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目录第一部分学校概况..............................................1第二部分办学成效.............................................12一、办学指导思想............................................12(一)学校定位与规划......................................12(二)办学思路............................................16二、师资队伍................................................23(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23(二)主讲教师............................................30三、教学条件与利用..........................................36(一)教学基本设施........................................36(二)教学经费............................................44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46(一)专业................................................46(二)课程................................................53(三)实践教学............................................59五、教学管理................................................65(一)管理队伍............................................65(二)质量控制............................................69六、学风....................................................75(一)教师风范............................................75(二)学习风气............................................77七、教学效果................................................84(一)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84(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87(三)思想政治道德素养....................................88(四)体育................................................92(五)社会声誉............................................94(六)就业................................................96第三部分办学特色.............................................98特色之一:厚基础,搭建强化基本功的教育教学平台..............98特色之二:重开放,构筑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体系.............109第四部分评建工作情况........................................118第五部分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126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勤求博采-1-厚德济生第一部分学校概况我校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1956年8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隶属卫生部,当年招生。1960年,成为64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之一。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合并,保留学院名称和建制。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成为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唯一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00年,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医学院校。2006年,成为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共建院校。积50年的办学经验,我校已形成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体现中医药学科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学实力和教学水平不仅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声誉。我校正抓紧机遇,迎接挑战,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以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宗旨,实现教育教学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为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做出贡献。一、教育教学建校50年来,我校已经成为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管理学、英语(医学)和法学(医药卫生)等多学科,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等多层次、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勤求博采-2-厚德济生多类型综合发展的现代化中医药大学。我校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信息中心、体育部、高职部、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等二级教学单位。开设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和法学(医药卫生)9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9个,教育教学综合实力雄厚,形成了系统较为完整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体系。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中医药人才30000余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13000余名。截止到2007年7月底,我校全日制在校生9990名。其中博士生546名,硕士生1125名,本科生6770名,专科(含高职)生1549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中,含留学生1064名,台港澳学生323名,占本科生的20.49%,居全国高校前列。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勤求博采-3-厚德济生二、学科建设我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开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研究生教育之先河,是全国首批招收中医药研究生和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6年开始招收台港澳及外籍研究生。1987年批准成为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5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98年被批准为开办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的试点单位。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我校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囊括了全部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一级学科均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5年被评为全国中药界唯一的“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包括药学、管理学等2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本科专业包括医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和工学6个学科门类,实现了由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中医药大学的跨越。我校注重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十五”期间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由“九五”期间的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发展为6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十五”期间各级重点学科数量是“九五”期间的6倍。我校作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国家重点学科与国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勤求博采-4-厚德济生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涵盖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中药、中医内科学全部中医药主干学科)的院校,发挥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龙头与辐射作用。2007年,我校6个国家重点学科全部以优异的建设成绩,通过教育部的考核评估,顺利进入“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并且新增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目前,我校已经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我校国家重点学科雄厚的学术水平,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师资队伍我校认真落实人才强校战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曾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现外聘4名院士为特聘教授。原有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27名,尚健在19名,其中终身教授4名。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1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和外国专家局“创新引智计划”项目(“111计划”)负责人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4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专家8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2名,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获奖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6名,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7名,教育部“高等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勤求博采-5-厚德济生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4名,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高等学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入选者3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奖者4名,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5名,全国中青年医学之星4名,首届全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6名,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5名。现有专任教师741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95名,占53.3%;博士生导师175名。我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代表多人曾担任各级社会团体、学术组织重要职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建校至今,任全国人大代表7人次,其中2人为常委;任全国政协委员34人次,现全国政协委员4人;任北京市人大代表8人次;任北京市政协委员11人次,现市政协委员4人。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3人,现任教育部督学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卫生各专业及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秘书长、委员共8人。四、科学研究我校重视发挥中医药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在科研实践中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推动整体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及近三年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居于领先地位。2004年,王庆国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973”计划项目资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勤求博采-6-厚德济生助,说明我校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力;2004年,以牛建昭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并于2006年获教育部、外国专家局“创新引智计划”项目(“111计划”)项目资助,说明我校的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国家与教育部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标志我校在国际合作和交流方面位居全国100强,对推进我校建设世界知名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部软课题项目,标志我校在国家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方面进入了高层次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