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难题电车难题电车难题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Foot)于1967年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中提出的。1996年,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彼得·昂格尔等人重新提出这个问题,使这个问题为人熟知。再后来,哈佛大学政治学家桑德尔在公开课《公正》中大谈“失控的电车”,又引起了许多人对哲学和伦理学的兴趣。在哲学与伦理学的之外,心理学、认知科学与神经伦理学对于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问题升级你站在天桥上,看到有一台刹车损坏的电车。在轨道前方,有五个正在工作的人,他们不晓得电车向他们冲来。一个体重很重的路人,正站在你身边,你发现他的巨大体形与重量,正好可以挡住电车,让电车出轨,不致于撞上那五个工人。你是否应该动手,把这个很胖的路人从天桥上推落,以拯救那五个工人,还是应该坐视电车撞上那五个工人?双效原则西方人从中古的道德家入手,挨个儿拿他们的主张为胖子的命运求解。首先上阵的叫做托马斯·阿奎那。这位绰号“笨牛”的神学家理论的核心是人类应该共存,同时亦要自保,一旦二者发生冲突,理性可以给出正确答案。他据此提出了“双重结果原则”(DDE),即故意的杀戮都是非正义,但如果杀戮的目的是为保命,则杀戮可以接受。这样便有人用DDE解决胖子问题了——我不是为了杀死胖子而杀死胖子,所以胖子可以是别的任何东西——沙袋、石头,哪怕绿巨人更好,因为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车停下来,但在经历8个世纪的自相残杀之后,人类恐怕很难再对理性那么乐观了。任何生灵涂炭几乎都可能被冠以“并非故意”。功利主义接下来边沁和他的功利主义登场了。功利主义本质上非常有现代意味,它的核心观念已经融入现代人的思维模式,甚至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这个核心观念就是量化。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是把行为的取舍量化成可比较的介质,边沁认为这个介质就是“幸福”。这位哲学怪人甚至发明了一套像模像样的微积分方程式来计算某种人类行为的必要性。在他眼里别的都是浮云,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才是正经事,摔死一个胖子能换五个人活命就不要手软。和边沁同时代的康德则选了另外的路,在他看来“胖子”这件事也不用讨论,因为无论目的几何,“胖子”已被当做了手段,这在道德上是不被允许的。随着现代科学对人类意识和身体认知的转变,单纯从哲学上为行为找原因似乎已经过时,流于功利的人类关心的是两件事:第一,从良心上讲为什么把车引上岔路会比把胖子推下去更好过;第二,如果非把胖子推下去不可,究竟如何减轻他人的不安?康德义务论康德义务论在坚持康德义务论的人看来,道德应该建立在必要的义务上。目前社会舆论大多赞同,不可以杀人是一种道德义务,那我们就不应该夺取他人的生命。在上述的实验中,都不应该改变方向或推落胖子,即使这个行为的后果是牺牲更多的人。康德说,我们每个人不需要诉诸外在的权威,而只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就能够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是主观的意见;理性超越了我们自身,它颁布了“普遍必然的律令与义务”。这个律令就是康德著名的“绝对命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这个思想实验主要设计来攻击功利主义与源自康德主义的道德义务论见解。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功利主义认为,为追求对最大多数人来说的最大效益,应该牺牲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康德主义)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康德主义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必要的义务责任上。如果不可以杀人是一种道德义务,在上述版本的思想实验中,不应该动手,让一个人牺牲,即使这个行为的后果是牺牲五个人。悖论?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没有答案的结尾无论人类提出的道德理论有多么千姿百态,也无论这些道德理论有多么精妙绝伦,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至今还没有发明出一种普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准则。这个电车难题依然没有标准的答案。所以,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日记》里说的那句话也许将永不过时——我们依然不明白我要做什么。时至今日,关于电车难题的讨论与观点层出不穷。在这里,推荐卡思卡特的《电车难题》。在此书中,卡思卡特精心构造了一次符合”电车难题“的案件,并通过检察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属、律师、媒体、大学师生、电视观众等不同身份之人表达不同立场持有的观点。其中也展示了先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对电车难题有兴趣的筒子们可以找来读一读。(。・∀・)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