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_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居民消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二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了解和掌握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收入差距的度量、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等,掌握社会保障的含义、功能和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思路等,掌握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了解现阶段构建和谐消费模式的重要任务等。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一)关于国民收入的两种定义•MPS体系的定义: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从实物形态上看,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之后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看,国民收入也称社会净产值,即V+M。•SNA体系的定义:广义的国民收入即GDP或GNP;狭义的国民收入(NI)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所得报酬的总额。•(二)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领土范围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对于GDP和GNP,应把握以下几点:•1、区域/国民•2、流量概念•3、最终价值•4、产品与劳务•5、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净值(NNP)•它等于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3、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是一国国民所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总额。•4、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去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障金,再加上政府对个人的各种转移支付,即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即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净额=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金)+转移支付=个人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MPS体系中,初次分配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分配,其他皆为再分配。•SNA体系中,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按照生产要素对生产的贡献进行的分配。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即为再分配。•SNA体系中,初次分配的构成:•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专利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收入•管理者报酬•SNA体系中,进行再分配的原因:•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政府协调地区发展、支持战略性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三、收入差距的产生与度量•(一)收入差距的产生•1、居民之间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2、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二)收入差距的度量•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0.2,收入分配高度均等•0.2-0.3,收入分配相对均等•0.3-0.4,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偏大•>0.5,两极分化•四、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库兹涅茨与“倒U假说”第二节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分配关系的调整•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一)按劳分配•《哥达纲领批判》中构想了非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实现模式,具体内容是:•1、按劳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实现,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2、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只包括劳动者自身脑力与体力的支出。•3、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既不是劳动者实际付出的个别劳动,也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制度的实现应具备的前提条件:•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2、经济社会条件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4、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扣除•(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理由:•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市场经济体制•3、生产力发展水平•三、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效率是社会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程度。它不是简单的生产多少产品的物量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效用或社会福利概念。•效率概念的三层含义:•1、技术效率/生产效率•2、资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最优•3、制度效率•交易成本•(二)公平•平等悖论•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三)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与公平?•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一)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在增进效率的同时也增进公平年份城乡人均总收入差距(1)城乡人均初次收入分配差距(2)贡献率(%)(1)/(2)20003149.71856.558.820013561.962094.4358.920024728.782902.8361.420035478.83509.9364.120046088.913928.264.5城乡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二)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三)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三节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规定向受伤、病残和退休工人支付一定数额保险金,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早期,英国和法国先后通过了类似的社会保障立法,美国在1935年也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劳工组织在1952年制订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了社会保障范围应当覆盖疾病、生育、年老、残疾、死亡、失业、工伤、职业病和家庭等9个方面。•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1、提供社会安全和减震器,维护社会稳定•2、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3、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三、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目标•(一)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以及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临时或长期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二)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社会全体劳动者强制性征缴保险基金,用以对其中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的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政策,是劳动者的一种权利,是一种有效的经济补偿手段。•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保障性、普遍性、互济性和福利性等基本特征。•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组成。•(三)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社会福利主要由社会补贴、职业福利和社会服务三部分组成。•四、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运营•(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二)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流动变现原则•多样组合原则•社会效益原则•五、深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1、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2、合理确定支付水平,使社保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3、针对国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保模式•4、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保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第四节居民消费•一、消费与生产的辨证关系•生产创造出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创造出生产,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二、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一)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经济因素•1、可支配收入•(1)绝对收入及其变化•(2)相对收入及其变化•JamesS.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来解释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之间的矛盾•空间上的“示范效应”和时间上的“棘轮效应”•(3)持久收入变化•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消费支出不是现期收入的函数,而是持久收入的函数•持久收入指消费者预期长期收入,即其一生不同时期预期收入的加权平均值。•政策含义:税收调节政策无效•(4)生命周期收入和财产变化•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倾向于根据一生预期全部收入,来决定每个人生阶段的最佳消费,以获得最大效用。•青年时期,平均消费倾向高,储蓄率为负;中年时期,平均消费倾向降低,储蓄率为正;老年时期,平均消费倾向高,储蓄率为负。•2、消费品价格•(二)影响消费需求的非经济因素•1、人口数量与结构•2、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3、消费环境•三、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四、构建和谐消费模式•消费模式一般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进行消费的方式和特征。•现阶段构建和谐消费模式的主要任务:•1、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构建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3、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消费文化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