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人口有儿无女不称心,有女无儿就伤心;一儿一女不放心,多子多女才舒心。有权的顶着生,有钱的买着生;有路的骗着生,没钱没路躲着生。一、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一)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二)地域文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婚俗婚俗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人口出生率低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人口出生率高不够稳定,离婚率高,再婚现象较多,大大降低出生率较稳定,离婚率较低,出生率较高二、外国文化与人口(一)婚俗(二)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的增殖。二、中国文化与人口原因:社会的进步,农业社会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来增殖财富。(一)早婚早育晚婚晚育(二)多育多子只生一个《孟子·离娄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规定最低婚龄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影响出生率(三)“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四)“安土重迁”“四海为家”————促进人口迁移、婚姻地域范围扩大、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影响职业选择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血缘关系越远,基因(DNA)组成差异越大,互补作用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较好。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孩子的后天教育。地域文化外国文化婚姻宗教人口中国文化生育职业选择人口迁移人口总结下图表示两类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国家,B国属于_______国家。A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型,B类国家中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的有亚洲的_________;拉丁美洲的_____等。2.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3.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的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该采取的人口政策是: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达发展中现代韩国古巴人口老龄化少年儿童比重过大因人口的老龄化导致死亡率回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也导致了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努力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因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5、下图中黑线代表人口死亡率,红线代表了人口出生率,则中间阴影部分代表_______________。6、(1)阶段,人口出生率____,人口死亡率_____,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这属于_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7、(5)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人口年龄结构呈现_________型,我国的上海就属于这种类型。8、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_________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向_______的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高高极低“高-高-低”现代型缓慢增长计划生育过渡型现代型9、读下图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____国;如该国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2)B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_型,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就业困难,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安定。现代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或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0、解放前我国人口增长,原因是11、49年—82年人口,原因是12、八十年代后人口增长,原因是13、我国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将带来了什么问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婚姻生育观念的改变。缓慢经济发展缓慢,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迅速增长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长,从而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速度下降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向“低—低—低”过渡人口老龄化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总结地域文化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爆炸环境的限制性人口增长人口迁移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三种模式风俗习惯是人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特色,有一些对人口再生产很有影响。如苗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有“不落夫家”的风俗,女子结婚后立即返回娘家,不与丈夫共同生活,一般为两三年,甚至七八年,对于高出生率是个有效的抑制。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其基本教义有“四谛”、“六道轮回”等。一向鼓吹出家遁世、轻生乐死、厌弃生育,对人口再生产的态度十分消极。近代以来,在汉族地区,宗教的影响趋于衰微(佛教在生育、孝道等问题上已向儒家思想靠拢),但在少数民族中,宗教仍有影响,如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云南南部的佛教,内蒙古、藏青地区的喇嘛教等。伊斯兰教一向对生育持促进态度,迄今有关民族出生率仍较高。喇嘛教对人口再生产则有消极影响。曾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前“蒙古地区极力推崇和提倡喇嘛教,使蒙古族近半数的男性人口成为不事生产和生育的喇嘛,这是蒙古族人口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西藏、青海的情况也完全类似。清代后期是喇嘛教的峰巅时期,进入民国已逐渐衰退,但直到1940年前后,被禁止娶妻生育的喇嘛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仍居高不下:锡林郭勒盟各旗平均为42%,阿拉善旗为45%,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高达60%。西藏在清代时僧、尼占总人口1/4,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仍占到1/10。很显然,这种状态对人口再生产是极其不利的,许多人家往往传不到三四代就绝了户,民族也处在慢性自杀式的萎缩状态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