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小城市学校周边交通组织研究---以沁水县实验小学为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  小城市学校周边交通组织研究——以沁水县实验小学为例史文君【摘要】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中,学校周边交通组织规划作为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其规划结果直接影响城市重要道路、交叉口等各方面的交通管理规划结果。小型城市因其自身特点的特殊性问题,常规的学校周边交通组织方法并不完全适用。本文以小城市学校周边交通特征分析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城市学校周边交通组织的关键问题,并研究在实际项目中的规划内容侧重点,最后结合沁水县城的案例,以实例论证本文提出的规划理念和新思路。【关键词】管理规划;小城市;学校周边交通组织;沁水;案例分析1引言随着城市机动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运行秩序混乱以及道路环境安全性等问题日益严重,而城市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状况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形成质的变化。在这种大形式下,交通管理规划着眼于在城市交通现有设施条件下交通管理组织问题的解析和规划,因此其地位逐渐凸显。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当中,学校周边交通组织问题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一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也做过相应的研究,刘子宇[1]研究了学校、医院等弱势群体的集散区域交通组织方法,提出基于生理和心理特征来提升学校和医院周边交通管控设施的方法,介绍了“临时停车”、“区域交通诱导”等4种手段;郭耀武[2]以江门市交通调查数据为基础,归纳了造成中小学上下学交通拥堵的原因,提出了以交通规划为主线的多层次解决方案;叶茂盛[3]研究运用行动统计分析、空间句法理论、GPS行动数据分析等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对小学生放学从离校到归家的全程行动路径进行持续无间断的计测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小学校门前区的设计、放学路径的优化、学区规划,以及小学生活动场所规划设计提供了定量化的指导意见;宁士君等人[4]针对大中型城市中的交通拥堵其中的一种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系统介绍交通拥堵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改善中小学周边地区交通拥堵现象的建议;朱芸等人[5]以交通服务水平为切入点,提出了典型学校周边道路网的单向交通流组织方案。然而,小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着路网先天不足、过境交通干扰较大等自身特点,因此目前大多数规范和相关研究内容并不适用。本文以小城市学校周边交通状况特征研究为切入点,2  通过对交通特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小城市学校周边交通组织规划的要点和重难点,以及规划和实际管理中的关键点;最后以本文提出的规划理念为基础,分析沁水县城的学校周边交通组织规划案例。2小城市交通特性2.1道路网络发育不健全(1)道路级配不协调、功能混乱:小城市道路网络规划起步较晚,有些城市甚至没有开展过系统的综合交通规划,自主化发展模式使得小城市路网一般呈现不规则的形态,主次干路功能不明确,各级别城市比例失调,一般次干道、支路所占比例少,不能很好地承担交通的集散及服务功能,主、次、支等级道路不能进行很好地衔接,因而阻碍交通的流畅运行,部分问题路段甚至会形成严重的周期性交通拥堵。(2)支路功能无法发挥:小城市支路密度一般偏低、断头支路较多、连通性较差,而且相当一部分支路的通车情况很不理想,机动车无法通行,无法发挥其毛细血管作用。尤其在城市中心主、次干道交通负荷较大的路段,很少有支路能起到循环分流作用。(3)内外交通干扰大:小城市一般缺乏快速路,因而不能很好地分担过境交通压力,造成城市内部交通拥堵;许多小城市依托公路“贴线”发展,对外等级公路直接穿越城市中心,加油站、大型市场等人流、车流吸引点多沿公路设置,加剧了城市交通与过境交通的相互干扰,使过境公路成为事故多发地段。2.2交通管理措施落后(1)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完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标志标线的设置一般存在数量缺乏、障碍物阻挡,部分路段标志过分集中存在歧义,标线长时间不更新导致残缺、模糊,行人驾驶员难以辨别等问题。(2)交叉口渠化不尽合理:一些主要交叉口未设渠化措施,或者未合理按照交叉口进口道转向交通流比例分配进口车道;专用左右转进口车道未与交叉口信号相位对应等问题,导致进口道存在直行和转向车辆之间相互干扰,增大了交叉口的瓶颈效应。(3)行人步行设施有待合理化和规范化:人行横道位置设置不够合理,距离停车线太近,增加了人车冲突的可能性;人行横道线模糊不;个别畸形交叉口路面较宽、交通流复杂,行人一次过街困难,缺乏过街行人安全岛,存在行人过街安全隐患,行人过分暴露在机动车流中,在增加行人过街危险性的同时又干扰了机动车的正常行驶。(4)道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严重,管理不足:小城市一般出行距离短,城市非机3  动车,尤其是摩托车数量较多,而城市道路条件较差,多数路面为一块板且路面较窄、机非隔离措施缺乏,加上居民路权意识薄弱、交通管制不到位等问题,道路机非混行现象严重,并且已经成为小城市道路通行能力难以发挥的最主要问题之一。2.3城市居民出行结构特异性小城市规模较小,因此一般居民出行距离较短,相应的出行时耗也较短,这就导致了城市居民午间次数增加,人均出行次数一般要比大城市高;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小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大城市的差异较大,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居民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方式,而在小城市居民出行结构中一般非机动车比例较高,步行、自行车和摩托车三者的出行比例之和往往占居民出行总数的一大半,某些城市甚至能达到90%以上,是小城市居民出行的最主要方式,而公共交通体系往往刚刚开始发育,较少的公交线路和较低的站点覆盖率也是造成小城市公交出行比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出行交通流的时间分布方面:小城市和大中城市的高峰时间段存在显著不同,一般而言大中城市一天中有两个高峰,即早高峰和晚高峰;而小城市一般除了早晚高峰之外还会存在午间的次高峰,一般早高峰最明显为全天的最高峰,而下班时间较为分散,晚高峰并不突出。在持续时间上来看,小城市一般交通总量小,高峰时间较大城市短。3小城市学校周边交通组织3.1关键问题(1)校园区位存在不合理规划:许多小城市为依托公路“贴线”发展的模式,对外等级公路直接穿越城市中心不仅造成内外交通的干扰,而且在城市用地布局方面,一部分学校的区位设置也选择这种“贴线”模式,如图3-1所示。这样的学校区位其存在问题是:学校进出交通,尤其是上下学集中交通对对外道路或者主要干道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包括道路的通行能力影响以及上下学交通的安全影响;另一方面,中小学校上下学多有家长接送,放学时间接送交通流拥堵在校门前,尤其是开车接送家长的车辆沿街停放,会对对外道路或者城市主要干道造成“瓶颈效应”,且学生和家长在校门前的过街安全性也得不到保证。4   图3-1小城市学校区位示例(2)校园周边环境亟待整治:学校周边往往是很多零售小商业、沿街商贩的集聚地(如图3-2~3-3所示),且服务对象大多为学校学生或等待接送的家长。由于缺乏合理的管制,这些沿街的商贩摊位摆放随意,侵占周边道路或者人行设施,进而在上下学的高峰时间内造成学校周边环境的拥堵,影响交通安全。 图3-2、图3-3校园周边沿街商贩 (3)接送交通流混杂:小城市一般家长接送情况普遍,接送交通方式一般包括:私家车、摩托车、非机动车和步行四种类型。这其中私家车和摩托车的接送交通流容易与校园附近道路社会交通流形成混杂,一方面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另一方面对接送学生的安全性也会造成极大的不利。(4)接送等待空间缺乏: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建设之初并未将接送停车或者集散问题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这就导致在上下学高峰时期,接送的人流和车流由于缺乏合理的等待集散空间和有效的交通疏导,从而使得学校门口车辆占用主线道路空间停车等待,影响社会车辆的正常通行,进而引发交通拥堵;步行或者非机动车家长在等待过程中随意走动的现象也会引发一系列交通安全问题,如下图所示。5   图3-4、图3-5校门口集散可能更空间缺乏3.2规划侧重点(1)学校区位分析学校处于不同区位直接影响学校学生的出行特性和家长的接送特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学校,一般学生上下学出行距离较短,家长的接送比例一般较低(如下图和下表所示为上下学出行距离和接送比例之间的关系),且多采用步行、非机动车的接送方式,这种情况下,学校周边交通组织的侧重点在于慢行交通的疏导,以及慢行空间的优化;而位于城市外围、郊区的学校,一般学生上下学的出行距离较长,家长的接送比例一般较高,且多采用私家车、摩托车等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这种情况下,学校周边交通组织的侧重点在于解决机动车临时停车问题,以及接送交通流和周边道路社会交通流的冲突问题。图3-6上下学出行距离-接送比例图表3-1上下学出行距离-接送比例表接送距离/比例接送不接送0~14km56.11%43.89%14~19km64.94%35.06%19~27km72.41%27.59%(2)周边道路交通特性分析学校周边道路的等级、车速和交通流量状况,直接决定学校接送集散空间的设置形式和0-14km14km-19km19km-27km56.11%64.94%72.41%43.89%35.06%27.59%接送不接送6  出入口位置。学校周边尤其是校门口正对道路为主干道或者交通流量较高、车速较快的交通型次干路的情况下,学校周边集散空间宜选择在校内设置(图3-7)或者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图3-8)。集散空间出入口宜尽量避开高等级道路,选择在临近次干道、支路开口,以减小对道路正常交通流的干扰。 图3-7在校内设置接送集散空间 图3-8利用地下空间设置车辆临时停车空间学校周边道路等级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利用校门口空地设置上下学接送家长的集散空间和临时停车空间,如下图所示,从而提高接送便捷性和停车周转效率。 图3-9利用校门口空地设置集散和停车空间(3)周边用地情况分析学校周边用地情况主要影响上下学高峰时间内,学校周边的交通流量和交通流组成情况。学校周边为居住和办公用地,市民的通勤时间和上下学时间一般存在重合,在这种情况7  下,在上学和放学的高峰时间内,学校周边交通量较高,交通组织的关键问题是从时空上分类通勤交通流和上下学以及接送交通流,从而缓解交通拥堵。具体的措施包括:实施错时上下学和错时上下班策略,从时间上分离两类交通流;办公楼停车场出入口、学校出入口的合理规划和设计,从空间上分离两类交通流。高峰时间内的交通管制,人为引导交通流的合理化组织。(4)沿街商贩情况小城市学校周边交通组织需要解决的一大重点问题就是沿街商贩的整治。在交通流组织方面,沿街商贩的组织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提供合理的经营空间,促进商贩的规范化经营;商贩经营空间和接送行为的结合,利用经营空间为接送等待家长提供等待休憩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高峰时间的有效管制,减小对学校接送交通流的干扰。4案例分析4.1背景资料结合上文的理论,本文利用山西省沁水县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案例选取沁水县实验小学,位于一条支路和主干路交叉形成的T型交叉口处,如下图所示。 图4-1实验小学周边情况4.2现状问题(1)接送交通流与周边道路社会车流冲突严重由于该交叉口为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接送车流和社会车流在交叉口区域交织形成了较多冲突点,见图4-2和图4-3,其中分流冲突点2个,合流冲突点4个,而对道路安全影响最大的交叉冲突点则达到9个之多,极大程度地增加了交叉口以及校门口的安全隐患,降低了8  交叉口和路段的通行效率。 图4-2、图4-3现状交通流交织冲突现状(2)沿街商贩秩序混乱学校周边违章经营现象严重,沿街商贩秩序混乱,摊位缺乏管制,一些摊位由于空间限制,被迫占用交叉口和学校门口空间,影响交叉口通行。4.3交通组织规划方案根据实验小学周边实际空间和用地情况,提出了两种交通组织设计方案。(1)方案一方案一主要立足于解决接送车辆停车问题,并兼顾步行和骑车接送者。考虑充分利用梅杏北路和北坛路形成的“Y型”交叉口处的空地,设置接送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临时停车区以及步行接送者的休息等待区,集中接送车辆和人员,以便于管理和疏导,从而将接送车辆和行人对交叉口和学校门口车辆的通行影响尽可能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在北坛路接近交叉口位置以及校门口处增设行人过街横道,高峰时间上下学学生具有绝对优先权,学生上下学通过人行横道进出停车区域,确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