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实践基础上的人、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第一节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第二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节人与社会的关系第四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和实践基础第一节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一、实践概念的规定二、实践的基本特征三、实践的基本形式四、实践观在马哲中的地位五、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一、实践概念的规定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历史主体认识改造历史客体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实践的手段是指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实践诸要素的构成关系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工具客观现实在实践中,实践的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要素,是主动的一方,实践的客体是制约性的要素,是被动的一方,而实践则是连结主体和客体的条件和途径。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3.实践的运行机制实践的运行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依据实践目的,实施实践的方案。•将实践结果与原有目的、方案对照、检验和评价。•运用这一检测和评价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实践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客体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确立目的方案实施实践方案对照检验评价进行反馈调节实践的运行机制二、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三、实践的基本形式1.变革自然的生产活动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3.科学实验活动四、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分化1.人类实践过程的形成实践正是在自然界提供基础上,通过古猿的本能活动向“专属于人的劳动”这一根本性的飞跃中产生的。这一飞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间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人类实践形成过程的4个阶段:(1)使用自身肢体的本能活动。(2)偶然使用天然工具的本能式活动。(3)固定使用天然工具的萌芽状态的劳动。(4)制造工具并使用人造工具的专属于人的劳动。(1)使用自身肢体的本能活动(2)偶然使用天然工具的本能式活动(3)固定使用天然工具的萌芽状态的劳动(4)制造工具并使用人造工具的专属于人的劳动实践形成的意义物质世界实践物质世界产生推动自发发展到自觉发展实践人与自然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1.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分化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人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使猿的躯体变成了人的躯体,劳动把动物合群性的本能变成了人的社会性。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不同的本质:(1)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人的活动造成的。(2)自然界是无意识的纯粹自发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构成的。(3)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目的性的统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变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也通过实践活动相互交织,实现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2.实践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不仅造成了人,而且造成了人的主观世界。不仅使人的大脑发展起来,而且造成了人的认识世界,造成了人的认识的源泉。人的意识的产生都得益于人类实践。3.实践使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它不仅指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而且指任何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尚未扩展和深入到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则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包括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联系自在世界人类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天然自然,它不仅指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而且指任何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尚未扩展和深入到的自然界。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包括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相比,人类世界有着自已的突出的特点:人类世界具有“人为性”人类世界具有较高的“组织性”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五、实践观在马哲中的地位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物质性与精神性、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统一。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又必然互换活动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过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物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生产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是生产者“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这就是说,生产实践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又是人与人之间互换活动的过程,同时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找到了把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与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统一起来的基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标志,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观和历史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对自然的依赖性1.劳动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因为。首先,依靠劳动,类人猿出现了前后肢体的分工,形成了人手。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2.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古猿的直立行走以及脑容量的扩大,这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在体质上准备了自然前提。(2)古猿的群体结构是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借以发生的生物学前提。3.劳动及其主客体双方都是自然的,受自然规律制约。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客体的自然(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仍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4.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劳动离不开自然作为物质对象;劳动只能改变自然的物质形态,但不能超越自然规律,而且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不仅生产出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产品,同时也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就把对象性劳动视为人与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区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抨击了施特劳斯、施蒂纳等人从人的精神出发考察人的本质,他把劳动看成是使人类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主张对人的考察要从人“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出发,把人看成是生产或劳动本身;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中,马克思又明确把劳动视为“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认为人和人的生产劳动“是一致的”,因为劳动的对象化就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只有通过劳动的中介,自然界才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人也才能“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把黑格尔《现象学》的“伟大之处”归结为:“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二、自然概念的层次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自然概念分为以下几种: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物质的自然即宇宙和人与社会相对应的自然即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合起来叫做生物圈,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一切自然条件的总和。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即对象性的自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上述三类自然都具有的特征:客观实在性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性三种特性的统一,生成于人的劳动。如何理解人类离不开地理环境?首先,地理环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场所。其次,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三类:生态资源(恒定资源如气温、光照、水分等)、生物资源(森林、草原、鸟类等,属于可再生资源)、矿物资源(非再生资源)。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通过影响生产,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首先,地理环境影响生产率的高低;其次,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外蒙古的畜牧业、日本的运输业)。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例如越南)。注意: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的影响力通过生产力表现出来,并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第三节: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统一1.现实的个人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个人的现实性。(1)现实的个人是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有生命的个人,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人们的现实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个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仅在普遍的意义上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活动,而且在特殊的意义上是某人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的基础,因而成为人之共性和个性具体统一的现实根据。(3)现实的个人又是一种进行对象性活动的存在物。对象的现实性乃是个人的现实性的外在方面。没有对象作为活动客体的现实性,也就没有个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现实性。(4)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活动的存在物。个人的现实性首先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现实性,包括特定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现实性。个人的现实性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时间的现实性,包括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的现实性。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构成—个时空坐标系,自觉的人应当随时知道自己在这种时空坐标系中的现实位置以及此后移动变化和发展的可能的指向。(5)现实的个人总是属于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群体,并且通过一定的群体与社会,与其他群体或个人发生关系,因而需要从个人、群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人的现实性。(6)个人作为主体活动前现实能力,是在一定的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和发展起来的。(7)个人作为“现实的人”不仅在于“现有”,而且在于“应有”,是“现有”和“应有”的对立统一。由此形成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2.现实的社会在肯定个人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必须肯定社会的现实性。只有现实的个人才能组成规定的社会,也只有在现实的社会中才能保证现实的人的生存。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他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由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3.人与社会的统一任何现实的社会都是现实的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作为客体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人的出现和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等都是人类活动的条件和结果。(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二者统一于实践。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社会的这种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