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及“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十五”以来,全县上下按照“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大力实施“以工兴县、科教兴濮、城镇化、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总体来看,“十五”计划主要目标顺利完成,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22941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9%,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增长9%、生产总值达到318964万元的目标。财政收入完成23220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9320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2.4%。“十五”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为二、一、三(55.8:23.8:20.4),特别是第二产业增长迅速,所占比重比200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9.48万吨,比2000年增加2.45万吨。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80万亩,优质水稻达到28万亩。瘦肉型猪和波尔山羊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牛、羊、禽及蛋、奶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5年肉类总产达到5.75万吨,比2000年增加1.6万吨。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集中实施了重点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新打配机井1485眼。渠村、南小堤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和王称固灌区骨干工程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省投资计划。启动苦水区改造工程,五万人吃水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完成了农村电网一、二期改造工程,三期农网改造接近尾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42元,五年年均增长6.9%。林业生产取得新发展,新建农田林网128万亩,绿化路沟渠65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5.5%。——“以工兴县”战略成效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289095万元,五年年均增长22.8%。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0家,实现产值921573万元。培育了玻璃制品、电光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以特种玻璃、电光源制品为主的文留工业区,以特种玻璃和食品加工为主的柳屯工业区,以电光源和橡胶助剂为主的户部寨工业区,以电光源和棉纺织为主的庆祖工业区和以电光源及新型耐火材料为主的城关工业区,玻璃制品、电光源、粮油加工、耐火材料、棉纺织五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18741家,实现增加值417063万元。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三金集团破产终结,八都集团进入破产程序,中原化工集团破产完成审计评估,化肥厂改制基本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3492万元,五年年均增长25.5%。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2.4%。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改建、扩建了南环路、解放路、国庆路、铁邱路等城市道路20条38公里,形成了五纵四横的道路格局;新铺设排水管道32.9公里,七路一场安装了高标准路灯;文化体育广场一期工程和宣传文化中心、金水桥商业街、八都坊商业街、心怡小区初步建成。垃圾发电项目一期工程顺利试生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先后荣获“全国第三次环境综合整治优美县城”、“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美县城”,被评为“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2005年,文留镇、柳屯镇分别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乡镇”,西辛庄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西掘地被评为“创建全省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农村信用社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县出口创汇达到1130万美元,五年年均增长64%。“东引西进”战略取得丰硕成果,家雄灯饰、联昌电器等台商企业顺利落户我县。成功举办了世张国际恳亲大会,对外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8项,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成果157项,其中有95项获市级以上名优产品奖。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3.5万平方米;“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3%以上,小学、初中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0.031%和1.2%以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成功创建成全省文化先进县。医疗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得到较好保障。人口保持了较低的增长速度,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内,低于8‰的预期目标和全省平均水平。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评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COD、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在计划控制范围以内。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43元,五年年均增长15.6%,高于“十五”计划目标11.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以内,低于5%的计划目标。失业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总体上看,我县“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五年来,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观。我们在工业发展、城乡建设、财政增收、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重要突破,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实现了一次新的重要跨越,全县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第二节“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我县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产业结构将加快调整,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开放性经济将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将更趋协调。但另一方面,受各种问题和矛盾制约,经济发展也将进入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难度将会加大。在这个阶段,我县经济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淡化,有利于我县更好地发挥现有的区位、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承接国际产业和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二是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加强了对中部地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支持,使我县在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三是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内陆欠发达地区影响不大,反而给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四是主导产业逐步壮大,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我们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五是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体制性障碍将进一步消除,这些有利条件必将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六是“十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上仍将强调加强土地和信贷管理,国债资金也将逐步淡出,保持我县投资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二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存量减少,资源制约将对我县现有产业格局带来严峻挑战。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依然偏低,资源、原材料初级加工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不强,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四是“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农业抗灾害能力弱,农民增收渠道较窄。第二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一节“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实施工业兴县、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本途径,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节“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原则一是更加注重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态势。把既快又好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我县经济再上新台阶。二是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更加注重科教兴濮和人才强县,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科教兴濮和人才强县,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的基础上。四是更加注重“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充分发挥县城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贯彻城乡统筹方针,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逐步改变二元结构,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是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加大开放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六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利益协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注重社会公平,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第三节“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宏观经济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按2005年价格,“十一五”末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340元;“十一五”期间,出口创汇总额年均增长3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末,工业总产值达到259亿元,年均增长1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2亿元,年均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对财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显著扩大,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条形成。五大种植基地、五大工业园区、六大支柱产业更加发展壮大。劳务输出达到30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15亿元。全县城镇人口达40万,城镇化水平达35%左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2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