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教案及分析杨永乐【学习目标】、了解钱钟书及其人格魅力、了解中国诗与西洋诗的不同。、掌握比喻的手法运用。【作者简介】一、作者:钱钟书(—),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年生于江苏无锡,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年-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年赴英国留学。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获副博士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年回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湖南师范学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北京图书馆英文馆刊顾问,南京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纂。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毛选英文编译定稿小组成员。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一级研究员。“文革”中受冲击。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年免)、文学所研究员。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五卷)等。《管锥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研读文本】二、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比较文学的,这更切合外国听众,通过比较可以使外国听众更快地把握中国诗歌的精髓。钱钟书先生清楚地意识到给外国听众介绍中国诗歌,是不宜对其作概述或概论的,尽管外国听众更希望有个笼统的印象,但文化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这种做法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者开篇就阐明自己立论的方式是采用比较文学的手段。但为了委婉地阐明自己如此立论的目的,钱钟书先生便借用西方人极其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来过渡,这体现出钱钟书先生一贯的机智、快速阅读文章第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征有哪些?第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第段.篇幅短小。作者在第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2/3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第段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第、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第段“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在第段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第段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作者在第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发展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韵味: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风格: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内容: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理出文章结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段),中国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段),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第至段),中国诗的特点。第四部分(第段),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三、总结全文思路。【拓展训练】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望庐山瀑布李白3/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⑴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分)⑵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⑶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分)【参考答案】⑴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⑵(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⑶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四、课后作业。试以“落霞中的飞鸿”为情景,联系你此时此地的心情,运用比喻的形式,写一段字左右的作文。分析:我选取了著名学者、大文豪钱钟书先生的一篇文章《谈中国诗》。此篇文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很好地体现了钱老对中国诗歌的透彻理解,能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诗的特点。这节课我化繁为简,只选取了三个学习的重难点:、了解钱钟书及其人格魅力。在教案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作者简介”这一环节,介绍了钱老解放前后的经历和在不同阶段做出的贡献。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钱老有一个较充分的认识,比喻进入课文预设的问题中。、了解中国诗与西洋诗的不同。这是本文的重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设计上采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从而总结出中西诗歌的不同,进而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比喻的手法运用。钱钟书先生善用比喻,这是人所共知的,他的比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在文中有大量的比喻。为了让学生对比喻这种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方式有更深的理解,教案设计中利用“拓展训练”“课后作业”等形式,达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