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二战之后发展起来,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的,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经济学科。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亚非拉相对于现阶段已实现工业化的工业发达国家来说,把从原来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化而来的现阶段尚处于贫穷落后或不发达状态,并进行经济发展和较大程度提高实际收入水平,以摆脱相对不发达状态的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y)或“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ingCountry).需要理解:之所以普遍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同。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全球发展中国家共有100多个,占世界人口约3/4以上。概念的形成: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关提法:“外围地区”和“中心地区”“穷国”和“富国”“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第三世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1)不同社会制度。(2)不同客观条件。(3)不同发展思路。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一、生活水平低,收入差距大二、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增长速度慢三、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四、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五、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严重发展不平衡现象二元结构特征,是指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中,传统的、落后的但占据经济主体位置的农业部门,与新兴的、先进的但发展不足的工业部门,分化并立的情形。由于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城市,而农业则占据广大农村地区,工业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化,又往往反映在城乡之间的分化上。第三节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一、传统的、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发展(传统理论):一般指一国的经济使一个原来或多或少处于停滞状态的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5%或6%的速度增长的能力。传统的发展概念基本上是把发展当做一种经济现象,认为人均收人的增长和迅速的工业化是发展的最重要的涵义。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三、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持续增长应建立在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基础上,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四、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和衡量: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用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综合指数,每项指标都用百分制表示各个国家的成绩,“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对各国的三个指标打分,然后按相同的权数加以平均,就得到该国最后的物质生活质量综合指数(PQLI)。数值越低,反映该国发展状况越差。2、人类发展指数(HDI):联合国每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是从人的寿命、知识、收入三个方面打分、加权计算出的一套指数,该指数把所有国家分为三组:低度人类发展、中等人类发展和高度人类发展,试图对所有国家的相对地位进行评级。低度人类发展指数(0~0.50)、中度人类发展指数(0.51~0.79)、高度人类发展指数(0.8~1)2004年中国的HDl为0.745,属于中等行列,排在第94位。中国香港的HDl为0.903,属于高等行列,排在第23位。五、贫困与贫困线贫困:从绝对角度分析,贫困是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从相对角度分析,是指随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人均收入增长。贫困的衡量:主要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两方面来衡量。如果一个人的消费或收入水平低于满足其基本需要所需要的最低水平,就被视为为处于贫困状态,这个最低水平被称为“贫困线”。第四节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第五节发展经济学及其发展演变第一阶段:40年代~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学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唯资本化、唯计划化、唯工业化。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发展理论强调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既要取得经济增长,又要求公平分配,向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方向发展。第三阶段: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学说强调让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发挥作用,鼓吹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第四阶段;80年代中期~20世纪末发展学说的主流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被纳入经济发展的分析当中新增长理论较好解释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五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达到顶峰并迅速破产,世界经济割据出现重组趋势。一.名词解释:1.发展中国家2.发展经济学3.经济增长4.经济发展二.简答题:1.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有哪些?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3.简介物质生活质量指数?4.简介人类发展指数?三。论述题:试述发展经济学的各个发展阶段.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第一节线性阶段理论一、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内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实际上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视为一个所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适用于所有社会的一系列(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第一阶段:传统社会阶段。特点:(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旧中国的各个朝代、欧洲中世纪的各个国家都是传统社会阶段的代表。第二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一个过渡阶段,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正在逐步形成。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4)商业范围扩大。(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中世纪处于崩溃的西欧,今天的大多数贫穷国家也处于这一阶段。第三阶段: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1)起飞: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困境地,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2)起飞到来的重要条件:农业和工业采用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经济中的净投资上升,达到国民收入的10%。建立起了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带动了辅助部门的发展。指具有革新创造性的部门或者具有利用新的未开发资源的可能性的部门,主导部门一般增长很快并能够极大地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指由于总收入、人口和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得到稳定增长的部门。指直接适应主导部门的发展,或作为主导部门发展的条件而得到迅速发展的部门第四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第五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特点是: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特点是:(1)主导部门转移到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部门.(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那些可能妨碍社会顺利发展的社会问题等。理论评价第一:从历史上看,人均实际产值的增长或多或少是按不变速度增加的,几乎不存在由5%或不足5%一下提高到超过10%的投资率第二:把增长阶段划分为高增长或低增长阶段,并把它们截然分开至少是与现存的事实不符。第三:但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强调技术、资本和主导产业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一定借鉴意义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F.)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mar,E.D.)几乎同时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即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GrowthModel)。假设:(1)经济中资本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资本产出比固定。(2)假定经济的储蓄率s为产出中的一个固定的比率。(3)假定储蓄全部转化为新投资即投资总是等于储蓄。哈多模型: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产出比所决定。𝑔=sKg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国民收入之比;s储蓄倾向,平均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K资本—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数学模型的构建:一个经济的储蓄S取决于经济规模Y和储蓄率s即:S=sY投资I定义为资本存量K的变化,所以投资用ᇫK表示即:I=ㅿK资本存量K与国民经济总产出Y之间的联系以k表示即:K/Y=k那么新增资本与新增产出也应存在这种联系即:ㅿK/ㅿY=k或ㅿK=kㅿY凯恩斯理论认为储蓄恒等于投资即:S=I即:sY=kㅿYㅿY/Y=s/k用g表示ㅿY/Y则:g=S/K如果:储蓄率s=12%(储蓄率=投资率)资本—产出比率K=3(3单位的资本才能产生1单位的产出)则经济增长率g=12%/3=4%假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是7%,资本—产出比率是3(每投资3元可以增加1元国民收入)。那么,按哈罗德-多马模式,年平均储蓄率(投资率)是?模型评价:意义:(1)模型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一种似乎是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2)模型为强调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消除周期性波动,进行永久性的政府干预。(3)模型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因为模型不仅说明了资本匮乏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更指明只要有持续的资本形成,就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局限:(1)模型假定资本—产出比率是不变的,这一点考虑不全面。(2)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3)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第二节结构变动模型结构变动模型又称结构转换模型。在发展中国家,结构转换一般指国内经济怎样从一个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一个现代的、更为城市化的和更加工业化的经济过渡的问题。有两个模型最具代表性,1、阿瑟·刘易斯——两部门理论模型2、霍利斯·钱纳里——发展模式变换理论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劳动剩余理论假设前提:第一,二元经济模型是有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组成。第二,劳动的无限供给第三,工资水平不变理论内容:刘易斯认为,工业部门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传统农业只是被动起作用。工业增长的关键是在人口转移中对资本主义剩余(利润)的利用。假定利润全部用于再投资,这样新增的资本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工业部门的扩张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干净,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就会提高,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工业要再获得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的供给不再是水平线,而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斜线,当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达到平衡时,整个经济就摆脱了低水平,完成了经济的结构性转换。理论评价:意义:第一,该模型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差异,较为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该模型把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转移过程结合在一起,与当今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有一致之处,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参考价值。第三,较简单和直观的把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概括在一个模型中,易于把握。缺陷:第一,刘易斯关于无限劳动供给的分析不符合实际情况。第二,该模型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因素。第三,该模型主要还是一个工业化理论,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未受重视。二、发展模式变换理论:通过对100多个发展中国家20年时间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的纵向研究和对某一时点的经济的横向结构变化研究,找出经济发展的“平均”模式供发展中国家参照。该模式与刘易斯模型的不同是:(1)把资本积累当作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认为是充分条件(2)强调还要注意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3)强调对发展目标、政策等制度因素的把握(4)强调国内国际正负面因素的影响。第三节国际依附理论1、新殖民主义依附模型: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主要应归因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家经济秩序的存在及其政策、以及发展中国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