,而巴纳德则采用分析性和动态性的方式加以说明。③巴纳德首先对“沟通”、“动机”、“决策”、“目标”和“组织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专题研究,这引发了后人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④巴纳德将法约尔等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⑤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对权威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行为科学学派:1949年:(美国)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激励与个人》(美国)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工作的推动力》管理程序学派:1955年:(美国)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决策理论学派:1958年(美国)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学科》系统管理理论学派:60年代:卡斯特《系统理论和管理》权变理论学派:70年代:(英国)伍德沃德《工业组织:理论与实践》管理科学学派:1953年:(美国)伯法《现代生产管理》经验主义学派1954年:戴尔《伟大的组织者》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行为科学学派行为科学的两大理论问题:人的需要、人性问题1、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内容之一:人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原始、最迫切、最基本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免于身体危险及被剥夺基本生理需要的恐惧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又称归属与爱的需要),指希望与别人有意义的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支持,希望获得信任和友谊,为群体接受。④尊重的需要,指自尊和受人尊重,指对名誉、地位的欲望等等。主要由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渴望独立、自由、自信、有实力、有成就;二是要求名誉与声望,而声望来自别人的尊重,赏识和高度评价。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所期望的人。这种需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胜任感,二是成就感,三是理想和信念。内容之二:※五种需要由低向高,逐级上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越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越少。※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其中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往往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并非所有的需要都能引起动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影响人的行为,而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则不再是激励因素。※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现场调查:大学生求职心理需求A找一份工作是为了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吃、穿、住、行B找一份工作至少可以使自己不受饥饿、露宿街头等生命安全的威胁。C找一份工作是为了交一些朋友,不至于孤单、寂寞。D找一份工作是为了身份体面,受人尊重。E找一份工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为“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起基本的心理保健作用的因素。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