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周敦颐复习方略1、复习文学常识(作者及体裁)2、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3、复习重点句子的翻译和背诵4、复习文章内容的理解5、专项巩固练习复习文学常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北宋哲学家,宋代的创始人。“说”--古代一种,的文体。周敦颐理学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文言词语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亭亭净植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宜乎众矣洗涤美丽而不端庄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长枝节亲近而不庄重少应当多立8、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0、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12、莲,花之君子者也。之:的。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染:沾染。濯:洗涤。清涟:这里指清水。远:远播。清:显得清芳。亭亭:耸立的样子。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隐逸:指隐居的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中要注意特殊的句式、特殊的语序、省略的成份重点句子我惟独喜爱莲,它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莲不蔓不枝文意理解结构要点莲不蔓不枝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菊、牡丹(衬托)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文章评价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也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2)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5)文章的主旨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理解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1)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2)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3)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少。课文理解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独爱菊”“独爱莲”中,用两个“独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4、具体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作者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与陶渊明爱菊又有所不同.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芳香)③从风度方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5、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6、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有什么不同?7、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这样的品格在当今时代是否过时了?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作者对爱莲是极力赞赏,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君子应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这种品格不过时,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还需要保持清正、廉洁的作用,洁身自好,不受社会歪风邪气的污染。8、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9、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10、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11、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12、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怎样看待?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答:我并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因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很多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比如周恩来,他们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时代的骄子。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⑴甚蕃⑵亵玩⑶宜乎众矣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他山之石(实战演习)多亲近而不庄重应当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4.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5、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提示: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6、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7、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批评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8、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9、本文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衬托莲,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菊;牡丹;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也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0、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有什么好处?答:托物言志的手法;由人们熟知的事物谈及人的思想,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于为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