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能力与学术标准吴忠民主要内容一、学者必须具有的基础二、学者必须具有的研究能力三、学术评价标准作为学者,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很不相同,千差万别。尽管如此,但总有些相同之处,总有些一般性的规律可以遵循。一般来说,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应当同时具备必要的基础和必要的研究能力这样两个方面的条件。另外,还应当有着明确的学术标准。有了这些,就能够成功地履行学者的社会责任或职业责任,实现其人生或所从事职业领域的目标。一、学者必须具有的基础第一,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学术研究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作为一种职业,学者需要有一种职业伦理;作为一项事业,学者需要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也就是张载所说的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和胸襟。这种社会责任感既表现为学者对学术的一种敬畏感和正心诚意的心境,也表现为对社会的一种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第二,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是否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是一个学者能否最大限度地做出学术贡献的重要变数。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一旦选好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那么,不但可以持续地推出系列产品,而且,逐渐会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种心中有数的感觉,逐渐会形成一种学术自信和有效的学术判断。这里,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标准至少应当有两个,一是能够打动自己,二是能够打动别人。第三,有一个自己喜欢、擅长并且能够持续关注的中层理论。理论是解释问题的工具或框架。如果没有理论做依据,那么,很多研究没法进行。即便进行研究,其结果也多是“工匠”式的研究。所以,当研究方向选定后,进一步的问题就是选好一种合适的理论。理论过大或过小都有局限。选择好某种中层理论的最大益处在于,不仅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够有个依据和归属,而且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以可持续的积累。中层理论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上挂下连”,即:既能够同宏观理论实现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能够相对精当地解释特定研究方向所关住的具体问题。这样看来,在很多情形下,只有依据某种中型理论,才能科学有效地认识问题。第四,有多层面并且是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同现实世界相一致,知识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只是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才人为地将知识区分为不同的学科。就一般情形而言,如果只是基于某一学科来从事某一方向的研究,则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握。所以,应当以一个学科的知识为主,并大量学习、储备其他学科特别是相关学科的知识。第五,有刻苦勤奋的精神。但凡成功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具有一种刻苦勤奋的精神。道理很简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天工作两个小时的人,同每天工作10个小时的人相比,在收获上自然是差别很大。二、学者必须具备的研究能力第一,具有想象力。不少学者长期从事某项专门的研究领域。长时以往,学者对于自身的研究风格往往是习以为惯。相应地,学者的观念、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就相对容易陷入某种路径依赖的状况,也就是思维定势。借助于想象力,人们容易跳出思维定势的限制。通过对自己头脑某种暂时的“清零”,研究者可以摆脱本能化惯性思维的局限;通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研究者可以丰富对原有问题的认识;通过逆向性思维,研究者能够进行深刻的反思;通过多种多样的联想活动甚至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研究者往往能够寻找到新的思想支点。而不断变换角度或变换方法去考虑问题,原来的问题可能就不成问题了,认识上就会有所突破。需要说明的是,研究者的想象活动并非可以凭空进行,而是必须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基于现实的世界。第二,具有坐标定位能力。学者应当具有一种历史坐标感和现实方位感,而且这种坐标定位的意识应当达到一种本能化的地步。学者应当具有一种历史意识。基于历史意识,便容易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基于历史意识,还有助于形成现实定位能力,弄清这个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当中究竟处在哪个方位点上。当纵横两个维度的坐标点确定后,基于历史意识,还需要厘清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前后左右状况,弄清多种相关观点。具有坐标定位的能力,对于学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益处之一:它可以使研究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居高临下”地把控问题的研究,而不是被动地让问题牵着自己走。益处之二:有助于研究者找到问题的价值、症结及突破口所在。益处之三:有助于使研究者对于问题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坐标定位式的解释,不仅容易说服自己,也容易说服别人。第三,具有感悟能力。学者经常使用两类方法,即:理论研究方法和经验研究方法。在具体运用这两类研究方法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一些学者会侧重其中的某类方法,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过度地依赖某类研究方法甚至将之予以神话化,而排斥其他研究方法,将之视为唯一正确的研究方法,则无法达到准确、合理把握问题的目的。感悟能力所强调的是一种基于一定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基础之上的“贯通能力”,即:整体上的判断能力。基于感悟能力所形成的对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不仅在理性逻辑层面和实证数字层面上都能够说得通,而且能够同时符合人们的感觉,也就是人们要在感觉上觉得“靠谱”。感觉能力虽然在外观上表现为某种直觉力,但是,感悟能力不是平白无故的直觉,而是在基于一定理论分析和一定经验数据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学术研究的“直觉”和“灵感”。第四,具有反思能力。对于一些学者来说,常常会存在着这样一种局限:过度自我欣赏的心结。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众多,研究板块更是纷繁多样,其中还会包括大量的“冷门”、“偏门”领域。有些学者由于长期关注于某个特定的专业领域,对之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因而对于这个领域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情感和偏爱。学者应当通过经常性的反思,清醒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予以克服。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么,在社会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学者的自身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难以摆脱固步自封的桎梏。三、学术评价标准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对学术成果的判断,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经常使用的是这样四种标准:学术刊物等级的高低;转载率的高低;课题(主要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省部”立项项目)立项级别高低及数额的多少;同行引用率的高低。对于学术成果水准高低评价标准的设定,应当包含这样几项必不可少而且是不会有多少争论的原则:公正性;专业鉴别力;目前和长远学术价值的判断;遗漏率较低。以这些原则为视角,可以发现,前述四种学术评价标准虽然均有其合理成分,也都有其不尽合理之处。相比之下,同行引用率是合理程度相对最高的标准。第一,以学术刊物等级为标准。现在国内大量的学术机构将学术刊物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以此作为某种重要的学术标准。这种做法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其一,“高等级”的学术刊物已经含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成分。其二,一些“高等级”学术刊物的编辑具有较高的鉴别力。所以,从大概率角度看,“高级别”学术期刊所刊发论文的质量要高于一般级别的刊物。按学术刊物等级为标准来评价学术成果,仍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这种做法对于好成果的遗漏在所难免。其二,即便是“高级别”学术刊物的编辑,其水平也有着不小的限制,有时也会有某种学术偏好,因而有时难免会舍弃某些具有“超前”性、具有长远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三,出于种种原因,即便是“高级别”学术刊物也难免刊发一定的人情稿件。第二,以论文转载率为标准。不少重要的二次性文献刊物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望。这些二次性文献刊物所转载的论文是从数千种学术刊物中广泛筛选出来的,甚至是优中选优。这些刊物定期选出各个学科领域当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而且,这些刊物往往是由权威学术机构主办的,有着较高的学术鉴别力,有着很好的声誉。应当说,被重要的二次性文献刊物所转载的成果的质量一般来说是较高的,在学术界也有着较为庞大的读者群。但是如果过于看重这种做法,则有明显的偏差。其一,遗漏率较高。以十分有限的编辑人手,要从几千种学术刊物当中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样看来,对于优秀文章的筛选而言,这种做法的遗漏率恐怕是很高的,不可能具有基本覆盖性。其二,对于具有长远学术价值的文章,有限的编辑队伍更不可能予以准确把握。第三,以课题立项级别及数量为标准。这种作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一,能够说明课题承担者在选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对课题的构想、论证及研究基础具有一定的水准。其二,许多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首轮阶段采取匿名评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其三,项目的结题,聘请数位专家鉴定。这种作法的益处在于,能够对这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确认。这种作法的不足在于:其一,相对来说是重入口,轻出口。其二,对于研究成果的长远价值往往难以把握。一项新的、富有创意的成果,其真正的价值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充分体现,往往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如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渐显示出来。其三,遗漏率较高。对于广大的研究者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其从事的大多数研究内容并没有去申报课题立项。所以,课题立项的覆盖面是十分有限的。第四,以同行引用率的高低为标准。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种做法有着众多的益处。其一,可以将有价值成果的“遗漏率”降至最低限度。其二,引用者的专业判断力是不言而喻的。其三,通过即时引用率和持续引用率,能够看出某项成果的“即时”的学术价值、“长远”的学术价值。即便当时没有被研究者发现,也会被以后的研究者发现,至少从大概率的角度看是这样。其四,这种做法基本上可以杜绝人为操作成分。所以,这种做法具有公正性。这种做法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一,这种做法难以对不同学科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进行比较。其二,有时也会出现误判的情形。不过,上述不足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矫正。其一,不同的学科在比较引用率时可以设定不同的系数。其二,可以参考持续引用率。其三,对某一学者采取一定数量成果平均值的方式进行比较。尽管同行引用率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但相比之下,同行引用率目前来看是缺陷相对最小的学术评价标准。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实际情况说明,凡是得到公认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成果,其引用率特别是持续引用率一般来说是很高的;凡是得到公认的著名学者,其研究成果的引用率特别是持续引用率一般来说也是很高的。一般来说,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学者与较高的引用率两者是高度重合的。结论:由上可见,虽说上述四种学术评价标准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但相比之下,相对最为合理准确的学术评价标准当属同行引用率。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