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根源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游行、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认定群体性事件,一般认为具有四个方面的辨识标准:第一,五人以上,有关部门统计群体性事件首先以人数确定,例如信访条例明文规定,五个人以上视为“事件”;第二,有一个共同的行为指向;第三,程序上缺乏法定依据;第四,影响秩序,特别是财产安全秩序、管制秩序。网络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会发生。而其中的一些负面“网络群体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事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而且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极容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网络群体性事件,简称网群事件,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类积极宣传汶川大地震网民对参与干部的好评中国向索马里派出护航舰队事件负面影响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委书记带52万元名表云南躲猫猫事件赴索马里护航舰队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网友“魑魅魍魉2009”再次爆料,称自己捡到的文件袋中,还有一份“张家港8人贵宾团”的资料,该团团员均为女性,“客人性质”是“张家港市长夫人及市政府其他领导夫人等”,她们13天内先后在美国“考察”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群、哈佛大学、百老汇、赌城拉斯维加斯、好莱坞等景点,共花费人民币近24万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1、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分配冲突严重等问题。一般来说,利益分化和利益差异并不必然造成利益冲突,更不必然引发社会冲突乃至酿积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但是一旦利益分化严重不均和利益差距过于巨大,就势必使社会发展阻力加大,动力不足,主体消极或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而目前我国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已经出现影响社会经济良性运行的恶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激化了社会成员间的利益矛盾,并外化为各种充盈着不公情绪的社会纠纷,极易演化、发展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④如“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正是公众对于城市畸高房价的一种宣泄,是公众对于自身利益的一种“维护”。2、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发泄通道受阻近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行动主体大都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合法权益保障的草根阶层。他们或是经济拮据,没有经济实力打官司;或是地位“卑微”,加之少数地方官员腐败,他们无法上访。在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不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就通过网络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通过网络相互联结,组织集体游行、示威、上访等聚集活动,从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宜黄强拆事件”。3、网络的发展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实基础网络迅速崛起并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传播效果较好,网络存在匿名性,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参与事件的风险性小、隐蔽性强。如2011年两会期间,有网友将一些委员在开会时网上斗地主、打盹儿的照片传到网上,网民通过微博大量转发。这些照片在网上流传后,引起网民的热烈讨论和强烈谴责,最终引起相关领导重视,该问题得到改善。4、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与少数公职人员滥用公权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也在践行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期间,“民主”意识已深入人心,公民的权利意识大大增强;与此同时,那些公共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中,少数公职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如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旅游等,不仅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还给人民利益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损失。一方面,公民积极的维护自身的权利,另一方面,少数公职人员侵害公民的权利,这种矛盾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井喷”之势。2009年,震惊全国的“邓玉娇事件”便是当地镇政府官员邓贵大等人滥用公权,侵害公民邓玉娇权利的典型。该事件在网上引起网民维护权利的共鸣,引发了一起网络群体性事件。5、网络监管困难,网络立法工作滞后尽管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十余部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但多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制度难以应对复杂的、发展迅速的网络违法行为,在实际执行中对于一些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有效处置网络上的群体聚集事件缺乏足够的针对性。⑤正是由于网络开放性高、难监管的特点,很多不法分子甚至敌对分子利用网络肆意煽动挑拨,借机制造事端,破坏社会稳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从内容上看。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往往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出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影响广泛.处理难度大一些专家指出,当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一类是涉及群众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比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涉及的利益群体很大,处理不当就可能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另一类是直接利益冲突引发非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即社会群体把平时积累的不满情绪带到一个具体的冲突事件中酿成了更大的群体性事件。曾任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网络新闻管理处处长的张晓字说,“史上最牛”加“三公部门”型的网络事件,溯其本源其实就是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涉腐”、“涉富”、“涉权”等三类事件。“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和“钓鱼执法”等事件虽然与广大网民的利益没有直接相关性.但是它们代表了弱势群体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呼声,最大程度地击中了公众的神经。这些事件,无一例外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价值信息.它们与公众心目中固有的情感与价值产生共鸣.更容易激起广大群众的集体愤怒。尤其经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会产生巨大的舆论效应。一是“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网络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三亚等地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运.先是出租车司机小规模群体性抗议,同时一些人把相关情况散布到互联网上引起更多人关注.随后形成了两个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即现实社会的全城出租车司机罢运。与网上的群体性讨论。二是“现实诱发型网络群体性事件”。加“周久耕事件”,直接诱因是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在会上发言反对房地产商降价以及抽名贵香烟。他的言行引发了网上持续热议.主要矛头集中到官员的职务消费上。现实社会并没有发生群体性对抗.而网民在网上则形成了强大的“表达对抗”。三是“现实诱发网内网外变异型群体性事件”。如奥运火炬海外传递中,一名青岛籍留学生高举藏独旗帜遭到网民强烈谴责,引起了网上大规模的群体性抗议,然后逐步升级到“人肉搜索”,一些网民甚至聚集到这些学生父母在青岛的住处抗议。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冲突程度剧烈,造成的影响比较大,点击量动辄达到几百万。有人将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这不仅反映了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传统方法的失灵。而且表明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底层积累的民声不容小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作用频繁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把“双刃剑”,发挥是否得当就看怎么去控制和掌握它。网络的日益发达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们渲泄现实中无法渲泄的愤懑”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这种工具若良性运作的话,必将成为公权部门和公众在利益冲突与矛盾上缓冲器械和减压阀。体现了社会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为网络反腐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为我国政府有效处理社会矛盾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客观分析矛盾是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前提找准着力点是做好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掌握方法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抓手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出现了“企业民营化、管理社会化、工作自主化、人群流动化”等新特点,群体性问题诱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不断地调整各方面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旧的平衡被打破,在所难免带来一系列矛盾。二是加快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随着征地、拆迁工作的深入,人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情绪上容易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被动和失衡,难免带来一系列新矛盾。三是群众合法利益和正当要求因一些干部作风不实、方法不当,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致使矛盾不断升级,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问题日趋增多。群体性事件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二是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三是矛盾性质越来越严重;且出现了三个转化,即由自发性向有组织有目的成规模转化;有序性向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转化;逐级上访向越级群访转化。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压力最大、最感头痛的问题。如何认识群众,如何面对群众,如何善待群众?是做好群体性工作的前提。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一要大力提高干部服务本领。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基层干部有电筒、雨伞、统统靴“三件宝”就能走遍天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三件宝”再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群众的需要是信息、政策、法律、科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根据群众所需,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当好“六员”上下功夫,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二要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基层干部的主要工作精力应放在帮助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上。广大基层干部,要遵循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帮助农户找准项目,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各种渠道落实发展启动资金,切实帮助农户尽快富起来。三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多是平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的好坏,往往又是群众评价党组织和干部是否真心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尺度。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让群众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体现党的温暖,增进与党的感情。四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优先依靠力量。因此要选配好基层领导班子,对于素质低,群众不拥护的要予以调整或撤换,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其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五要不断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当前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宣传与入村入户宣传相结合,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克服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引导群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群体性事件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矛盾的根源上是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为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联系近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我觉得应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解决群体性事件应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一要坚持“三可三不可”总体原则。即:“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二要掌握“二十字”基本要求。即:“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三要建立“三早”预警处理机制。即: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四要遵循六项工作制度。包括情报信息网络制度、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五个一”工作机制(对排查出的重大问题采取“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办法解决)、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制度、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度。五要采取经济、教育、法制“三种手段”。经济、教育手段是基本手段,法制手段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运作。另一方面,解决群体性事件应注意几个具体环节。一是关于领导出面疏导的问题。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群众的目的就是见领导,求得问题解决。领导出面疏导,是平息群体性事件最主要的手段。各级领导一定要把群众要见领导当成送上门来的思想工作,敢于面对群众,善于说服群众,带着感情、责任主动去做疏导工作。切记不能摆架子不见群众,不能和群众斗气,不能派不能答复和解决问题的人去应付群众,不能等到群众闹得不可收拾时才硬着头皮去见。二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