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第一章天文开学第一课什么是常识?什么是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涉及了哪些文化?还欠缺哪些文化?与本专业的关系?专家跟非专家只有一个区别:专家有常识,一般人没有常识。沈从文用40年时间做古物的研究,建立了这样的常识。比如说一块绸缎,打眼前一过,就知道是明清的还是宋元的。专家肯定有常识,但专家不会只有常识。反过来说,没有常识,则一定不是专家。比如余秋雨。批评余的一种观点就是他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出了很多错,金文明“逗”余就是抓住了他的这样100多处错误。余秋雨也许是戏剧方面的专家,但称不上历史专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大都非常重视常识。像章太炎的《国学概论》、胡适的《读书与治学》、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俞陛云的《诗境浅说》、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吕叔湘的《语文常谈》、龙榆生的《词学十讲》等等,讲的都是常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较综合的一种,包括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物、什物十四个方面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懂常识,在古籍中寸步难行。比如历法,在春秋战国就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制。至唐,三种历都用过。先秦古籍中也是各历都有,一部《诗经》中就三种历都用。历法如对不上号,历史必然是乱作一团。还有职官,原来以为宰相是一个官,其实宰相是理国政的丞相、掌军事的太尉和皇帝的秘书长兼监察的御使大夫的合称,是三个官,后来分别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和大司空,合称“三公”,都是宰相。常识通不通,看闲书也是大相异趣。像《东周列国志》里的人物姓名就包含了人物的血统、国名、氏名、性别、排行、所居地名、封邑、官职、技艺特长等丰富信息。能不能读懂这本书,先看能不能读懂人物的名字。如果我们读历史小说,多是在不解常识“风情”的情况下读的,效果可想而知。对人物来历、官职性质、权限大小、学历高低一知半解,对当时的宗法、礼俗不了解,自然无法体会其人其事的种种妙处,读故事只能是囫囵吞枣,最终也只剩下“面如重枣”或“眼似铜铃”。萨孟武先生读《三国》,对诸葛亮有一个看法;“诸葛亮为琅琊人,他不蠖伏于东海之滨,乃躬耕于南阳之野。在兵马倥偬之际,南阳为军队常经之地,隐居于此,果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么?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其志已非匏瓜,盖欲‘求善价而沽’。不过‘王公不致敬尽礼’,则宁愿独善其身而已。”这个看法没有地理常识作依据是不会想到的。这只是文中的小趣而已。关于《水浒》的作者问题,有学者就是从地理方面入手的。《水浒》中凡写北方之地,多是张冠李戴,南辕北辙,漏洞百出,让人找不着“北”,对南方之地却能精确到一乡、一山、一庙、一桥而不出错。故推断《水浒》作者为南方人。什么是常识?寻常的见识就是常识。沈从文鉴定服饰,就觉得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常识虽然寻常,但一定要有见识,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否则,只算平平常常,无见无识。所以有常识的人一定是下过苦功夫研究那些不好懂的学问,在不好懂的学问中锤炼出见识,才深入浅出有了常识。真正的常识是精透学问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点也不价廉。学习常识也不是件容易事,也得耐着性子下功夫。像礼俗、车马、饮食、衣物、什物,名称多,细节多,琐碎之极,不像今天,一个名称就概括了好多内容;至于天文、历法,早几百年妇孺皆知的东西,今天看实在是非常陌生且专业;还有地理、职官、姓名、宗法,都是体系复杂严谨,看着看着就顾头顾不上脚。沈从文说专家就是有常识的人,也就不是自谦了。综观全书全书共十四章,其标题依次是天文、历法……,也就是十四个主题。这些主题,既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可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天文、历法、乐律。这是全书的头三章,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中偏于“天学”一系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天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它不像西方天文学那样以探索自然为己任,而是一门高度致用的学问。“在政治上的作用极其巨大”,“大到成为上古帝王之头等大事,甚至是惟一要事的地步”(江晓原,《天学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而且,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要以天为镜子来照见地上的人事,所以天文、历法、乐律就成了中国古代“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个体系。它很重要,读任何古书都会碰到,要读古书就不能不知道,所以把它们放在第一单元里。第二单元:地理、职官、科举。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中偏于“政治”一系的内容。这里,讲地理讲的不是“分野”(“分野”是“天学”系里的重要内容,已收在第一单元里了),而是郡、国、省、府、道、路、军、州,是历代行政区划,由历代政权设置、划分而产生,不是“天象”是“人事”。职官、科举,更明显了,讲的就是活动于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的身份(职官)和他们从历史舞台下(社会上)走到舞台上(政权中)的方法、过程(科举),只不过讲职官更偏重唐宋以前而讲科举更偏重唐宋以后。这些内容如果不知道,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也许还勉强能对付,但要想了解点历史上发生的故事,那就绝然不成。所以它们放在第二单元里。第三单元: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如果说前一单元更多地反映了古代历史大潮中弄潮儿的事迹,那么本单元则更多地反映了历史大潮本身。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民众的时代,显贵与明星固然耀眼,但更反映一个时代真实面貌的还是广大民众。本单元所论及的“姓名”、“礼俗”、“宗法”等主题,则正包含着当时最接近于广大民众生活情形的内容。最后一个单元内容比较丰富,一共有五章: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这些有关当时“物质文明”的内容,是近几十年来学术界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也是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古代社会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读古书稍多都会遇到的问题。宫室即是建筑,是“住”的文明;车马即是交通,是“行”的文明;饮食是“食”的文明;衣饰是美学,是“衣”的文明。衣、食、住、行,再加生活用具(什物),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四个单元的十四个主题,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深入浅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篇章,把中国古代社会较完整地展现到了读者的面前,也为再去直接阅读古文扫清了一些障碍。第一章天文[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中国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与之对应的就是Sunday,Monday,Tuesday……乃至Saturday的七天。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韩等国的日历上,还在使用日、月、金、木、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Tuesday源自“Tiw‘sday”,Tiw为北欧神话中战神。星期二在拉丁语中为“diesMartis”,即罗马神话中战神Mars,亦为火星之神,汉语原译为火曜日。(其他)Wednesday源自Woden'sday,Woden为日尔曼主神,星期三在拉丁语中为diesMercurii,即为水星之神,汉语原译为水曜日。Thursday源自Thor'sday,Thor为日尔曼的风雨雷电之神。星期四在拉丁语中为diesIovis,即为木星之神,汉语原译为木曜日。Friday源自日尔曼的爱与美的女神Frigg。星期五在拉丁语中为“diesVeneris”,即为金星之神,汉语原译为金曜日。Saturday源自“dayoftheplanetSaturn”,即土星日。星期五在拉丁语中为“diesSaturni”,即为土星之神,汉语原译为土曜日。中文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日文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英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木星古名岁星,径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例如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等。古人对于二十八宿是很熟悉的,有些星宿由于星象特殊,引人注目,成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