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介绍作者简介•姜戎,本名吕嘉明,1946年4月出生,北京人,曾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主业:政治经济学,偏重政治学方面。1967年自愿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1978年返城。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作品《狼图腾》: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小说梗概•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叫陈阵的北京青年来到草原以后,发现草原并不全是浪漫和自由。牧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必须和狼进行战斗。他亲眼目睹蒙古的女人和小孩与偷袭羊群的狼――象豹子一样大的狼――徒手搏斗。也曾误入狼群、并亲眼看见群狼怎样在头狼的指挥下,调兵遣将围猎几百只黄羊。但是,人却抢了狼储存的食物。为了报复人的贪婪,狼利用冬季风雪和夏季蚊灾的掩护,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偷袭军马群的残酷而壮烈的战役。于是人又被激怒了。来自于农耕民族的干部不顾蒙古牧民的反对,开始了大规模的围猎狼群的战斗。狼在死亡前的尊严和牺牲精神震撼了陈阵。陈和他的朋友亲自掏了一窝小狼,并且养了其中的一只。他要通过一只小狼的成长,探索狼的习性和狼的哲学。思想升华•生态思想:•作者提出了“大命小命”的概念。人、马、牛羊、老鼠和狼,所有这些活物都是小命,草和草原是大命。蒙古人最心疼的就是草和草原,所以史书记载,谁破坏草原烧草场,就会受到“诛其家”的惩罚。蒙古人爱草如命。这个“大命小命”的关系,连西方读者都觉得很深刻,而蒙古人几百年前就有这种意识了。深刻的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草、羊、人、狼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把人从高高在上的主宰位置放了下来。•狼魂思想•以前对狼的评价大多都是负面的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写到了我们以前所不认识的狼,狼性中还有慈爱、温柔、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一面。游牧民族天天跟狼这个对手斗争,长智慧、长性格、长耐力,狼的优秀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狼具有众多的优点:生命力强,自由独立、强悍进取、顽强竞争、聪明机警、善于团队合作、亲情友爱、富于家庭责任感。•《狼图腾》一书,大概是分四条线索进行论述的。纵观全书,一共有35章外加一个尾声部分,•第一条线索是每章部分之前都有一段狼或游牧民族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摘录。此线索虽是以文献摘录的形式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背景参考平台,但此文献的摘录是否存在着对原文断章取义的嫌疑呢?那就应该由读者批判对待了!要知道,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是要客观、合理的。•第二条线索便是“小狼”被书中人物“陈阵”由生到死的豢养过程。此线索的论述或许是最能吸引读者的!因为它给读者呈现一个活蹦乱跳、生猛无比、聪明灵敏的“小狼”及其成长过程。特别是说到“小狼”居然能有无师自通的能力来“挖洞避暑”!真的在极大程度上,吸引着读者的好奇心。全书在“陈阵”这个养狼者的角度,一步一步地给读者近距离接触狼的“机会”,同时也着重地阐述了了全书的主题——狼性!•第三条线索便是蒙古族人民与狼共同生存和斗争的历史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作为一条主流线索,它大概地解释了什么是“狼图腾”,什么是蒙古族真正所崇拜的“狼图腾”。蒙古人灭狼,但是他们又崇拜狼,并且以狼图腾精神作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是死了,大多数蒙古人也是希望自己的灵魂是被狼“天葬”的!•最后一条线索便是依托在“文革”的历史背景下,作品叙述所持有的议论观点。全书故事情节正是由此四条线索层层深入地展开,并导出作品对狼性主题的论述的。•其实对《狼图腾》的解读,并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作品的线索结构或精彩的故事情节上的。作品中所引用的文献摘录有没有断章取义?在作品所提供的历史背景下,是否会发生这样的狼与人的斗争和生活?作品中所谈的“狼性”究竟如何解读才更合适?作品是否是在过分地强调狼性论?作品用狼性和羊性来划分人类文明史是否正确呢?《狼图腾》是否可以将其当成一部“史书”来看待?又或者只是将其当成一部普通的小说来赏读呢?还是说作品还能当成其它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东西来解读?“狼性”对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国人是否真的需要“狼性血”?一系列的疑问都需要我们理性探讨和分析。•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一定的文艺作品应该是一定现实存在的思想上的结晶!作为一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艺作品,《狼图腾》确实应该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例如,人们对草原的肆意破坏、片面地在草原发展农耕的生产方式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文革”时期,国家的动乱、政策失误的一面,就连大草原这一片安谧的净土也是难以置身事外的!但是,《狼图腾》始终是作为一本小说而存在的。或许我们根本没必要太过分强调作品中所涉及的敏感的民族问题等等!只是需要好好享受《狼图腾》带给我们的一场精神盛宴!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赏读的过程中理性看待作品中的观点和主题!•接着,就让我们来谈谈《狼图腾》的本质主题所在!按作品的观点,狼图腾精神便是蒙古族对狼性文化的信仰精神。进一步说,应该是草原人对狼的需要所形成的尊敬狼的勇猛、团结、刚猛、绝不退缩、聪敏有智谋的精神!并且在作品对狼性的描述中,狼性是一种开拓、进取精神!但是,我想大家注意的是,为什么蒙古人所信仰的是狼图腾,而不是龙图腾呢?还有就是,作品中的“狗文化”与“狼文化”的强烈冲突碰撞下的思想又是如何的呢•我们不难发现,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就是一个毫无地位的低等动物!应该说,国人在骨子里头是恨狗的!正如作品中所说到的,国人单单是骂狗的话就有几十种:狗仗人势、狗娘养的、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痛打落水狗、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我们不仅会问:为什么中国人会那么的恨狗呢?为何会与西方人的观念差距如此之大?追溯中国文化传统,我们不难找到答案!因为狗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奴性!狗低贱,无地位,狗是任由人所奴役的,它是没有自己判决的个性的!反观狼性,它应该被解读为一种刚性、一种开拓进取性又或者一种团结奋斗性!狼是不会轻易地屈服于人的脚下的!•就像作品给我们呈现的一幕:“陈阵”喂“小狼”吃饭的时候,“小狼”不会像狗一样表示谢意!“小狼”甚至认为,这是它赢回来的食物,而不是别人施舍的。而“小狼”进食的时候,是不允许别人靠近和围观的!可能是它为了保护自己的食物,又有可能是向别人展示自己高傲的进食姿态!•虽然在中国传统中,狼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狼,往往是贪婪、狡猾、奸诈、凶狠的代名词!现在就连小学的课本都有《狼来了》这篇课文,这或许就早早给孩子们一种认识——狼是凶残的,我们需要的是灭狼!但是《狼图腾》一书的观点,恰恰给了读者一个全新的思维冲击。狼性应该是一种永不退缩、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精神!就像当年成吉思汗能够横扫欧、亚、非三大洲一样的霸气的狼性!面对强敌,狼群不会退缩;面对猎物,狼群捕捉时一点也不着急!它可以一动不动地慢慢等待机会,追求一击即中!狼追逐黄羊的时候,会专门选择一个目标,并且一直追着这个目标不改变,直到把它收入囊中为止。或许这就是“狼文化”蕴含着的智慧•此处这样解读“狼文化”,不是让大家去像某些草原人一样信仰狼图腾,也不是在提倡大家去建立狼的文化体系等等!只是从狼性的解读上,给大家一个狼性的视角,并无倡导“狼”的论调!•说完狼性,再来看看羊性!与狼性截然不同,羊性往往表现的是软弱性、退缩性和冷漠性!作品中有这样的一段:“绵羊低等而愚昧,当狼咬翻那只大羊的时候,立即引起周围几十只羊的惊慌,四处奔逃。但不一会儿羊群就恢复平静,甚至有几只绵羊傻乎乎战战兢兢地跺着蹄子,凑到狼的跟前去看狼吃羊,像是在抗议,又像是在看热闹。那几只羊一声不吭地看着热闹,接着又有几十只羊跺着蹄子去围观。最后上百只绵羊,竟然把狼和血羊,围成一个三米直径的密集圈子,前挤后拥,伸长脖子看个过瘾。那副嘴脸,仿佛是在说:狼咬你,关我什么事!或是说:你死了,我就死不了。羊群恐惧而幸灾乐祸,没有一只绵羊敢去顶撞狼的。”•从绵羊的身上,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无情、冷漠,甘愿做一群长颈鹿、做一群冷眼的看客。从这里,我们或许觉得这一幕很熟悉。因为这些绵羊性、冷漠看客的现象到今天都确实还存在着!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这一切仿佛都在给我们呈现着当今社会的羊性冷漠缩影!国人身上的“羊性冷漠”病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觉得是因为国人未能把握各种“性”的度!其实本质上说,“狼文化”不一定就比“羊文化”或“狗文化”更优越,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汲取并在适当的时候显露出“狼性”的团结、刚猛等等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或许《狼图腾》一书中,用狼性血和羊性血来划分人类文明史是不科学的,还有其他的偏激论调也存在不合理性,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从作品中体会到拥有“狼性”魅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表现出来的重要性!•狼性,羊性和狗性,应该说各有优劣吧!只是看在什么情况之下,我们需要的狼性多一点,还是羊性多一点、狗性少一点而已!这就涉及一个理性看待的度的问题。如果每一位公民都能把握这个度,或者学着尝试把握这个度,那么我相信社会将进步一大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