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东城区“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东城区产业和投资促进局二〇一一年十月2“十二五”时期,是东城区贯彻落实《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和商业服务业两大优势产业,做优旅游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做大中医药产业、低碳服务业和体育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三大新兴产业之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现根据《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东城区“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及功能区建设规划》对未来5年积极培育中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要求,结合东城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规划所指中医药产业包括中药、中医和中医药辅助三个大类。一、现状和机遇(一)东城区中医药发展的现状1.企业聚集发展。2010年,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实现收入67.55亿元,利润1.49亿元,税收规模1.11亿元,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各区县前列。坐落于东城区南部的同仁堂是我国中医药业内龙头企业,位于东四的永安堂、崇外花市的千芝堂、前门步行街的长春堂等是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字号。同时,在中药工业中较有影响的中药饮片企业崇光药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实验药厂也注册在东城。不仅如此,东城区还聚集了众多颇具实力的中西药兼营企业,其中的国药和华润北药3位居我国医药产业三甲,中国医药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医药进出口企业;涌现出了一批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院、儿科诊所、美容门诊部等公司制医疗机构。这些企业的聚集使得东城区具备了国内其他区域发展中医药产业难以比拟的优势。2.事业资源优质丰富。在东城坐落着众多顶级中医药事业机构,这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首先,东城区拥有我国最具实力的中医医疗机构和中药研究院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下属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中国骨伤研究所等具备全国顶尖的中医科研研究机构和中医药科研人员,作为国家级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临床基地,聚集了众多中医药领军人物,研发了一大批中医药科研成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均拥有很强的科研力量,研究成果全国领先,这些都为中医药产业上游研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中药协会等权威机构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古籍出版社、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港澳台交流中心等全国性知名学术组织也坐落在东城,为聚集从事中医药的相关企业提供了浓厚的行业氛围。不仅如此,东城区还聚集了从明、清太医院遗址到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医案馆、中国医史博物馆、同仁堂博物馆等中医药文化资源,为中医药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4重要的资源支撑。上述事业资源都有待进行开发利用,转化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二)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机遇1.国家与北京市政府对促进中医药发展高度重视。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这些政策重心的调整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空间。北京市人民政府也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并明确提出了培育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支持中药创新体系建设等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意见和措施在政策层面改善了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利于东城区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和更大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壮大。2.“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新契机。2009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东城区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成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的引领者。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在“试验区”内先试先行,进一步优化了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同时,“试验区”建5设也扩大了东城区在全国范围内中医药发展方面的影响,树立了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区域品牌,更有利于吸引从事中医药产业的相关企业入驻,在全区形成中医药产业聚集发展的态势。3.区划调整使得东城区中医药企事业资源分布更加优化。区划调整后,位于新东城南北两端的北京同仁堂集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遥相呼应。南部的北京同仁堂集团可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北部的中医药高端事业资源也可向南部地区扩展,从而为北部中医药科研机构与南部中医药企业形成产学研联盟提供了可能。同时,区划调整使得旧城区改造与中医药企业聚集区建设相结合成为可能,推动新东城的中医药资源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功能布局的优化,为中医药聚集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4.区域内中医药健康需求不断增强。2010年,全区人均GDP突破了2万美元的大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和“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功效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景广阔的市场。二、困难和挑战作为东城区的新兴产业,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壮大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障碍。61.中医药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且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中医药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7.8亿元,仅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4%。东城区拥有的中医药资源优势未能使中医药产业显现出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另外,在中医药产业的三大类中,中药大类份额明显大于其他两类,实现增加值11亿元,占全区中医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2%。但是,在中药大类中,符合东城区产业集约化发展特点的中药研发和中药销售实现增加值分别仅为1.2亿元和1.1亿元。其主要原因是中药研发大多在事业体制下运行,没有转化为产业成果,中药销售企业平均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不高,整体水平尚待提高。2.中医药产业布局分散,有待形成聚集效应。全区面积仅41.84平方公里,旧城、文保区所占面积大,居住用地比例较高,产业用地不足。全区中药企业、中医医疗机构和保健企业以极度分散的方式,散布在众多社区、胡同、街道之中,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条件与环境都较差。这导致中医药企业之间业务交往、信息交汇和人才交流非常困难,难以形成互动发展局面。因此,需要中医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整合挖潜、优化调整,将城区改造与中医药产业聚集区建设结合起来,提高空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形成产业聚集效应。3.中医药事业优势有待转化为产业实力。东城区地域内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院所,具有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也有多家大型中医药企业驻扎。但是,中医药事业与中医药产业之间、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互7利互通、合作共赢的发展渠道,亟需搭建起交易转让、投融资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平台,突破交易、审批等环节方面的制约因素,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成果的转化。三、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思路是: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中医药新兴产业。通过资源融合、打造品牌、完善服务及文化创新与传承等手段,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区,规划“两大中心”;以新太仓东部、雍和宫南部、中医科学院等为核心,重点发展五大行业;实施五大支撑工程,全面推进中医药产业科学发展。1.两大中心:中国中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和中医药品牌中心。2.五大行业:中医药研发服务、中医药展示交易、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中介服务、中医药企业总部。3.五大支撑工程:中医药产业监测工程、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工程、中医药产权交易服务工程、中医药投融资服务工程、中医药信息公共服务工程。(二)基本原则《东城区“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及功能区建设规划》对东城区产业选择与发展提出了坚持政府和市场双推动、发挥区域优势、集群发展、产业成长性和资源整合集约利用的四大原则。“十二五”时期,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要贯彻8和落实上述原则,在此基础上还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中医和中药联动发展原则。在引导中药企业入驻和壮大的同时,大力支持公司制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鼓励中医科研、中医医疗机构与中药企业的合作,形成以医带药的局面。发挥中医药辅助业的桥梁作用,推动中医产业和中药产业的联动发展。2.产业高附加值发展原则。发挥全区中医药产业高端资源禀赋优势,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鼓励企业加大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力度,加快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步伐。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度高、市场需求量大、品牌知名度高的中医药行业,推动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向高质化、高新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3.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东城区丰富的中医药事业资源,推动体制、机制和渠道创新,通过加强中医药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有效运作、资源整合、整体提升、政府支持等手段,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中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同步提升,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东城区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4.项目市场化运作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将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实施“产9业项目化、项目市场化”,推动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可持续与整体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的中医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总量得到壮大,产业增加值从目前的17.8亿元提升至28.7亿元,年均实现增速10%以上。同时,中医药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区域品牌效应显著,在全国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四、主要任务(一)瞄准产业定位目标,占据产业发展关键环节1.重点发展中医药研发服务。一是支持国家中医科学院等中医药科研机构开展中医药前沿理论与产品开发研究,鼓励中医药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外包服务;二是鼓励和扶持一批中医药龙头企业,开展传统中药“二次开发”和现代中药研发;三是积极推进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为科研成果市场化创造条件;四是强化政策创新,重点发挥中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加大中医药创新企业的引入力度,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产品化、贸易化与资本化。2.重点发展中医药展示交易。一是以“十病十药”交易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中医药产权交易市场;二是鼓励中药企业连锁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三是吸引全国中医药相关的会议、展览会、招商会等在东城召开,支持中医、中药协会在东城举办中医药展示交易会;四是利用东城区中医药商贸基础,发挥中医药老字号品牌资源优10势,引导中医药名院、名店、名馆的适度聚集。3.重点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一是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机构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的开发研究和市场推广;二是支持中医药用品生产企业和机构开展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器械的研发设计、中试生产和市场推广;三是鼓励引入各类高端品牌健身养生连锁店,开拓中医药健身市场,培育现代化的中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四是鼓励相关企业和机构与各类新媒体合作,开发、制作和播放与养生保健相关的传媒产品。4.重点发展中医药中介服务。一是积极探索与首都中医药科教、金融、商务、商贸、文化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二是大力鼓励中医药信息、代理、经纪、咨询、推介等中介服务公司的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发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中药协会等中医药顶级协会的作用,扩大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的影响,推动中医药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入驻与发展。5.重点发展中医药企业总部。一是加强政企沟通,提高政策扶持力度,保持国药集团、北药集团、中国医保、卫生出版社等国内一流优质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