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愈来愈多,几代人围着“小太阳”团团转,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处处呵护,孩子就像温室中的花朵,缺乏应有的锻炼。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有依赖别人、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港台教育界关于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有一句流行的话:“根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我认为,大量的心理行为问题都是在学龄前期形成的。小朋友不喜欢交往,不会交往,独生子女是一个原因,家长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一个原因,此外,幼儿园的环境、教师的教育也是导致幼儿不会交往的原因。所以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对其进行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所谓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生活、学习中与他人接触与交往时具有的能力,它包括下列内容:1、交往的态度,包括能主动与同伴交谈;愿意接受同伴的邀请,与同伴一起游戏并感受其中的快乐;2、交往的能力,包括与同伴一起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能完成成人交给的任务;能主动使用“好”、“再见”、“对不起”、“谢谢”、“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注意倾听别人交谈,不插嘴;自觉遵守并提醒同伴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分配角色能商量,看到同伴发生冲突能劝解,同伴无意过错能谅解;3、友好的行为,包括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食物与别人共享;洗手、喝水按顺序;玩喜欢的玩具不抢先、不独占;同伴遇到困难愿意给予帮助。二、培养措施(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1、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利用集体教育形式,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技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发现有许多教材的教育功能,并不锁定与其特定领域的作用,还综合着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功能。如主题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使幼儿愿意与周围的同伴一起玩,友好相处,共同分享,并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如轮流、等待、谦让等,学习自己纠纷与冲突;《我的家》使幼儿了解并学习人们共同生活所必须遵守的公共规则;《大家在一起》让幼儿感受大家在一起的快乐,还应遵守集体规则……这些教材提供的知识准确、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孩子也非常喜欢。我们还通过情景表演、互换角色、看图讲述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常用语言,大大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了幼儿的交往策略,不知不觉中幼儿的交往技能得到了发展。2、充分利用学习中心活动,帮助幼儿加深体验,进行交往语言的迁移,巩固交往技能。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不受任何拘束,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游戏时我们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规则,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间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我们特地开辟了“娃娃活动天地”的微型小社会,幼儿在游戏中自由选择角色进行交往,如医生给病人看病、理发师给客人美容等,好热闹。为了加强学习中心活动间的联系,提高幼儿间频繁交往,娃娃家内我们特意提供医药箱,创设“娃娃”生病的情景,引导“妈妈”带“娃娃”去看病……实践证明: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行动的目的、预想行动的结果,有助于幼儿采取正确的行为。他们在一系列地交往中,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身份,更换交往对象,调节着自己的交往语言和行为,体验到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欢乐,逐渐学会了合作、互换、轮流、等待、谦让、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3、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培养和锻炼幼儿交往能力。幼儿的一日生活,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教育内容,它们不仅给幼儿表现、发展技能的机会,还能使幼儿获得有价值的新知识。请幼儿轮流做小老师,让他们在为大家服务的同时,产生光荣感,得到交往的乐趣;请内向孤僻的幼儿做信息使者,迫使他们逐步与老师、同伴交往;利用户外活动和散步活动这两个全园集中性的开放活动时间,开展跨年龄段的相互交往活动;鼓励幼儿同园内其他人员接触等,以此来拓宽幼儿的交往范围,引导幼儿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二)、家园互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的坏习惯,形成中的心理疾患,大多是在家里形成的。在开展幼儿心理教育中,必须强调家园一致的原则,才能取得教育的最大实效。在开展幼儿心理教育过程中,坚持家长学校活动。首先,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明确幼儿园的教育意图,并能大力支持园方,积极投入到教育活动的配合之中。其次,为了向家长指明教育的方向,教师们煞费苦心:利用“家长园地栏”、便于家长及时地了解近阶段的教育目标及内容,让家长进一步掌握教子的方法,使家长能正确对待子女教育,通过这种不定期的交流,配合教育、指导,使个别幼儿在交往方面有新的突破。三、实践效果经过一学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有明显提高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教师有意识地采取外界干预措施,幼儿普遍表现得落落大方、热情有加,已经没有了退缩、怕生的现象;当有客人来班时,他们会主动、大胆地与客人打招呼,有的幼儿会拉着客人的手说:“客人老师,您好。”家长们也经常会心地对我们老师说:“我的孩子现在大胆多了,对人有礼貌,客人来了很会招待”。如田忠杰小朋友刚入园时情绪极不稳定,经常哭闹,对家长依恋性强,性格暴躁,脾气倔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和小朋友、老师交流,交往方面有很大的障碍。教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有意与孩子交谈、沟通,不断地培养、教育孩子。经过一学期的实验,该幼儿能高兴来园,主动与老师、小朋友问好,并能较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与同伴较好地合作、交流,也能主动与教师谈心。(二)、家长的家教水平得到了提高由于同步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也提高了家长的家教水平。他们了解了对幼儿进行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这样的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与同伴、成人交往的环境,进一步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四、讨论与反思:(一)、把握幼儿交往中的心理倾向是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前提。交往是幼儿情感上需要,情感对人的个性的影响主要在于情感作为一种行动动力,有引起、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幼儿阶段已经有情感,这时适时对儿童强化良好、健康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未来的发展。情感养成教育是构成儿童整个身心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儿童逐步实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并超越自我的教育过程,所以儿童良好的情感养成可以为同伴交往培养奠定基础。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应包括以下心理倾向:与同伴接近的需要;对合作活动的兴趣;言语交流的愉悦。学龄前期幼儿的上述心理倾向显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外在向内在转化与提高的过程。把握幼儿交往中的心理倾向是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前提。(二)、中班多数幼儿由于缺乏应有的交际技巧和方法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活动中会发号施令,在玩耍中争着扮演重要角色;活动中多数幼儿不能遵守游戏规则,输了耍赖;活动中轮流玩玩具的意识淡薄,不会征求别人的意见,出现争执;有的幼儿很孤僻,默默地坐在一边,不愿与别人一起玩。参考文献: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2、李道佳、郭晓琴,《幼儿素质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3、唐淑,《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4、钱源伟,《幼儿健康心理八十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5、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