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社会排斥理论二、社会资本理论三、社会距离理论四、社会认同理论五、冲突与适应——文化解释视角一、社会排斥理论(一)起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排斥概念起源于20实际60、70年代的法国,法国学者维莱.勒内于1974年首先明确提出该概念,用于阐释被排斥在就业岗位正式来源和收入保障制度之外的特定社会边缘群体的状态。社会排斥这一概念起源于对贫困问题、种族问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属于社会政策的研究领域,如今已经发展为解释多种社会问题的一种核心概念,它将非经济因素纳入了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框架,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使人们对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的解释更为深入。西方国家对社会派的分析主要注重对失业者、单亲家庭、残疾人、老年人的分析。(二)含义所谓社会排斥,原意是指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各种歧视或者偏见,这种歧视和偏见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当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和别人分享时,社会排斥就会发生。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的过程或者状态。可以分为经济排斥、政治排斥、公共服务排斥、社会关系排斥。社会排斥理论认为,社会排斥是全部或者部分被排除在决定一个人与社会融合程度的经济、社会或者文化体系之外的多层面的、动态的过程。(三)分类社会排斥有多种分类方法,如主观与客观、显性与隐性、被动与主动、群体性与个体性、制度性与非制度性排斥等,但是一般而言,更多的是从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和福利制度排斥等方面进行分析。许多研究都认为社会排斥具有累积性和传承性的功能,因此,应重点分析社会排斥如何产生、社会排斥如何影响被排斥对象以及如何使被排斥对象的弱势地位再生产。(四)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与社会剥夺大量的研究指出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各方面的社会排斥,农民工出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从而严重影响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进程。户籍制度的存在就是对弄明工的一种制度性排斥,农民工不能取得城市户籍,就意味着他们没有被城市所接纳,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受到排斥。农民工在和社会交往方面也受到排斥,即社会关系网的排斥,浓郁工在城市中所遭受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源于一种空间策略,一种“污名化”的叙事和话语系统,一种对社会资源垄断的偏好,一种社会距离的自觉生成。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在制度上对弄明工造成了隔离和排斥,还引发了城市市民心理和行动上对农民工的排斥。除了分析外在力量对农民工的排斥外,还应该分析农民工自身问题造成的社会排斥。也就是说,社会排斥理论可以指引我们进一步思考,到底弄明工自身的问题造成社会排斥,还是社会排斥产生了弄明工诸多问题。此外,社会排斥与社会剥夺之间还存在某种联系。剥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常常为冲突学派所用,农民工的社会剥夺是指弄明工在经济收入、福利保障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即他们本应当得到的一部分经济待遇被别人或者群体拿走了。农民工在各方面受到排斥即是一种社会剥夺,只是后者包含的意义更多,社会剥夺一方面是指客观经济的被剥夺状态,另一方面是指被剥夺者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社会排斥与社会剥夺使农民工产生对城市社会的排斥感,从而弱化了融入城市社区的意愿。二、社会资本理论(一)概念社会资本是一种集体性、社会性的概念,同时社会关系、社会资源的体现,与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有关,它具有生产性和收益性。大多数研究都关注社会资本的正功能,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有研究关注了社会资本的负功能。如体现在:第一,在一个群体之中,为群体成员带来收益的强关系,通常也会阻碍该群体之外的其他人获得为该群体控制的特定社会资源。第二,个人所属的群体或者社区的封闭性,将会阻止成员的创新能力或者事业进一步发展。第三,整个群体从社会资本收益,是以牺牲和限制个人自由为代价的。社会联系的加强,必将导致个体服从群体甚至令个体消失于群体之中的局面。第四,由于少数民族或者劣势群体共同的敌视和反对主流社会的经历,在群体团结得到巩固和保持被压制群体成员基本稳定的同事,使更有野心和创新精神的成员被迫离开其熟悉的群体和社区。(二)在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农民工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注重分析农民工外出时使用社会关系网络的原因,农民工如何在城市生活中运用其关系网络以及产生的影响。大量研究显示,农民工流动特别是初次外出所依靠的社会资源最主要的不是来自于政府和市场,而是乡土网络。农民工进城主要依靠的这种原始性社会资本,使其在适应城市的过程中依然在机构这种关系,从而在城市中形成了二院社区,即农民工只是职业上和空间上发生了改变,其他则一切如故。关系网络有利于农民工迅速进入城市和城市生活,但是它又对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产生阻碍作用,例如有研究指出,农民工在城市构成的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的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使进城的农民工能很快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沦为城市的失败者;另一方面,强化了农民工生存的“亚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了农民工身上所具有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其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边缘性地位,其边缘性地位与其社会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有改善农民工社会资本匮乏和质量低下的状况,构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机制,才能促使农民工更快完成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过程,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之中。三、社会距离理论博格达斯在其《社会距离及其测量》一书中提出了“社会距离测量法”,他强调社会距离的客观性,认为“社会距离是最形式化也是最普遍化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则是社会交往过程的结果;社会距离因此可以被界定为一种社会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发生关联时产生的情境。在具体研究中,社会距离更多指向心理距离,是基于价值的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差异而产生的,同时又受到制度和环境的影响。社会距离概念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很多,在对社会距离概念进行测量方面,有研究者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分解为三个层面,即向往程度、排斥预期和整体感觉;有的研究者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空间中的,在与城市居民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距离,并从交往状态、交往意愿、接纳预期三个维度进行测量;有的研究者将社会距离测量为主观距离和客观距离指标。大部分研究指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正逐渐增大,双方交往机会很少,主观距离比较大。在农村与城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农民工选择进城市打工、体验城市生活,尽量缩小与城市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另一方面,许多农民无法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愿、也不能改变自己,尽管在城市生活,也只是一个过客,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经历使得原来就存在的客观的社会距离更多的变成现实中的主观社会距离,使得这种距离感在体验、比较的过程中呈现出激化的趋势。四、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系统层面的整合,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及制度系统相互衔接,而不脱节,农村流动人口仅仅从经济上被接纳,在其他系统中却被排斥,不能说实现了城市化。二是社会层面的整合,即农村流动人口在行动、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不存在明显区隔;三是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社会,对城市有着归属感。因此是否认同城市社会是衡量弄明能够适应城市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认同与农民工城市适应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群体行为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社会认同由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认同和比较。类化是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认同时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式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社会认同理论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摆在核心位置,认为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者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在社会学中,社会认同是一个具有伸缩性的概念,他可以与政治认同、职业认同、身份认同、心理认同等同等并列,也可以包含后者,但一般意义而言,社会认同是与政治认同相区别的,同时又包含身份认同、心理认同等。从社会认同理论看来,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是农民工在接触城市生活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而采取的心理防卫措施,通过这种认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体现自己的尊严。农民工刚适应城市社会的程度与其社会认同密切相关,农民工认同城市社会,即对城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城市文化、市民价值观念、市民群体的日常运作逻辑等的赞同、认可、渴望与同化,将城市人作为自己的参展群体和评价标准,就会将自己归类于城市人群体,借此获得自尊感和归属感。少量农民工以留在城市为目的,希望融入城市,他们经常与市民互动,改变较大;大多数流动人口,已返乡为目标,很少与城市市民往来,交往圈子基本是与自己类似的农民工,在城里形成一个自我交往的封闭的群体,在加上经常回家,改变不大。不过在城市居留时间长短会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产生作用。五、冲突与适应:迈向文化解释的理论视角强调文化冲突的实质就是行为规范的冲突。这种行为规范的冲突不仅发生在不同文化系统或者区域,也发生在同一文化系统或者区域内群体分化过程中。受传统文化熏陶至深的农民工,会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面临文化上的冲突,如“重视情谊的乡村文化与讨价还价市场经济理性文化的冲突等等。同时城市社会中匿名性与非人情化的社会关系,高节奏的生活方式、高水平的消费方式等特征是农民工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面对城市主流文化的冲击,农民工群体实际上形成了群体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是乡村文化的延续和重构。如何融入主流文化,而不是冲突,以至于成为一种边缘文化,可以说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锦城旧事从文化冲突到文化适应的过程。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