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李久生博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一、发展观的演化二、科学发展观释义三、新课标的科学发展观解读一、发展观的演化1、发展与发展观的概念——●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使所有人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发展与增长的关系——现代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三者相互联系的过程;“增长”是指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产出的量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发展则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中国人对“发展”的理解——有没有→多不多→强不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对事物发展的总的看法;◆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观点和体系;◆是一个政党或政府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2、几种主要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循环经济的发展观●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①发展经济学倡导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基本观点——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成果——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形成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问题——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因此,也被称为“有增长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②《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中心论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成果——警示人们: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人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问题——过于悲观并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支撑和促进作用。③人与客观世界协调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心论点——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内在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成果——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问题——局限性在于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但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④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观——循环经济的发展观源于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循环经济”一词。●中心论点——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从物质流动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操作原则——“减量、再用、循环(3R)”◆资源利用的减量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用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循环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少害化,实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特点——全新观念◆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新的价值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利用科技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新的生产观——在生产中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新的消费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循环消费的观念。⑤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观——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源于A·K·森等提出的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理论体系。A·K·森认为: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一种扩大人们所真正享有的经济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这种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主体、以制度为载体,强调每个经济主体不只是经济福利的接受者,而且是能动地获取机会、争取权利,进而享有充分经济自由的经济单位。●中心论点——经济不自由与基础设施缺乏、贫困、社会组织问题等密切相关——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核心。◆评价性作用。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某种指标体系来加以评价和比较,而人们所享有的经济自由是否充分则是一个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功能性作用。各种不同的自由权利在促进发展和增进人类自由方面具有功能性作用。个人选择和采取经济行为的权利及其可持续性,是发展的一个主要引擎。经济自由主要包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直接作用的几种基本自由,即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这几种基本自由被经济主体运用的结果,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前提,更是发展的重要内涵。⑥面向后代与未来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中心论点——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随后这个概念逐渐被更多的官方文件使用。可持续发展作为完整的理论,包括了以《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观点,《第二个2000年》和《没有极限的增长》中的部分观点,以及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阐述的有关理论。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首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群体所普遍认同。●特点——可持续发展观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后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主要内容——◆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凸现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提出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资本,包括环境资本。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为后代人应尽的责任。◆提出代际公平基础上代内公平的概念。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3、发展观演化的阶段划分——①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政治学家提出,由发展经济学(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工业文明观”(经济增长论)。因受“二战”影响,视军力为国力,视GDP为发展。“发展==工业”或“发展==经济”②第二阶段——1969-1973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批判“经济中心主义”,提出资源、生态的极限论点。“经济+自然==发展”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经济+自然+社会==发展”④第四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研究,产生了“综合发展观”。这一发展观虽然加进了“人”,但并没有十分突出“人”的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发展”⑤第五阶段——以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为重要标志,着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口号,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人+经济+自然+社会==发展”⑥第六阶段——200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4、新、旧发展观的比较——●传统(旧)发展观——线性。假设只有一条单一的轨道供所有的国家循其发展。处在单一轨道上的落后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赶上其它国家。于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而资金和技术转化是达到这一目的最好、最快的手段。传统(旧)发展观鼓励发展中国家、后发展国家摒弃他们的传统甚至文化。●新发展观——多样性。认为发展过程有可能存在许多并行的发展轨道。在很多层次上,即使有共同的长期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会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发展模式。新发展观将人的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置,重视人类的自身发展、教育,建立更加协调、有效的体制。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资本,而非物质资本,“传统”并不是一种依靠而成为一种财富。二、科学发展观释义1、科学发展观的诞生背景——①历史的反思——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史,绝大多数时候是受“发展主义”思潮左右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在上世纪中叶,当我们倡导批量生产、机械化、工业化、“赶超式”发展时,“寂静的春天”已经来临并席卷全球。改革开放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就是硬道理”思想指导下,兴起了一轮又一轮“投资热”与“开发热”。这些“热潮”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但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与污染。但这些浪费与污染不仅没有算入发展的成本,反而摇身一变成为经济增长的“有机构成”。以砍伐森林造纸为例:▼砍伐木料,GDP增长一次;▼运到造纸厂造纸,GDP增长一次;▼造纸排放的污水引起人畜用水质量下降,于是制造漂白粉及净水机等,GDP增长一次;▼森林及植被破坏后,进行生态建设、兴修水利(包括大型调水工程等),建设各级各类防洪防涝设施,制造必要的安全产品,GDP又增长若干次。——实际上,在这些增长的背后,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降低。②现实的思考——宏观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状态不协调。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这是低水平、不完全的小康。在2000年考核小康社会的十项指标中,绝大部分都实现了,只有农民人均收入、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人均蛋白质摄入量没达到。从GDP等宏观经济发展大局来讲,都达到了小康,但农民生活、社会公共卫生等远远没有达到。因此,对发展的理论应该从更宽泛、更全面、更持久的意义上去理解。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和社会必须同步加快发展,而且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受到资源供给的严重制约◆资源禀赋较差,人均占有量低。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和淡水,我国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石油11%、天然气4.5%、煤炭79%、铁矿石42%、铜18%、铝7.3%。◆资源利用效率大大

1 / 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