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乡镇小学科技辅导员的素质乡镇小学科技活动是乡镇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乡镇小学科技活动中,乡镇小学科技辅导员处于主导地位,是乡镇小学科技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辅导者。一所乡镇小学的科技活动能否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关键在于辅导员的素质。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其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在遗传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生理解剖特征和生理机能特征,它表现为'人本身的自然力',是素质结构中的物质方面;二是心理层面,指人的心理品质,它是在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兴趣与能力、社会适应五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意识与意志品质等,它是人的生理组织结构主要是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三是社会文化层面,指以人的生理组织结构为物质载体,并只有经过内在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的社会文化素养,具体表现为有知识的头脑、会审美的'五官'、美好的心灵、灵巧的双手等,它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表现。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十分重视科技辅导员素质的提高,坚持召开每年一届的青少年科技活动理论研讨会。本章从心理和社会文化两个层面上,分:科技意识;科技知识和信息;科学思维与操作技能;乡镇小学科技活动的辅导等几个方面,就乡镇小学科技辅导员的素质构成及其补偿方法进行了阐释,目的在于帮助乡镇小学科技辅导员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科技活动的辅导能力。3.1科技意识3.2科技知识和信息3.3科学思维与操作技能3.4乡镇小学科技活动的辅导3.1科技意识科技意识是乡镇小学科技辅导员素质的核心。乡镇小学科技辅导员有了一定的科技意识,才可能自觉地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改变教育观念,利用乡镇小学科技活动在乡镇小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特殊功能,培养乡镇小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的素质,为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的劳动者。因此,提高乡镇小学科技辅导员的素质,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乡镇小学辅导员的科技意识。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提出的。这是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动态历史进程的科学概括。这一概括指出科学技术已经从原来的生产力一般要素,发展成了当今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一个独立的要素,逐步发展成为起支配作用的第一生产力,它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古代(从有文字开始),科学技术尚处于萌芽状态。这时的自然科学尚包含在哲学之中,并带有极大的直观性和猜测性;而技术则存在于劳动者的经验之中。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者的体力、经验和技能,科学技术还没有成为理性的知识体系,还不可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二阶段,是从15世纪下半期开始,到18世纪下半期以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近代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独立的学科。如:数、理、化、天、地、生等。而生产经验和技艺也开始由接触工农群众的脑力劳动者来进行概括和总结,上升为诸如纺织、建筑、造船、机械、兵器、印刷、医药等各门较为系统的技术或技术科学。但是,这时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初中基本上是相分离的。在少数情况下,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发展也起过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则是属于偶然的、不自觉的。所以,这个时期的科学技术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第三阶段,是从18世纪下半期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始,产业革命使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的要素转变为独立的实体和要素。其标志是1776年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它对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到了19世纪的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重要作用的日益明显,社会上又产生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的机械。如1871年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建立,1876年美国爱迪生的工业研究所的建立等等,则进一步说明了近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和生产力中一个独立的实体和要素。第四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现代科学技术已经由生产力独立的要素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即高技术产业),其主要标志是70年代美国的硅谷、硅原和日本的硅岛等新技术产业区的建立。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0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区(包括中国的38个)。这一高技术产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大幅度地提高所以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第一,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现代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包括着许多要素,而现代科学技术是这个系统中的决定因素,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武装广大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可以改进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工具都是科学技术的结晶;可以不断地改造或扩大劳动对象,按照人类的需要设计和制造出各种结构和性能的新材料。总之,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社会生产力,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社会就无法前进。近代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是以生产工具的改革为先导的,而生产工具的每次改革,又都是科学技术应用于具体生产过程的结果。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在当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0世纪初期,依靠科技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仅占5%~20%,而现在依靠科技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已上升为60%~80%,有的甚至是100%。过去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物力的投入,而现在则主要是依靠科技和智力的投入。例如,在一块硅晶体的成本中,原材料的费用不到2%,主要是科技和智力的投入;核电技术使1千克的铀-235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光纤技术使几千克重的玻璃纤维所能传输的信息相当于1吨铜缆所传输的信息量。再如,一台标准轧钢机,用人工控制每周产量不到500吨,而采用计算机控制,每周产量则达50000吨,效率提高100倍。总之,科学技术改进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增强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高技术产业的兴起,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则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第三,科学技术是组织、管理和协调生产力诸要素的要素。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没有管理科学和管理技术,生产力诸要素就无法进行合理的配置,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社会生产力就不能获得迅速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只有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民主化,才能有效地驾驭和支配生产力诸要素。管理科学和管理技术,不仅是驾驭生产力诸要素的要素,而且也是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伟大力量。因此,科学管理和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劳动生产率的得要源泉。第四,现代科学技术是标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已经渗透到了生产国诸要素中,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而且还渗透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待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观念;并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重大方面对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对加强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和军事实力也具有决定意义。因为现代化的战争是高技术的战争,是高速度、高效能、高精度的战争,是具有智能化的军队和智能化的武器的战争,军事力量的对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武器,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就无法敌制胜。正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是标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因此,世界各经济达国家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地位。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利卡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等。我国老一辈无产阶段级革命家也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早在50年代,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深谋远虑,主持制订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12年规划,采取了紧急措施发展核技术等六个方面的新兴技术。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把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也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综上可知,现代科学技术不但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且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第一要素,即第一生产力,这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振兴乡镇经济是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1.乡镇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追求的奋斗目标,是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包括的内容很多,既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就四个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而言,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的基础,工业现代化起主导作用,国防现代化是实现四化的保障,科学技术现代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是实现四化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实现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我党把改革同发展结合起来,并制定了分三步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第一步战略目标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乡镇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离不开乡镇经济的高速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发展乡镇经济呢?让我们先看看江南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的无锡县是怎样走上富裕之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无锡老乡们迫不及待地张罗着办企业,他们跑到大上海,把人家淘汰的设备背回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无锡县的产值和利润在全国独领风骚。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这一切竟像撞上了鬼打墙,总在原地打转转。特别是1985年,一家原来利润颇丰的毛纺厂,竟一年亏损120万元。这一刺激,引起了无锡人的思考,他们到广东等地取经,最后找到了停滞不前的原因科技力量偏低,管理机制不灵,并决定与科研院所横向联合发展高科技产业。县里选定8个乡镇作为试点,目标是高起点、大跨度、一步到位。这种让高科技一步到位的设想在乡镇企业激起了阵阵涟漪:曾亏损的120万元的毛纺厂,瞄准国内纺织品市场,与上海纺织研究院联合开发、研制出印花粗纺花呢,填补了国内空白。接着他们又推出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山羊毛的改良技术,使山羊毛同一般羊毛一样能纺能织,成本降低了50%。从1988年起,这个厂共开发新产品近百种,产销率达96%,1991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要实现科学技术一步到位,需要全方面开发。无锡县众多的乡镇企业感到一个如梗在喉的问题是科技人才的匮乏。许多项目想开发,却没有懂行人的决策、研制,许多机遇、市场就这样失之交臂了。这时,无锡人一方面广泛地向全国招聘各类科技人员,从1985年以来,全县共招聘科技人员百余名,他们有技术启动了无锡县前进的炎车头。另一方面集资办教育。在名不见经传的张泾镇,一所小学就投资150万元,假若你在一个制高点上看无锡,最漂亮的准是学校。现在全县35个乡镇,33个办起了工程、经济等专业的大专班。1991年底,全县财政收入33亿元,是过29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再看看辽宁农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